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2021-03-15东升

小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乡人棉纱纱厂

东升

远近闻名的唐闸镇本是通扬运河边上一个小小的渡口,只因离长江港口很近,水道极为方便,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张謇便将大生纱厂的厂址选在这里。随着纱厂的迅速发展,通扬运河上的船只往来如织,四方商贾熙熙攘攘,沿岸工厂涌现,唐闸一时赢得“小上海”的美誉。

1899年4月14日,纱厂终于出纱了,一二里之外,都能听到机器转动的响声和工人们的欢呼。

其时,清王朝摇摇欲坠,而中国资本也正与外国资本进行着一场殊死较量。资料显示,1895—1900年,中国创办的资本万元以上的厂矿企业达104家,相当于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企业20多年的总和。

南通市档案馆里至今保存着一份完整的《大生纱厂章程》。翻开发黄的书页,可以清晰地看见厂约上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着:“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向为日厂之所需,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一货以售我,此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纱厂取名“大生”。这两个字源自《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寄托着张謇“为乡人谋一条生路”的梦想。

张謇的恩师翁同穌当初得知张謇不想回京,要弃仕经商,多次来信规劝,认为经商办厂在西洋犹可,但在中国却一向被视为“下等” “末务”,会被人们耻笑。后来,当他看到纱厂绵延吞吐的洁白棉纱,亲自撰写了一副楹联赠与大生纱厂,“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道出了纺织工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开工之初,到处是洋纱的天下。大生纱厂本来流动资金就非常有限,加上本纱销路不通,资金难以回笼,急得张謇四处求情告借,“告急之书,字字有泪”,甚至想过“出租厂房”来维持。苦苦挨过半年后,随着棉纱价格一天天上涨,行情看好,大生纱厂总算渡过了破产停机的难关。

但是,纱厂依旧开工不足,机器闲置一半。一天,张謇带着纱厂出產的棉纱到南京拜会两江总督刘坤一。刘坤一摸着大生纱厂生产的棉纱兴奋地说:“过去称这种棉纱叫洋纱,织出来的布也叫洋布,现在我们自己终于也能纺织了,大快人心啊!”张謇黯然地说:“孩子虽然生出来了,只怕还不能跟人家赛跑竞争,力量太小了。”“小不要紧,慢慢来,谁不是从小长大的呀。要紧的是现在有了。”刘坤一说着一些鼓励的话。

一年后的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国内交通阻断,棉纱价格暴涨,立足土产土销的大生纱厂得到了迅速发展的机遇。从1901年到1913年的10多年中,纱厂共获纯利355.2万两白银。

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风云密布欧洲,洋纱进口锐减,大生纱厂成包成包的洁白棉纱却从大生码头起航,顺着运河远销他乡。那时候,大生的关庄布几乎垄断了东北地区的市场。张謇喜出望外,他早已盘算好下一步棋——拓展实业,开办更多的工厂。

开工仅一年,纱厂就进入了扩张时期。开垦沿海滩涂,为纱厂建立可靠的产棉基地;兴办大资冶厂,为大生厂修理和制造机器设备,以摆脱外国机器的掣肘;发展轮船运输,使纱厂的产品能及时运出去,不受洋人指派。

苏北的河道上,拉响了中国人的轮船汽笛!

猜你喜欢

乡人棉纱纱厂
散心
华商纱厂经营困境及对策——以大生纺织公司为例(1922—1925)
安徽省民族工业的近代化
——以芜湖县裕中纱厂为例
五四时期劳动问题的双重面向——以厚生纱厂招工事件为例
讨厌自己
单梳经编织物编织过程对棉纱毛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讨厌自己
人棉纱市场展望:变局中寻求定局
半自动棉纱换壳机设计
藏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