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与事

2021-03-12

新民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陈琳朱先生码字

码字的朱先生

迟悟(江苏无锡,党务工作者)

退休了,有人打麻将,有人跳广场舞,有人含饴弄孙,有人满世界跑,天天朋友圈晒“夕阳无限好”,朱先生独辟蹊径:码字。十年间码了几百万字,且装订成册印刷出版。

不久前,结识朱先生,赠我十年间码的六本书,惊得我嘴张得久久不能合上。真是汗颜膜拜,百感交集。朱先生说,年轻时在部队与码字结缘。上世纪六十年代,朱先生应征入伍。当时最大特色是“穷”,吃饱肚子是所有人梦想。穿上军装,有吃有穿,比今天考上985、211令人羡慕。因此他到部队高兴得几天没睡好觉,撸起袖子干劲冲天。一次军报要一个人物通讯,团里指定高中文化的他完成。朱先生不知人物通讯是什么,首长叫干绝不能含糊。想到看过的雷锋故事,琢磨了一夜,学着写了一篇七八百字的东西。交上去半个月后,一天连指导员把他叫到连部,拿着报纸指着边角上一个小豆腐块,说是他写的。他激动得一时语塞。

这是朱先生的处女作。从此走上码字路的老朱,一发不可收,尝试各种文体。如今的老朱, 还写诗。譬如《老无锡画像》:南门豆腐北门虾/西门柴担密如麻/只有东门呒啥卖/萝卜青菜加生瓜。诸如此类的诗,在朱先生文集里随处可见。虽然质量不算上乘,写个上百首,首首不一样,还真不是烧一点脑细胞就能写出来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朱先生不会用电脑,一笔一画写出六本书,估计现在的无锡没有第二人。尽管上了年纪,码兴奋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熬个半夜三更是常有的事。出书时,拿着稿子花钱请人一一打出来。打多了,打字的女孩熟悉他的字,写得再潦草都能认出来。

书出来就送人。朱先生不嗜烟酒,逢同事、亲戚朋友见面,不递烟、不请酒,不送礼,他送几本自己写的书。

朱先生,全名朱听德。虽然他的书很难上街面书店柜台,更上不了热书榜,但我想,送自己写的书,应该是人生和生活中一件令人向往和高雅的事。

替麻风病人理发

张锦渭(上海,摄影爱好者)

虹口区铁琳铝合金销售店经营部的陈琳,去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一个个体户,怎么会成为上海市劳模的呢?有人感觉很奇怪,但我一点儿也不奇怪。

2020年7月的一天,迎着高温,我曾跟陈琳到上海市红十字会皮肤病医院麻风病病区活动室,为那些坐着轮椅、手拿拐杖的古稀老人理发。这些老人,有的双目失明,有的缺手或断脚,也有面部变形等各种病状。平时生活均有护工照顾。

2015年,医院为病人理发多年的师傅退休了。后来医院请了多位理发师傅。他们看到病人后都摇头回绝了。病人理发成为医院的难题。

1988年,18岁的陈琳和哥哥从江西农村来上海打工,半年后学到了一些知识和技术,次年在江湾镇广粤路租了一间约10平方米的沿街门面,做起了门窗加工修理业务。不久,陈琳又学会了理发。2015年4月,应朋友之邀,陈琳来到皮肤病医院麻风病病区。病人的情况一一呈现在陈琳的面前。当时他回答了一句:“回去考虑一下。”

当晚,陈琳没睡好。看到这些病人想想有些害怕。但如果自己不去,这些病人的理发问题仍解决不了。“我是一名新党员。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困难,更应该迎难而上!”想好了,第二日,陈琳与爱人和两个读初中的儿子商量,家人都支持他去医院替病人理发。

当首次去医院为卧床不起的老人理发时,请护工帮助把头托起,他站在床边或蹲在地上理发。天热,一股异味扑鼻而来,有点难闻。但他克服心理障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坚持每月一次去理发。

2015年8月,陈琳成为红馨志愿服务队长后,经常带队员为老人送礼物,还给老人过生日,并积极参与上海市红十字会组织老人游览滴水湖、迪士尼小镇、广富林等,扶老人上下车,推着轮椅边看边讲解。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当武汉疫情发生后,陈琳不仅捐款,还向街道党组织请战,在两个弄堂口建起临时服务点,并从家中搬出桌椅板凳,借来大雨伞,对进出人员进行测温、消毒、检查口罩有无戴好。如今,一年多过去。回复到正常生活状态的陈琳,依旧心心念念他的那些病人。

有個爷爷叫贝多芬

王泠一(上海,学者)

一个婴孩,她“在摇篮里哇哇啼哭……谁知道,她是冷了、饿了,还是不开心了。一阵美妙的乐曲响起,那个婴孩即刻停止了哭泣,而那个神奇的婴孩,就是现在的我,那个从小爱听音乐的我。后来妈妈告诉我,在她十月怀胎期间,就是这样弹着琴儿、唱着歌儿对我进行胎教的,或者我与音乐的不解之缘就是在那个时候缔结起来的吧”!当三年级的女孩孙艺闻这样述说时,我觉得特别的奇妙。

孙艺闻,目前在上海知名度甚高的徐汇区向阳小学就读。学校门口就是很久以前李叔同、丰子恺和田汉、聂耳曾走过的永嘉路,如今傍晚的弄堂里总是传出优雅的琴声。我认识孙同学,是因同为新民周刊资深读者的范建军校长请我助力孩子们成立学生社团鲁迅知己社。而刚戴绿领巾的孙同学就是最小的知己。孩子们觉得鲁迅这位爱吃茴香豆的绍兴爷爷很有亲和力,还在校园里种了两棵绍兴爷爷笔下赞美的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鲁迅喜欢的,知己都喜欢。

去年末,向阳小学鲁迅知己社被徐汇区文明办命名为未成年人文明创建先进集体(全区仅四个)。范校长由此决定在校园里展开一场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因为鲁迅先生是当年向国民推介贝多芬乐曲的第一支笔,学校音乐教研组就和鲁迅知己社的孩子们联袂展开了纪念贝多芬诞生二百五十周年的庆典,以此致敬不朽。

其中,孙艺闻最为熟悉贝多芬爷爷的多部交响作品及其艺术魅力。她告诉同学们:“在我四岁那年,开始接触到钢琴这个西洋乐器,启蒙老师余文敏就说钢琴是乐器之父。当时,我只要坐上琴凳,就好像被胶水粘在琴凳上一样,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有一天余老师为我亲自弹奏了一曲《C小调悲怆奏鸣曲》。也就是从这以后,我就莫名地迷恋上了贝多芬的音乐,单纯固执地偏爱他的作品。”

随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于去年12月16日举行了“贝多芬在中国——纪念贝多芬诞生250周年16小时马拉松音乐会”直播,这是上海文化的神来之笔。

孙艺闻告诉我:“音乐教研组的老师们运用学校‘音乐频道、艺术教学、午休等时间,让向阳小学的师生有幸聆听了这一前所未有的音乐盛会。”她还向我强调说:“这次空前的音乐会直播,近六十位海内外优秀音乐家带来了贝多芬作品的纯正演绎,让所有热爱古典音乐的人大饱耳福,也让我这个小小音乐爱好者在听讲音乐背后的故事。”

这位九龄童,还很自然地询问我小时候是如何知道贝多芬的。我坦言自己求学时是音乐差生。我是先熟悉圣诞老人,再熟悉外国还有个爷爷叫贝多芬的。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姐姐一样的初中音乐老师殷亭如常把我留下补课。但是在她眼里,我不是差生,只是频频捣乱的“皮大王”。那时我迷上了足球,但她老是让我去熟悉五线谱。她很爽朗,很亲切地给我弹奏了一曲曲贝多芬的著名作品。

她还告诉我关于“扼住命运咽喉”的励志典故;并强调我喜欢的俄罗斯音乐不是世界的全部。为了启发我的乐感,她在弹奏关键情节时会暂停一下;印象最深的是“磅、磅、磅”之后,她问我:“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我的回答是:“我的眼前什么都没有出现啊!”瞬间,她的眼睛里出现了眼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猜你喜欢

陈琳朱先生码字
The Effects of θ on Stability in the θ-Milstein Method for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陈琳作品《一口清茶,板栗飘香》
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指挥家陈琳专访
放 下
数据链系统中软扩频码的优选及应用
长为{4,5,6}的完备删位纠错码的存在性*
供暖不好通话作证供暖公司被判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