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圳特区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2021-03-15陈源威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6期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经济发展一带一路

陈源威

摘要: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间协作,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深圳作为我国第一批、也是发展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在该历史机遇下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在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我国西部地区、东南亚、中西亚国家以及欧洲国家这一由近到远的区域格局在合作过程中,深圳应该明确各自所处的地位以及拥有的优势资源,通过深化“一带一路”区域间的合作,合理分工、形成产业互补以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以助力深圳速度,促进深圳本地的經济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深圳特区;经济发展;区域间合作;城市竞争力

“一带一路”的首次提出,是在2013年9月和10月由总书记提出的、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与沿线国家建立起多边合作关系,共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促进区域间的互惠互信、合作共赢,最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该合作倡议提出至今的过去五年来,国际社会的舆论和参与度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一开始更多的是面对大部分国家的观望、质疑甚至于个别国家的批评,到现在成员国数量越来越多,参与度越来越高,“一带一路”的相关话题也逐渐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2018年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截至2018年底,已经有遍布亚、非、欧、大洋和拉美五大洲的122个国家和地区、29个国家组织与中国共同签署了170份政府间的合作文件,2011至2018年中欧班列累计开出12000列,年运送货物总值达160亿美元 ,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互联互通。

在此大背景下,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如何积极参与到这场国际合作中来,对于国家的总体战略规划以及实现本地区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而深圳特区作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了深圳特区为例,并以此为起点,从由近及远、从小到大的区域间合作、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在这场多赢的合作中,深圳应该如何紧跟国际发展的浪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高效利用不同区域间资源,助力自身在新一轮区域间合作发展中发挥自身特定的优势条件,在区域共赢中实现自身发展。

一、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引擎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谈到各地方开放态势时,指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可见,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概念,服务“一带一路”发展建设的需要。当然,现今提到的粤港澳大湾区,一般公认的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及港澳两个行政区组成,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是四大核心引擎,拉动着整个片区的经济增长。其中深圳2018年的GDP以24221.98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香港GDP的24000.98亿元人民币。过去四十年深圳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经济特区这一特殊身份和特殊政策,或者更具体地说,主要有两点原因:人口红利和外资进入。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特别是港资进入,同时这类外企所能提供的工资水平与内地形成了较大差额,加上深圳人才吸引政策,使深圳在人口红利期吸引了全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大量的、多方面的劳动人才,为深圳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深圳特区的政策逐渐普惠化、人力成本逐步上升,并且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曾经的优势逐渐消退。恰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立,深圳如何抓住新一轮的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现有的资源,回馈港澳和珠三角,促进整个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在“一带一路”中建立起新的经济发展优势,有以下两方面:

(一)加强高等教育交流,储备本土高素质人才

深圳高等教育资源的滞后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匹配,一直是其短板所在。深圳作为目前国内科技创新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对高素质的劳动人才需求量巨大,但是深圳本身无论是人才的增量还是自我生产能力都存在着较大不足,有着严重的人才补给缺口。与之相比,广州和香港的经济总量虽然已不及深圳,但是这两座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比深圳要成熟许多,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特区没有稳定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机制做保障,是无法保证可持续发展和深入改革探索的。因此接下来要保持深圳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必须与这两座城市为主的高校交流合作,鼓励各大高校在深圳分设校区,高校间形成资源上的互联互通,为深圳提供稳定、高质量的人才储备。与此同时深圳本土的高校需加快建设步伐,现有的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需利用好自身优势,根据“一带一路”建设下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加强学术、设施建设,提高人才吸引力。总之,深圳要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争取在满足本地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输送人才,缩小区域间因人才资源导致的经济发展差距。

(二)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兼顾周边城市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对深圳的建设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形式,便是大量的“三来一补”企业。“三来一补”企业通常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企业,东道主只负责按投资者要求加工并收费,不参与产品流通过程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现在的深圳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达,“三来一补”企业逐渐无法满足深圳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深圳的“三来一补”企业只有两条出路:转型或外迁。在深圳曾经的关外(如宝安、龙华等区)此类企业仍大量存在,短时间内大量外迁不太现实,需通过转型以应对市场变化。符合国家要求的转型企业可获得完全法人资格,根据市场需求以制定合理的经营、投资政策 。而在转型的同时,也可循序渐进的推进部分企业的外迁工作,东莞作为深圳的周边城市,近年来承接了大量的深圳“三来一补”企业,成为我国拥有最多“三来一补”企业的城市之一,并通过对其部分转型成加工贸易企业,获得快速发展,成为经济体量常年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大陆城市中仅次于广、深、佛的第四大城市。因此,“三来一补”企业并非是技术落后、经营低效的代名词,关键还是看所在城市的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但城市间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深圳与周边城市展开合作,在继续保持大力度推进本市部分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包括信息产业、高端电子器件产业等高新科技企业及高端服务业进入深圳,同时对“三来一补”企业制定合理的迁移政策,迁入城市提供税收、土地等优惠条件,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南线的重要一环,深圳作为核心城市之一,应当发挥好特区的作用和优势,兼顾其他城市的协调发展,当好引擎和领头羊的角色。

二、联动西部地区,串联“一带”与“一路”

“一带一路”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圳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经济区,而我国的西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东西部的发展也不应该割裂开来,东西部间协调发展,才能使“一带”与“一路”真正聯动起来。因此,深圳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并发挥好自身资金优势,实现资源资金的优势互补。西部地区人口虽占我国近30%,但是土地面积占到了我国的70%,资源丰富,可发展潜力巨大。与之相对,东部虽只有30%的土地,但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资本,有着广阔的市场,其中深圳作为一线城市,更是资本和市场的活跃舞台。在地理位置上,我国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国家接壤,但鉴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较薄弱,自然环境相对较脆弱,大多数省份仍处于市场经济欠发达的阶段,要与这些国家开辟良好的贸易合作市场,就必须要让足够多的资本参与进来。

远在我国东南一隅,但资本活跃、市场发达的深圳能为西部地区带来什么呢?西部地区能从中学到什么呢?用四川省社科院前院长刘茂才的话说就是:“特区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是开放的基础,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因此,深圳作为特区,能带给西部地区的,是雄厚的资本和高端的人才,西部地区可通过土地使用权、自然资源开采等方面的合理优惠政策,进行资本引流,并在通过着重扶持当地老牌名牌高校以进一步提高当地高等教育水平的前提下促进政府间合作,加强人才输送与交流。但同时西部地区需要的远不止资本和人才,良好的投资环境、合理的制度框架、敢闯敢拼的开拓精神等更内核的东西。当然,任何制度都不能照搬,西部目前需要的是敢闯敢试的精神,摒弃自古以来小农思想中的“小富即安”、“小进即止”的影响。

反过来说,西部地区又能为深圳发展带来什么呢?深圳是特区,但绝不是孤立发展的,今天的深圳发展背后的靠山正是广大的内陆地区。深圳需要与西部地区建立起稳定发展的合作贸易,将深圳的特区经济与西部的特色经济有机连结。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较薄弱,农业产值占比高,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通过红色农业、绿洲农业等打造出了地域品牌,而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农业产量比重极低,但在发达的交通物流网支持下,西北的农副产品可以很好的补齐深圳的短板。当然这只是深圳与西北地区合作双赢的一个例子,回到“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深圳与西部地区的合作还是需要与国际接轨,将沿海贸易和沿边贸易相连通,利用好邻近国家的优势资源,结合本地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发展起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回到国内实行产业结构有所偏向的情况下的互补,让西部地区的能源、农产品、农副加工产品等形成地区特色品牌打入深圳市场,同时鼓励深圳资本、技术、人才西进,促进西部地区的大发展,进一步开拓现代市场经济,形成互补互融的良性关系,最终让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联通深圳等东部城市,贯彻“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理念,实现“一带”与“一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最终反哺深圳、促进两个区域间协调发展。

三、以深圳发展活力探索周边国家市场潜力

正如上文所说到,东南沿海与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分别代表了沿海贸易与沿边贸易,对应的便是“一带一路”最东端的东南亚和中间地带潜力巨大的中、西亚国家。深圳作为我国对外的窗口特区,是与国际社会接触最多的城市之一。面对东南亚、中西亚这两个我国作为“走出去”对象的主要地区,经济活力旺盛的深圳应当在国际合作上起到率先作用,抓住此契机,进一步提高深圳在国际上的城市竞争力。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国际间区域合作不如上文分析的国内区域间发展容易展开,需面临更多制度、政治考虑、文化上的因素差异。因此正确认识深圳自身的城市定位,合理分析各国的合作优势与潜在风险,对深圳的后续展开合作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城市定位,发挥枢纽作用

深圳不仅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本身也有着巨大的地缘优势,东南沿海,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让深圳在成为经济特区后短短四十年内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亚太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与此同时,深圳还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港,海陆空全方位、多层次的交通运输网络,对于增强深圳的外贸往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9983.74亿元,增长7.0%,其中对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进出口总额达4314.95亿元 。除此之外,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5)在2019年3月11日发布的第25期指标中,深圳位于世界第14位 ,是国内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的金融中心,并且近年来深圳的信息产业快速增长,中兴、华为和腾讯等企业均走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行业前端,引领了全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这些交通、金融方面的优势将助力深圳强化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联动”,进一步释放金融创新活力,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沿线国家通信现代化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同时鼓励深圳企业积极“走出去”,在推进当地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提高深圳的综合影响力。

(二)充分利用沿线国家优势,促进产业互补

既然目标是通过区域间合作促进协调发展,那么深圳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发掘沿线国家的潜力与资源,并为我所用。自2010年以来,中国成为了中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与中亚国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结构互补关系;同时中国与西亚国家在近20年间贸易呈现出基本稳定增长的态势,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之一,与油气能源丰富的西亚国家形成良好的贸易关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至于东南亚方面,中国作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关系由来已久。其中中国在与中、西亚的贸易中进口商品以油矿资源为主,特别是原油进口量较大,深圳作为我国一线城市和港口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密集,对能源的需求量绝对值巨大,但总体来说中、西亚国家因地理原因与深圳直接的贸易往来规模仍较小,深圳需要与该区域加大能源合作,并进一步开拓当地市场,利用“一带一路”的契机扩大贸易往来。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人力成本的上升,包括上文所说的“三来一补”企业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再符合深圳的发展需求,产业转移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东南亚成了包括但不限于深圳在内的东南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目的地,能在为当地带来充足就业岗位的同时,倒逼深圳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良好的跨国分工关系。除了地缘优势,深圳与东南亚间贸易还有着人缘优势,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团体众多,华人经济影响力大,应当多与当地华人组织展开合作交流,激发其爱国思乡的热情,以达到在经济贸易合作方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正视现有问题,防范潜在风险

中西亚和东南亚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作为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主要对象,合作成果在这六年来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促进了当地的高铁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合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因为不同国家间的区域发展的本质是从本国利益出发,大部分国家是为了在合作中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在贸易合作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并非如国内城市、省份间合作般容易协调与化解,因此深圳特区在参与后续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于现有成就切不可盲目乐观,不可搞跨跃式前进,必须正确评估问题与风险,做到循序渐进。目前来看主要的问题和风险有互信问题、外界干扰和政治、政策风险。例如与上述地区的国家合作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对中国与“一带一路”的认识尚不充分,对于中国倡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图以及造成的本国外债问题仍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虽近年来此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因国家的还债能力、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鼓吹中国债务陷阱等因素影响,部分国家仍未愿意与中国展开全方位的合作,这为深圳的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带了一定阻力。

从更具体的地区来看,因为宗教、文化、资源和大国势力在此博弈等因素,西亚及中亚部分国家政局长期动荡,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加上伊朗等国被美国经济制裁,与此类国家合作可能需要背负巨大的政治风险,必须密切关注当地的政治和安全形势,做出合理评估 。至于东南亚方面,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领域争端,对国家间建立政治互信的环境存在较大的冲击和阻力,同时除了马来西亚以外,东盟大部分国家均有过排华历史,至今这类思想仍在民间和部分政府间存在,因此深圳本土企业在当地投资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面对上述问题和风险,除了对政治风险此类不可抗力因素做到密切关注、为企业提供各类风险提示和评估以进行风险控制以外,深圳需要做的便是在国家消除误解、加强政治互信建设的背景加快自身的城市文化品牌打造,通过城市文化会展、打造城市文化理念等活动向世界展示深圳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和国际性大都市的前景与展望,向当地释放深圳发展活力,提高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强各国合作意愿。

四、引进深圳,走向欧洲

与前面提到的区域合作不同,深圳与欧洲的区域间合作,更多的不仅仅是“走出去”,还需要“引进来”。欧洲位于“一带一路”的最西端,大部分是发达国家,社会整体处于后工业时代,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已经较完善。因此,深圳在与欧洲对话合作过程中,更多的需要来自欧洲的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的支持,欧洲则在去工业化的进程当中,需要進口更多的中国出口贸易中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与服务,更多的扮演着为中国消化过剩产能的角色。在“一带一路”展开以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每年都呈高速增长,其中2018年累计开出6363列,同比增长73%,几乎是2011到2017年的总和。在保持运营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中欧班列的双向运输量中变得越来越均衡,“去4回3”基本实现,空箱率稳步下降,重箱率等质量指标也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大大提高了贸易往来的效率,显示出了旺盛的合作意愿以及双边市场需求的持续走强。目前中欧班列在中国境内的开行城市达到 56个,运行线路为65条,能够到达欧洲15个国家的49个城市 。从开始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时,西方国家的质疑和打压,到认清形势后,出于国家自身发展需要,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签订合作协议。同时,作为目前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组织,欧盟在中欧合作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最高决策体系分为欧盟理事会、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这“三辆马车”,其中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了明确的表态,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盟和2015年参与中欧首脑峰会时,这两个机构都作为欧盟的代表与中 国方面举行了会谈,因而欧盟理事会前任主席范龙佩和时任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前任主席巴罗佐和时任主席容克,在2014年和2015年两份中欧联合声明中都对“一带一路 ”倡议作了肯定性的表态 。今日在“一带一路”架构下的中欧合作可谓来之不易。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来看,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呈现出倒退的趋势,英国脱欧、许多欧洲大陆国家的右翼势力登上政治舞台,使欧盟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不同国家间的利益出现了割裂,这为中欧进一步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因此,深圳在与欧洲的对话合作中,需要拿出足够的诚意与实力,了解把握欧洲真正所需。自工业革命两百多年来的发展,欧洲大部分发达国家目前已经进入了产业空心化的阶段,制造业大量外流,但与此同时,欧洲的难民问题日益突出,若无法为该人群提供充足且稳定的就业岗位,将严重影响到欧洲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急需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圳与欧洲形成了产业需求的对应,可通过鼓励包括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内的部分企业走向欧洲,并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助力欧洲的制造业迸发第二春,同时加强企业合作,发挥好经济特区的体制优势,进一步提高开放性,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欧洲企业进入深圳,进一步放宽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准入标准,提高深圳企业的技术密度与人才密度。同时,因为与欧洲产业结构相比,深圳的制造业基本仍集中在中低端水平,并且存在产能过剩的普遍问题,为此,消费能力较强的欧洲是深圳必须争取的一个大市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产业层次广化,加快引进更高端制造业,满足欧洲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化解过剩产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在尖端科技领域,更要加强交流合作,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科技之城”、“创新之都”,深圳有信心也有实力与欧洲在信息产业、通信技术、新半导体材料、生物科技、医学等尖端科技领域展开合作,而目前首要的便是打破欧洲大部分国家的顾虑,进一步通过制度改革提高深圳特区的市场经济水平,企业活动管理“去行政化”,与欧洲地区建立起互信互惠的合作环境,做到科技发展成果为两地人民共创共建、互惠互享,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深圳在我国的城市竞争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科技硬实力和影响力。

五、结语

“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于深圳的新一轮发展而言是另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深圳作为我国的特区窗口城市,在地缘、制度、经济体量上有着一般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前沿的核心城市,但整个建设的过程一定会存在不同的阻碍。许多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意图仍存在顾虑,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认为对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一定冲击,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仍保持着打压的态度,认为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势力扩张。此外,2018年3月23日0点50分,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拉开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序幕,并在期间多轮谈判中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为靶子重点打击,从中兴到华为,再到大疆,均是总部位于深圳的技术密集型龙头企业,对深圳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同时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深圳本身也面临这人口红利消退、政策普惠化导致的政策落差的减小等问题。在此“内忧外患”下,深圳未来的发展之路可谓道阻且长。因此,深圳更应该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会,在不同的区域合作中探寻新的经济发展路径。

具体到每个区域来看,在过去几十年作为经济特区的极化效应中,深圳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因此未来应充分发挥好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主力引擎作用,通过在整个湾区发展合作中的扩散效应,合理规避回流效应导致的地理“二元经济”结构,缩小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差距以达到协调发展;同时加强与西部地区的联动,加速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助力西部大开发,以此为纽带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间合作中,利用好本土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以强大而富有活力的金融市场为载体,投身参与到沿线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快打入沿线国家市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源,以达到产业互补、协调发展的效果;而在与“一带一路”最西端的欧洲国家的合作中,应着重打造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名片,以高度的市场开放度化解部分国家对与深圳合作的顾虑,在更高端的市场领域展开合作,以互惠共赢的合作成果展示给世界,提高世界对“一带一路”的认可和深圳城市文化的认同。

综上所述,深圳的發展离不开中国,也离不开世界。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深圳需要同时发挥好地缘上的枢纽优势、制度上的特区优势、科技上的引领优势、人才上的创新优势,文化上的开放优势,软硬实力同步发展,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打造深圳独有的特区城市名片展现于世界,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提高城市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一带一路网.数说“一带一路”成绩单[OR/OL].2019(02).https://www.yidaiyilu.gov.cn/jcsj/dsjkydyl/79860.htm.

[2]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OR/OL].2015(03).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jlyd/201601/20160101243342.shtml.

[3]罗清和,张克听.特区经济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4]杨政华.浅析三来一补企业转型的必要性[J].经济与法,2012(08):205-206.

[5]刘茂才.特区经济与特色经济之我见[J].经济体制改革,2000(03):4-10+134.

[6]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R/OL]. 2019.http://www.sz.gov.cn/sztjj2015/xxg-k/zfxxgkml/tjsj/tjgb/201904/t20190419_-16908575.htm.

[7]袁易明.新态势新合作——对发展深圳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思考[J].深圳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05):7.

[8]刁莉,邓春慧,李利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西亚贸易潜力研究[J].亚太经济,2019(02):61-67+150-151.

[9]张雯卿,闫蕊.“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19(04):50-52.

[10]忻华. 欧盟决策体系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回应[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学术年会文集-2018年度)[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14.

[11]马东伟,马东阳.深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8(07):83-86.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

猜你喜欢

城市竞争力经济发展一带一路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基于AHP的城市竞争力研究
宁波与长三角洲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