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ACE联合CT-RFA序贯治疗膈顶部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1-03-13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导管室30019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气胸消融栓塞

徐 静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导管室 300192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是威胁中老年人群生命安全的癌性死亡重要原因。目前,影像学引导下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皮射频消融术(RFA)以及外科手术切除等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均能起到灭活或消除肿瘤病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预后的作用[1-2]。由于超声对大部分肝硬化结节与肝癌的鉴别难度大,同时受到肝周围包绕组织的影响,选用CT扫描能更清楚显示膈顶部肝癌病灶[3]。因此,笔者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膈顶部肝细胞癌患者82例,采用TACE联合CT引导下RFA(CT-RFA)对患者进行序贯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膈顶部肝细胞癌患者82例(病灶数共107枚)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经B超、CT 或 MRI 等检查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4]中原发性肝癌相关诊断标准,患有肝硬化、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史,血清甲胎蛋白进行性升高,单个肿瘤直径<5cm或多发肿瘤最大直径<3cm,研究经我院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淋巴结或肝外转移,明显胆管浸润,TACE或RFA手术禁忌,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或不愿手术者。其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7.56±5.37)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55例,B级27例;单发病灶48例,多发病灶34例;单个肿瘤直径0.9~5.0cm,平均直径(3.11±1.02)cm;其中,45枚直径3.0~5.0cm,62枚直径<3.0cm。

1.2 治疗方法

1.2.1 TACE治疗:术前完善影像学及相关血液学检查,明确肿瘤准确位置及大小。患者取仰卧位,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并插入导管进入肝总动脉,依据肿瘤大小及门脉直径情况,选择常规碘化油造影,注射速率4~6ml/s,总量20ml。根据DSA对肿瘤的显影情况,明确肿瘤病灶大小、数量、供血血管走向以及是否存在动静脉瘘等,选择适量超乳化碘化油混合表阿霉素30~40mg,表柔比星15mg,奥沙利铂50~80mg,替加氟500mg进行栓塞治疗,完成后使用明胶海绵栓塞病灶近端血管。术后重复造影了解各病灶栓塞范围及碘化油沉积情况,对于栓塞不彻底或无肿瘤染色情况者给予必要的栓塞补充治疗,术后4周复查,如若残留,重复进行1次TACE治疗,如残留活性病灶,给予CT-RFA治疗。

1.2.2 CT-RFA治疗:采用美国Olympus RFA系统,常规心电监护,术前肌内注射哌替啶100mg及盐酸异丙嗪25mg,取仰卧或侧卧位,根据增强 CT扫描结果确定进针方向、角度及深度,常规消毒铺巾及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CT引导下将17G射频消融针经皮穿刺至肿瘤病灶中心部位,根据活性病灶大小和位置,设置消融范围、消融功率、消融温度、消融次数及消融时间等,结束后对针道一并消融,防止病灶针道转移及出血。术后即刻 CT复扫描病灶消融情况,术后腹带加压固定,给予止血,常规预防感染,观察患者是否有气胸、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并积极进行对症处理。

1.3 疗效评价 术后即刻行CT扫描,根据低密度灶范围覆盖病灶情况(完全覆盖)及消融边缘至病灶距离(5~10mm)即评为消融成功;术后3、6、12个月,根据CT或超声复查结果评价疗效情况,其中,肿瘤所在区域CT结果为低密度或超声结果为高回声,动脉期未见强化为完全消融,否则为不完全消融;根据 CT 测量结果,以公式V=πabc/6cm3(V:体积,a:长径,b:短径,c:高径)计算肿瘤体积变化[5]。

1.4 安全性评价 观察术后患者有无气胸、腹腔内出血、周围脏器受累等并发症。

2 结果

2.1 TACE治疗结果 82例患者经DSA检查后共发现107枚病灶,其中,单发病灶位于肝左叶12例,均位于Ⅳ段;单发于肝右叶36例,Ⅴ段4例,Ⅵ段11例,Ⅶ段13例,Ⅷ段8例,多发病灶34例,共59枚;TACE首次治疗4周后,64枚病灶内碘油密实完全充填,43枚病灶内部分碘油沉积;再次经TACE治疗后,57例病灶内碘油密实完全充填,50枚病灶内部分碘油沉积。复查可见36例出现残留,间隔4周后进行CT-RFA治疗。

2.2 CT-RFA治疗结果 36例存在残留的患者进行CT-RFA治疗,单发11例(11枚病灶),多发25例(39枚病灶),消融时间为(20.29±4.46)min,治疗后4周复查,可见消融区域为低密度灶,消融病灶内部及边缘无强化,同正常组织界限清晰(见图1)。本次治疗共107枚病灶中,98枚完全坏死,坏死率为91.59%。

图1 CT-RFA治疗A.CT-RFA前可见边缘强化 B.CT-RFA穿刺、治疗过程C.CT-RFA后即刻扫描 D.CT-RFA治疗4周后CT扫描结果:病灶无增强,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晰

2.3 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 术前及术后 3、6、12 个月的肿瘤体积分别为(14.25±9.44)cm3、(20.17±16.50)cm3、(16.78±11.24)cm3、(10.55±7.67)cm3,相较于术前,术后12个月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8,P=0.006)。

2.4 临床并发症情况 治疗期间出现气胸6例,肝包膜下出血10例,发热7例,上腹疼痛8例,所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明显缓解或消失。

3 讨论

RFA是近年来临床上治疗局部性小肝癌的有效手段,由于其操作简单、微创,且可进行反复治疗的特点,新一期肝癌治疗指南已将其作为局部性肝癌、中晚期肝癌的一线治疗手段,其疗效几乎与手术切除相当。报道显示,超声及CT引导下RFA在临床较为常见,超声可实时成像,使用起来简单方便,但对于膈顶、尾状叶等特殊部位的显现效果较差,而通过CT进行断层扫描,可清楚显示上述特殊部位的肿瘤病灶[6]。近年来,CT引导下RFA在小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其疗效已被广泛认可。目前,临床上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RFA治疗的大肝癌均首选TACE进行治疗,在DSA技术引导下,通过碘油栓塞肿瘤主要供血血管,从而造成大部分肿瘤缺血性坏死,起到消灭肿瘤细胞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双重供血及侧支循环的存在,往往需多次 TACE治疗方可提高治疗效果[7]。有文献指出[8-9],由于DSA对原发性小肝癌的诊断灵敏度高于CT,故在DSA引导下,先行TACE治疗,可消除大部分病灶及以往未发现的微小病灶,术后再应用RFA可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两者联合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文中,82例(107枚病灶)膈顶部肝癌患者经TACE治疗后大部分坏死,但仍有残留情况。首次TACE治疗后,64枚病灶内碘油密实完全充填,43枚病灶内部分碘油沉积;再次TACE治疗后,57例病灶内碘油密实完全充填,50枚病灶内部分碘油沉积,复查可见36例出现残留。在TACE治疗4周后经CT-RFA治疗,病灶消融完全,107枚病灶中,98枚完全坏死,坏死率为91.59%。术后12个月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TACE联合CT-RFA治疗膈顶部肝癌的近期疗效显著。同扈鑫荣等[10]相关报道结果基本一致。安全性方面,由于术中的反复穿刺,易造成气胸及肝包膜出血,故穿刺时需尽量减少穿刺次数,提高穿刺质量,可有效减少气胸及肝包膜出血发生[11]。此外,术后有发热及上腹疼痛发生,但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或消失。

综上所述,TACE联合CT-RFA序贯治疗膈顶部肝癌的近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气胸消融栓塞
心房颤动高功率短时程消融的应用研究进展
不同年龄段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消融边界:城市中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气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现气胸后,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处理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消融
China’s Glaciers in Hot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