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民间传统刺绣技艺中的香包

2021-03-14彭春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青海地区制作佩戴香包的民俗文化一直流传至今,香包是民俗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青海民间传统刺绣技艺的重要载体,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河湟刺绣”“藏绣”等刺绣技法制作香包是青海各族妇女长期进行的手工才艺。如何传承发展妇女熟悉的这项手工艺实现经济创收是青海民间传统香包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青海香包;刺绣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4-065-03

【本文著录格式】彭春梅.青海民间传统刺绣技艺中的香包[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4):65-67.

青海民间传统刺绣技艺是“土族盘绣”“湟中堆绣”“河湟刺绣”等的总称。青海民间传统刺绣技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儒释道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北方游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呈现出风格独特、刺绣手法多样的特征,民族性是青海民间刺绣的显著特点。青海民间传统刺绣技艺中的香包是当地民俗艺术文化的一类重要代表,在青海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是青海各族刺绣艺人用灵巧手指创造的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在青海几乎每年都会举行香包大赛,各乡镇、刺绣工坊都积极踊跃的参加,民众对香包的热爱早已融入到民俗娱乐生活中。

一、香包的相关溯源

在青海地区刺绣被称为“扎花”,“扎”即“绣”之意。青海刺绣一方面继承了中原刺绣的特点,另一方面保持了原始习俗和审美习惯[1]。早在汉代就有佩戴香包的习俗。香包的制作和佩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香包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是一种装饰物了。

据传端午节佩戴香包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通过佩戴香包来纪念屈原的品德节操,使其流芳千古,世人永记;另一方面是香包可以驅瘟辟邪,强身健体。青海香包源于藏传佛教,与佛教制香有所关联,因其制作手法简单,选材方便,便于传播且美观实用,故而演变成了地方民间习俗,流传至今。草药又称为“香草”,利用草药制成的具有芳香气味的药袋美誉为“香袋”。香包古人也称为“香囊”“佩帏”“容臭”,青海称之为“香包”或“尕荷包”“香袋”。它是用各种布料制作香包外形,并绣制出各种寓意丰富、古朴传统、传情达意的图案纹饰,制成形状各异的绣囊,内部装上气味浓烈防虫驱疫的草药。

二、青海香包的相关特点

青海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手法独特,风格古朴,色彩艳丽,应用广泛,成为各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青海民间刺绣的绣法多达几十种。刺绣的种类也丰富多彩,有实用类、装饰类、礼仪类、工艺类、服饰类、宗教类等。青海世居的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回族、汉族等,都喜爱刺绣,并有各自的刺绣品种和艺术风格。青海香包的制作与刺绣息息相关,各民族喜爱制作佩戴的香包样式各不相同,不同民族不同的刺绣针法所制作的香包各具风格,不同针法形成的纹理更是丰富。

(一)青海香包的外形特点

在很多少数民族,刺绣是妇女一生的必修课。会刺绣缝合是香包制作的基础,香包一般制成圆形、方形、菱形、椭圆形、马蹄形、钟形、葫芦形、桃形、石榴形等,顶端缝制便于携带悬挂的丝绦或编制的五彩丝线,香包下端一般配上流苏,或吉祥喜庆的中国结。内囊用轻薄透气的碎布装上特制的药草,用以散发香味。香包根据用途制成不同大小及样式,如针扎这种香包,针扎,土族语称“加西吉”,如图1、图2所示。除了佩戴美观的装饰性和芳香防疫的作用外,在很长一段时间还具有实用功能。针扎是在内囊中装上中草药,缝制成饱满的形状,如钟形、圆形、船形、葫芦形、桃形、马蹄形等多种。顶端缝上丝绦,在外面罩上一层刺绣精美的外罩,上端镂空从丝绦穿过卡在内囊上端。这样内外两层可以灵活地合拢分开。为了方便妇女随时随地能够进行刺绣缝合,很长一段时间妇女都会将针线放置在针扎内部,外罩起到防止人被针扎伤的保护与美观作用。

(二)青海香包的内部填充制作工艺

现代青海香包用于小孩佩戴在身上防虫以及防止感冒;也常常用来作为汽车的挂件,美观且保证车内空气芬芳;在室内将香包放在衣柜里作为婚庆习俗使用;因可以保留其香气,也有用来清新房间的作用。不同民族制作的香包有不同的内部填充习惯,多以中药、藏药、蒙药为主。制作香囊的材料主要有樟脑、苍术、山奈、藿香、白芷、薄荷、艾叶、冰片等药材,随身携带还有提神醒脑和通窍的作用。常见的香包制作时用碎布将药材包裹好缝制成需要的形状装入香包外囊,在将外囊缝合、装饰流苏等。

(三)青海香包的用色特点

色彩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2]。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当人们的视觉感官感受到色彩语言时,必然会出现视觉生理刺激并形成相应的感受[3]。青海香包制作过程中选用的布料颜色与刺绣图案的色彩都是颜色跳跃,大胆活泼,浓重绮丽的纯色系,如纯红、纯黄、纯紫、纯绿、纯蓝等,色彩的纯度及明度都很高。色彩搭配艳丽且配色浓烈,使人感觉视觉冲击力强热闹非常,善用强烈的对比色。明度和纯度较低的灰色系列十分少见。色彩的搭配表明了青海地广人稀和北方苍茫的自然地域环境中人民对亮丽色彩的喜爱和渴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色彩心理与用色习惯,如土族被誉为“七彩民族”,土族人民的服饰七彩花袖衫上七彩的颜色就是土族妇女刺绣时常用的绣线颜色。红、黄、绿、蓝、桂红、紫、白七色绣线俱全,土族的故乡也被称为“彩虹的故乡”。如图6、图7所示,土族盘绣香包颜色鲜艳,亮眼夺目,带来的视觉感受刺激强烈,从美学角度分析多种亮色碰撞在一起呈现出的视觉冲击力也十分自然和谐。

(四)青海香包刺绣花纹的特点

青海香包上的刺绣手法独特,目前青海省共有刺绣类非遗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3项,市县级3项。有盘绣的两针两线,上盘下拉;河湟绣的图案质朴针脚整齐;撒拉绣的精致美轮美奂等。大多香包上的图案都十分古朴,富有寓意,内容包罗万象,百花齐放。从图案纹样上看,有八宝图案、吉祥如意、光圈云气,也有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案。一些传统题材如鱼戏莲叶,多子多福,百寿图等被大量应用。还有一些保留着原始美术中图腾崇拜的印记。一般花纹图案由丝线、棉线、金线、银线等绣制,现也有用毛线绣花的香包出现。也常见无绣花的香包,如图8、9、10的荷包、绣球等香包。这类无绣花的香包利用棉布、绒布、绸布、纱网布等不同布料缝合各部位的造型在拼接成不同形状的香包,布面材质不同,香包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五)青海香包借物言情的特点

青海香包民俗艺术浓烈、造型古拙、绣花写意率真,具有想象力丰富,造型夸张的效果,常见的香包是多年来沿袭民俗文化传统,寄托美好愿望、借物传情的工具。如:端午用、婚庆用、赏玩用等。青海香包艺术最擅长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言情,其表现方式有些写实、有些写意,借用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天然属性或者汉字的谐音特点以及宗教图案祈福的意义,如:佛教常用的吉祥八宝图案,八宝各有寓意,是祈福吉祥如意、富贵发财、逢凶化吉的常用图案。香包结合不同题材造型表述出富贵、辟邪祈福、生命繁衍、男女爱意等情感充分表明了借物言情的特点。

(六)青海香包与庆阳香包技艺的融合

青海与甘肃接壤,两地民俗文化相近,甘肃的庆阳香包享誉盛名,两地香包制作技艺相互吸收借鉴,又各有特色。在青海香包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香包的制作工艺借鉴吸收了庆阳香包的一些好的制作技法。 图11、12、13是吸收庆阳香包制作技艺后的香包样式,融合了庆阳香包的精华后制作出来的香包造型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动物造型的图案样式,香包上加入了亮片、钉珠、花边等多种装饰性更强材料,使得制作材料更加丰富。用流苏的样式装饰动物的毛发,使得香包造像更加生动活泼,趣味十足。但整体的香包成品还是缺乏创新,与现代审美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香包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更是无法打通外地市场。

三、青海香包的发展

青海民间传统刺绣技艺中的香包文化不仅蕴含了民俗内涵,同时为展示青海民族团结、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和特色文化产业的窗口,富有深沉的文化价值及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青海香包艺术与青海广大妇女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是劳动妇女在生活、劳动中发现并创造的刺绣之美,是当地群众情感的表现。香包制作与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是民俗文化传承积淀的物化表现,它凝聚着本地域历史人文特点,是目前还延续中华民族香包制作和佩戴传统文化的见证。青海香包的制作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千村万户,万家绣娘,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各县区乡村所在的生活网络之中。这种特征一方面赋予了香包极强的生命力,可以因地制宜以“田头经济”“村头经济”等方式让千家万户把本来就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与技艺转化为“指尖 的经济”,达到增收创收。

随着外来文化和商业浪潮的轮番冲击,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非遗文化由于缺乏创新与进步,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如何将传统的技艺变得能让市场接受,其实很多是来自更新颖的文创。想让非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活态传承”。活化非遗的关键,则是让非遗产生商业价值。香包的制作通过设计的融入,让传统技艺在保留了传统元素的基础上,更加能够适应现在市场的需求。新时期发展新型文化手工艺产业,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利用现代审美,促进香包的现代文化意象,弘扬地方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是青海民间传统刺绣技艺中的香包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莱.青海民间刺绣文化初探[J].青海社会科学,2005(3).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57

[3]田静.色彩心理與服装[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作者简介:彭春梅(1992-),女,四川达州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为幼儿手工、青海民间传统刺绣。

3089501908220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