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众效应对大学女生动作技能表现影响的探索研究

2021-03-15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刘晓莹

内江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效应实验组样本

◇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 湛 慧 刘晓莹 雷 洁

选取南京某高校71名选修健美操课程的女生,采用实验干预的手段,探讨观众效应对动作技能表现的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表明:①观众效应的存在,对女生动作技能的表现,存有显著的影响;②观众效应对女生动作技能表现的影响方向为负,亦即抑制或降低了动作技能的表现水平;③其他潜在变量会否带来显著性上的改变,以及影响方向的变化,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1 研究背景

观众效应(audience effect)是指在特定情境中,个体单独行动与有他人在旁时,操作绩效间存在差异的一种现象[1]。在竞技体育领域中,一般认为观众效应对运动员比赛发挥和成绩影响的机制,在于透过对运动员唤醒水平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了竞赛表现。尽管不同的理论流派,比如驱力理论、评价理论、认知理论等,对观众效应产生作用的机理拥有不同的理论视角[2]。但其共性大都指向了观众效应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实际的竞赛情境中,观众效应并非仅对运动员的表现提供正向的影响。由于观众特征、运动员经验、技能、心理水平、以及观众与运动员间的互动等诸多环境与个体因素的存在,因此观众效应也可能对竞赛表现形成一种干扰与约束,亦即提供了负向的影响。近些年,观众效应已成为社会心理与运动心理领域所关注的共同议题。

目前,国内有关观众效应的研究,可从研究对象和研究的方法学范式上加以简单的分类。从研究对象上看,既包括了竞技体育领域中的运动员群体,也包括了学校体育领域中的学生群体,涵盖人群较为广泛。但是从方法学范式上看,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为罕见—研究的内容多为指向不同研究对象的理论梳理或经验分析;而有关观众效应对特定研究对象影响的直接证据和相关数据却极其不足。在目前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与充分的前提下,对特定研究对象展开一定程度的实证研究以对理论加以验证,已显得必要与迫切。

不同于竞技体育的是,学校体育中的学生群体,特别是高校中的女性大学生,在参与动机、自信、自尊、对唤醒的控制以及失败应对上,都难以与相同性别、年龄的运动员群体等量齐观。而由观众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带来的压力、状态焦虑等,会否进一步降低女性大学生群体运动参与的兴趣与动机水平,甚至造成运动参与的中断与退出;以及是否应当在特定情境中根据个体差异,科学的设计或回避观众效应,以锻炼女性大学生群体的运动心理素质与韧性?[3]—这些应是运动心理研究所需思考的重要议题。而在较深层次的问题得到明晰的答案之前,一个本源性的问题便是“女性大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后的表现,是否受到观众效应的显著影响?”;“如果是,影响的方向是正还是负?”—这些既是需要依赖实证研究进行验证的重要假设,也是本文进行分析与讨论的伊始。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实验干预的手段来探索观众效应,对女性大学生动作技能表现的影响。为课堂教学情境中运动心理的诊断与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南京某高校选修健美操课程的2个女生班级,并随机指派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组,另一个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有效研究对象36人,对照组35人。

2.2 研究设计

以健美操个人成套动作,作为干预内容。实验周期为4周。在干预前首先对两个组别进行成套动作的实验前评分,评分采用百分制,以确保两个组别符合可比性。干预2周后进行第一阶段的评分,这一阶段的评分要求两个组别的同学单独被评分时,其他同学继续练习,不可围观或干扰被评分的同学。其目的在于评估在无明显观众效应的环境下,女生动作技能表现的情况。第一阶段完成后继续强化干预2周,再次对这一动作组合进行评分。此阶段的评分不同于第一阶段,对照组依然无观众效应干预;而实验组的同学单独被评分时,要求其他同学必须坐在边上认真学习、观看,并对完成出色的同学以掌声表示鼓励。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探索当有他人在场—亦即观众效应出现时,是否会对动作技能的表现产生影响。

为尽可能避免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研究首先采用了2次抽签的方式,随机选取并指派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其次,选择的实验时段为上半学年。同时,为避免实验过程对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实验的周期采用了4周的短周期。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平时的练习和阶段性考核等,均采用无观众效应的情境设计。

2.3 统计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依样本t检验等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前组间的可比性

在实验前对实验干预的成套动作进行了完整的教授,并随堂对动作掌握情况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对该套动作的掌握,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两个组别在动作技能掌握的水平上符合可比性原则,具备了实验的基础。

3.2 第一阶段评分的组内差异分析

采用相依样本t检验,对两个组别实验前与第一阶段评分间的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表2。

表1 实验组实验前与第一阶段评分间的相依样本t检验* p < 0.05

表2 对照组实验前与第一阶段评分间的相依样本t检验* p < 0.05

表1、表2中的相依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无论实验组、对照组各自第一阶段动作技能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实验前(p<0.05),表明在进行2周的练习后,实验组、对照组动作技能的表现水平均有了显著的提高。

3.3 第一阶段评分的组间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个组别第一阶段评分间的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见 表3)。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一阶段评分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3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第一阶段动作技能评分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在进行2周的练习后,实验组、对照组提高后的动作技能表现水平间无显著差异。

3.4 第二阶段评分的组内、组间差异分析

采用相依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个组别第二阶段评分,分别进行了组内、组间的差异检验,结果见表4、表6、图1。

表4 实验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评分间的相依样本t检验* p < 0.05

表5 对照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评分间的相依样本t检验* p < 0.05

表4、表5中的相依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采用观众效应进行针对性干预的实验组,动作技能表现的第二阶段评分显著低于第一阶段(p<0.05);而未采用观众效应进行干预的对照组,动作技能表现的第二阶段评分却显著高于第一阶段(p<0.0 5)。

表6 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二阶段评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 p < 0.05

图1 实验组、对照组动作技能表现均值变化的折线图

结合表6、图1中组间差异的检验结果以及均值变化的情况来看,实验组第二阶段的动作技能表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观众效应的出现显著降低了实验组动作技能的表现水平(p<0.05)。

4 讨论

(1)本次研究中的干预措施,是安排选修相同课程的同学,以观摩的形式模拟了一个简单的观众“在场”的情境。从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没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无论实验组亦或对照组的动作技能表现都呈现出了逐步提高的状态。但是当加入观众这一要素后,实验组动作技能的表现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因此,对“女性大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后的表现,是否受到观众效应的显著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本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2)从前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评分结果分析,特别是第二阶段针对实验组加入了观众效应的干预因素后,尽管组内、组间差异分析的均值变化不大,但是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仍然指出了本次研究中的观众效应,呈现出了一个负向的影响—亦即降低或抑制了实验组动作技能的表现水平。从已有研究中可推测的是,尽管动作技能表现的评分在逐步提高,但实验对象对动作技能的掌握仍不属于一个比较熟练的阶段。因此,这一阶段观众效应的出现干扰了动作技能的流畅表现[4]。

(3)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次研究是基于对整组数据的一个检验与讨论。因此,观众效应对于不同个体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影响这种差异的关键变量是什么,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5]。同时,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的性别均为女性;那么,对于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相同的干预措施是否会带来结果上的区别,亦或一致?也应是未来研究所关注的方向。

5 结论

(1)观众效应对大学女生动作技能的表现,存有显著的影响。

(2)观众效应对大学女生动作技能表现的影响方向为负,亦即抑制或降低了动作技能的表现水平。

(3)其他潜在变量会否带来显著性上的改变,以及影响方向的变化,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效应实验组样本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懒马效应
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规划·样本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偶像效应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