APP下载

浅析消防救援队伍“捕蛇”工作

2021-03-16黄德山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社会救助探索

摘要: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制后,作为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肩负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神圣使命和艰巨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为消防救援队伍赢得较大的声誉。然而,在社会救助中其中一项不起眼的任务“捕蛇”,对于解决群众问题,拉近群众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云南实际,就基层消防救援队伍参与捕蛇的数据进行分析,对蛇类特征和习性以及处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并就捕蛇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捕蛇;探索

分类号:D631.6

引言:习总书记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仪式上指出“长期以来,消防队伍作为同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队伍,有警必出、闻警即动,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日常消防救援队伍除了参与灭火救援任务外,日常的社会救助工作也不少。夏秋季节,蛇类往往因繁殖或追捕猎物误入居民家中,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时还危及生命。因此,捕蛇工作便成为了边疆基层消防救援队站常见的社会救助之一。捕蛇任务虽是小事,但却是老百姓的“烦心事、急需事”,该事情如处理不当,极有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在本人看来,捕蛇具有一定的急迫性,对群众的安全有一定的威胁性,比掏马蜂、取药匙等工作更紧急,风险更高,更接近抢险救援的范畴。作为新时期的消防救援队伍,及时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工作有大有小,但对消防救援工作来说,人民的事无小事,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然而,消防救援队伍在日常执行捕蛇任务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碰到一些问题,因此对该项工作进行研究探索,对规范指战员执行捕蛇任务,避免人员伤亡有着较大意义。

一、基层消防救援队伍参与捕蛇任务分析

随着消防救援隊伍职责任务不断的拓展,人民群众对消防队伍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情况是:群众报警要求消防救援队伍帮助捕蛇的需求越来越多。以德宏为例,捕蛇任务数2018年至2020年上升幅度较大,具体情况见下图:

从2018年,特别是改革转隶后,捕蛇任务数呈逐年攀升的趋势,2018年德宏州消防救援队伍处置的捕蛇任务为21起,2019年为78起,到2020年就上升至119起,分别占总出警数的3%、11.32%、12.01%,占社会救助起数的17.36%、36.62%、33.52%,占抢险救援数的12.14%、36.62%、47.41%。通过上述数据分析,捕蛇工作虽然对消防救援队伍只是小的社会救助,但是随着捕蛇任务的逐年增多,规范捕蛇的相关流程已经迫在眉睫。

二、消防救援队伍“捕蛇”任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蛇的种类和习性不熟悉。通过对基层队站进行调查了解,绝大多数指战员对蛇的种类认识不超过4种(主要为水蛇、菜花蛇、眼镜蛇),许多基层队站未开展过对蛇类的知识专题学习,一些指战员虽然能知晓蛇的名称,但对蛇类的毒性和攻击性以及习性并不是很清楚。一些单位虽有心组织开展蛇类知识的学习,但受限于学习教育资源无法对蛇类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由于缺乏对蛇类知识的了解,指战员在执行捕蛇任务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一是对蛇的毒性无法判定。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处置在安全防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毒蛇在处置过程中更需小心谨慎,更需做好防护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二是对蛇的攻击性特点不了解。一些蛇类攻击性较强、性子暴躁(如:蝰蛇),其自身的安全警戒范围大,可进行弹跳运动,跃起攻击范围较大(据蛇类养殖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蝰蛇飞跃距离可达6-7米),救援人员略微靠近,就有可能出现飞起伤人,从而造成指战员受伤、中毒的风险。三是对蛇类的习性不掌握。一些蛇类喜阴暗,一些蛇类遇强光会暴躁,指战员在捕蛇过程中,由于无法了解该蛇习性,在捕捉时就不能采取更管用的方法。

(二)处置流程不规范。由于捕蛇工作不属于抢险救援的范畴,从上级配发的书籍中无法找到相应的科目和操法,基层消防救援队伍在从事捕蛇工作任务时,只能凭日常的经验。多数基层单位在捕蛇过程中,从工具准备、到场处置、捕蛇后的移交手续都没有一个固定程序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捕蛇工具准备不到位。有些指战员见到蛇直接用棍棒将蛇敲死带走,这样做如果是受保护的野生蛇类,易引发刑事案件;还有些指战员看到蛇认为是无毒蛇类,直接戴手套抓,易造成被蛇反噬咬伤,如果对蛇判断失误,那极有可能造成人员受伤中毒,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二是到场处置的警戒和防卫工作较为随意。一些指战员接到报警到场后,没有认真观察周围环境,就直接开展捕蛇工作,有见蛇就抓的情况,这样易造成蛇受惊后胡乱逃窜,但在救援人员离开后又复返的情况;有些蛇受惊后直接“蛇急跳墙”,直接飞起攻击周围的人员,如果未做好安全防护易造成人员的受伤。三是对蛇的处置不规范。捕蛇完成后,一些指战员将蛇随意放生到野外,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随意将蛇放生至田地或溪流中,易造成在田间、地头劳作人员被蛇攻击。

(三)个人防护和装备配备不到位。捕蛇工作所需的防护装备和器材虽然不复杂,但如配备不到位,却会给捕蛇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一是从防护装备来看。指战员在执行捕蛇任务时通常着抢险救援服全套(含头盔、手套和救援鞋等),看似这样着装已经比较规范,但是由于捕蛇工作的特殊性,身体一些部位的防护还略显不足,如手、腿和眼睛的防护,需重点加强。二是从器材配备来看。虽然多数单位配备了捕蛇器,但从了解的情况来看,配备捕蛇器的数量不足,大小型号单一,不能满足处置各类蛇的需求。各基层单位装蛇的袋子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一些单位使用的是麻布口袋,一些使用是蛇皮口袋,如选用的袋子不结实,在转运和移交过程中极有可能造成蛇的逃逸,从而造成安全风险。

三、蛇的种类及习性

蛇的种类较多,了解蛇类的种类和习性,对于指战员有针对性的开展捕蛇工作,避免指战员伤亡有较大意义。本节主要对蛇的种类和习性作简要介绍,方便指战员在遇到蛇类时有一个基本的判定,从而有利于救援工作的开展。

(一)蛇的种类及特征。蛇的种类较多,在中国蛇的种类共9科66属205种,在云南蛇的种类就多达95种,在德宏常见的蛇类主要有:水蛇(红点锦蛇)、旱水蛇(双斑锦蛇)、菜花蛇、竹叶青蛇、眼镜蛇、烙头铁蛇、金环蛇、银环蛇、蝰蛇、蟒蛇等。

1.蛇的毒性。蛇可简单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蛇毒是蛇分泌出来的一种含有多种酶类的毒性蛋白质、多肽类物质,也是毒蛇咬人后引起中毒反应的物质。有毒蛇的毒素可分为3种,一是血循环毒素,如:蝰蛇、竹叶青、五步蛇等分泌的毒素;二是神经毒素,如:金环蛇、银环蛇、各种海蛇等分泌的毒素;三是混合毒素,如:蝮蛇、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分泌的毒素。

2.蛇的色彩与外形及毒性判断。蛇的体表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黑色、橙色、土色、褐色、灰色、蓝色、白色、米色、混合色等主色调,纯色的蛇类种类不多,多数是多种色彩的混合色调。蛇有、无毒性,通常可从外形和动作上予以鉴别,要点主要包括:有毒蛇的颜色较为鲜艳,往往有着特殊的花纹、头部多呈三角形,形体粗而短,尾部短钝或呈侧扁形,栖息时常盘成团,爬行的动作迟缓,性情凶猛。无毒蛇的颜色多不鲜艳,头部一般呈椭圆形,体形多细长,尾部长而尖细,爬行迅速,性情胆小怕人。蛇有毒还是无毒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无毒蛇没有毒牙和毒腺,而有毒蛇有毒牙和毒腺。

(二)蛇的习性

1.蛇类的生活方式。蛇类的生活方式主要分为四类:陆栖生活(隐匿生活或地下生活、地上生活)、树栖生活、半水栖生活、海水生活。多数蛇类在地面活动捕食,营地上生活的蛇,非活动时间也隐藏在洞穴、岩缝、石头空隙或柴火堆下。指战员在日常工作遇到的蛇类主要以陆栖生活的蛇类居多。

2.蛇的运动方式。蛇的运动方式主要有5种,不同种类的蛇运动方式略微不同。一是蜿蜒運动。许多蛇采取蜿蜒运动,蛇在粗糙地面作一连串波状弯曲,体侧不断施加压力于地面,因地表的反作用力而推动蛇体前进。二是直进或直线运动。体躯较粗如莽科、蚺科或一部分蝰科的蛇,通常采取直线运动。三是侧进或侧向运动。这是蛇适应在疏松沙地前进的运动方式。四是伸缩或镯状运动。这是蛇在较为光滑的表面或在较为狭窄空间内的一种运动方式。五是弹跳运动。身躯粗短、腹鳞较窄、在地面上较慢的蛇,它们在地面上受到严重干扰时,可将身体弯曲,连续作出迅速的弹跳动作。

3.蛇的感官。蛇的感知外部环境主要通过6种方式。一是蛇眼。蛇眼位于头的两侧,有一固定的透明罩于眼的表面,白昼活动的蛇,眼较大,瞳孔圆形;夜晚活动的蛇,瞳孔多为直立椭圆形,以避免白天的强烈光照,到晚上则散大呈圆形。盲蛇科蛇类的眼退化,只能感知光亮或黑暗;其他穴居蛇类的眼也比较小,视觉不发达。二是蛇耳、听觉。蛇耳没有外耳和鼓膜,一般不能接受传导的声波,即不能听到一般概念的“声音”。蛇有内耳,其球囊和耳蜗在中耳的耳柱骨帮助下,可以感知通过地表转送的振动。三是舌和味觉。蛇的舌头没有味蕾,并无味觉功能,而是嗅觉的辅助器官。四是鼻、锄鼻器和嗅觉。蛇的鼻孔、鼻腔主要是呼吸空气的通道,基本没有嗅觉作用,蛇的嗅觉主要是锄鼻器,蛇的舌头经常通过吻鳞伸出,不停晃动,收集空气中的各种化学物质,黏附于舌头表面,再送入锄鼻器产生嗅觉。五是触觉。蛇头部的部分鳞片表面有一些疣粒,它们是蛇的触觉器官。六是热测位器。在蝰科、蝮亚科(或称响尾蛇亚科)蛇类的头部两侧、鼻孔与眼之间,其位置相当于颊部,各有一个凹陷,称为“颊窝”。颊窝能确定发出热射线物体的位置,又名为“热测位器”。

4.蛇的活动规律。蛇类的活动规律可以从昼夜活动和季节活动进行分析。(1)昼夜活动。蛇在活动季节每天的活动情况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可分为昼出活动、夜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情况。①昼出活动。白昼外出活动,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气温较高时开始外出,下午5-6点气温转低前返回栖居的洞穴。在盛夏酷热季节,正午12点到下午2点左右也入洞穴遮阴。此外,雨后骤晴,洞内湿度大,蛇多外出透气。多数蛇类是昼出活动。②夜出活动。外出时间因种而异,严格说,是与该蛇的食物对象活动时间有关。雌科许多毒蛇,眼镜蛇科的金环蛇、银环蛇,游蛇科的钝头蛇等都是夜出活动,都与它们摄食对象的活动时间有关。③晨昏活动。凌晨或黄昏时外出活动觅食。如荒漠地区生活的沙蟒往往于凌晨外出,堵截啮齿动物洞穴,加以捕吃。(2)季节活动。蛇的新陈代谢缓慢,产生热量少;没有完善的保温装置和体温调节能力,热量又容易散失,需要从外界获得必需的热,是所谓“外源热动物”,又称为“变温动物”。蛇最适的气温范围是20~30℃,气温低于10℃就不太活动,气温如高于40℃往往很快死亡。在四季分明的地区,蛇的一年活动规律也显出季节性差异:夏秋是蛇的“活动季节”,摄食和繁殖多在此期进行,这也是日常消防救援队伍执行捕蛇任务较多的季节。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是休眠时期,或称为“冬眠”。在不同地区和对不同蛇种而言,冬眠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有所不同取决于该地区气温的特点和该蛇种的遗传性差别。一般而言,在我国南部,蛇的冬眠期较短,而且当气温回升时也见有外出情况;在我国北部,蛇的冬眠期则较长。除气温因素外蛇的活动与食物丰歉也有关系。

四、消防救援队伍“捕蛇”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蛇类知识学习。蛇的种类繁多,习性也不尽相同,让指战员掌握所有蛇的种类和习性是不现实的,但是掌握本地区常出没的蛇类以及对其习性进行了解是可以做到的。特别是本地区在陆栖生活的蛇的种类并不多。为此指战员了解掌握蛇类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购买蛇类书籍进行学习。也可以由队站负责人预先学习,以本地区的蛇类为重点,制作课件组织指战员专题学习,确保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二是邀请专家和行业人员进行授课培训。在本地区如有蛇类方面的专家可邀请其对指战员进行授课,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指战员到蛇类养殖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三是通过网络学习。目前互联网功能强大,一些蛇类的知识可从互联网上进行查询,但由于网络的信息驳杂,一些信息不完全正确,指战员在学习时应仔细甄别。

(二)完善器材装备配备。蛇类捕捉的工具较为单一,目前消防器材厂家也未设计专用的扑蛇工具和防护装备。为此在捕蛇过程中,笔者建议,在个人防护上:着抢险救援服,戴抢险救援头盔、佩戴护目镜(防毒液喷溅眼睛)、手部着防穿刺手套(防咬伤),佩戴护膝护肘(方便低姿或匍匐时寻找蛇类),小腿部位着护腿板(部分蛇类具备飞跃能力),脚部着硬质或皮质的抢险救援鞋(防咬伤)。在器材使用方面:使用扑蛇器和蛇袋。建议捕蛇任务较多的队站配备4-6套扑蛇器(含大、中、小三个规格),考虑到扑蛇时基层出动通常4-5人(含宣传人员),为此在器材配备上应考虑使用人数和备份数量。蛇袋,在市面上种类较多,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建议使用尼龙编织袋,目前较好的尼龙编织袋编织的密度较高,能达到100目,并且因为使用的尼龙线属于比较透明的细线,袋子偏透明能看清蛇的活动,袋子结实耐用,方便转运,可反复使用,价格也较低廉,也可作为一次性耗损品使用。

(三)规范处置流程。蛇类捕捉程序相较灭火救援工作并不复杂,但也必须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开展,流程总的可分为:出动-到场-抓捕-处置四个环节。一是出动。基层队站接到群众的捕蛇请求后,出动应不超过1/3的执勤力量或5人,出动人员应按标准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携带扑蛇器(1套/人)和蛇袋(2个,1主1备,也可结合报警情况确定携带数量)前往,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参考本文所提建议。二是到场。到场后带队指挥员应首先检查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情况;其次,对现场环境进行观察,对蛇的种类进行甄别,大小进行判断;最后,确定最佳抓捕方案,对使用捕蛇器大小、抓捕和协助人员(2名人员负责抓捕,其余人员协助)分工进行明确,做好抓捕前的准备。三是抓捕。抓捕时,作为主要负责抓捕人员,应缓慢靠近抓捕对象,脚步移动宜轻起轻放,看准时机利用捕蛇器迅速抓捕。前面提到,蛇类的视觉并不太发达,对外界感知主要依靠感知振动和锄鼻器的嗅觉,因此缓慢靠近可以避免引起蛇的过激反应,造成蛇反噬或逃窜。协助人员应在分布在蛇的四周,形成包围态势,并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同时时刻保持警惕,做好抓捕失败,蛇逃窜的补救工作。蛇抓捕成功后应及时将蛇放置蛇袋中(杜绝挑逗和玩弄蛇而引发其他风险),并将袋口扎紧。四是处置。抓捕的蛇类,有的属国家级保护动物范畴,有的虽然不属于,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不建议将野生动物直接放生至野外环境,避免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或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因此,建议直接将抓捕的蛇类移交林草部门或是森林公安进行处理,移交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填写移交清单或拍照留存,避免出现法律方面的纠纷。

(四)与林草、森林公安和医疗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基层消防救援队伍时常执行捕蛇工作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因此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尤为重要。一是与林草和森林公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指战员抓捕的蛇如何移交,对方如何接收,蛇袋的使用和转运方式如何確定等都需要与有关部门协商确定,另外林草、森林公安等部门平时接触蛇的种类和机会也较多,经验也相对丰富,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人员给指战员进行授课,因此建立一个长期的协作关系十分必要。二是与医疗部门建立协作关系。蛇类的种类繁多,其蛇毒也是多种多样,抗蛇毒血清是目前最有效的解蛇毒药物。我国有50多种毒蛇,但现阶段临床可使用的抗蛇毒血清只有6种(抗五步蛇毒血清、抗蝮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金环蛇毒血清和抗蝰蛇毒血清),不少毒蛇蛇毒仍无相应的抗毒血清。指战员在执行任务中如不慎被蛇咬伤,在医护人员未到场前如何处理,医院内的蛇毒血清储备如何等方面问题都需与医疗部门建立一个良好的协作关系。在日常训练和熟悉中,可邀请医疗部门的医护人员给指战员讲解培训被蛇类咬伤的紧急处置方法,另外还应了解掌握本地区蛇毒血清的储备情况,方便指战员在遇到危险时能有一个有效的应对措施。

以上是基层消防救援队伍关于捕蛇任务的一些探究和思考,由于可参考书目有限,“蛇的种类和习性”一节主要参阅赵尔宓的《中国蛇类》和百度百科中的内容,同时一些观点和看法是从日常工作中总结和提炼的做法,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中国蛇类》赵尔宓著,ISBN 7-5337-3566-8;百度百科《蛇》

作者简介:黄德山(1982-8),男,汉族,云南梁河,职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技术9级,研究方向:灭火救援。

1685501705218

猜你喜欢

社会救助探索
老龄化背景下保定市老年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研究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有效性研究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社会救助多元化助力精准扶贫浅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