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iCl-ARTP复合诱变选育高产碱性蛋白酶菌株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2021-03-11李汉文余华顺龚大春

中国酿造 2021年2期
关键词:氯化锂豆饼玉米粉

胡 悦,李汉文,喻 晨,余华顺,姚 鹃,龚大春*

(1.三峡大学 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宜昌 443002;3.中国轻工业功能酵母重点实验室,湖北 宜昌 443002)

碱性蛋白酶是一类在碱性条件下能将多肽链水解为氨基酸的酶,其最适pH值一般在9~11左右,最早发现于猪的胰脏中,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其活性中心含有丝氨酸,分子质量在26 000~34 000 Da[1-2]。碱性蛋白酶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水解酶,可广泛应用于洗涤剂行业、食品加工业、医药行业、皮革制造行业、丝绸制造行业、环保行业等[3-6]。据报道蛋白酶占全球酶制剂销售总量的60%~65%,其中碱性蛋白酶用量最大[7]。

碱性蛋白酶生产以微生物发酵法为主,目前国内碱性蛋白酶的生产效率并不高,产品供不应求,导致部分产品仍依赖进口[8]。因此,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缺乏已成为碱性蛋白酶生产的技术瓶颈之一。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育种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诱变技术,具有射流温度低,产生的等离子体均匀,对人体安全,操作简便,成本低,与生物大分子和细胞作用明显等优点[9-11]。目前在对霉菌、细菌、酵母诱变改造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利用ARTP诱变技术选育高产碱性蛋白酶鲜见报道[12]。物理化学复合诱变方式具有协同效应,比单一诱变效果更好。氯化锂(LiCl)作为化学助诱变剂,可进一步提高高产菌株的筛选几率。邱雁临等[13]利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选育L-组氨酸产生菌,所得高产菌株产L-组氨酸含量比原始菌株提高13.6%,比单一紫外诱变后的菌提高5.1%;李兆飞等[14]利用氯化锂-离子束复合诱变选育高产核酸酶P1菌株,所得高产菌株酶活较原始菌株提高45.8%,比单一离子束诱变后的诱变株产酶量提升20.4%。

本研究以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chlamydiae)为出发菌株,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结合氯化锂进行物理化学复合诱变。其优势在于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诱变强度,更有利于筛选出高产碱性蛋白酶的菌株,同时以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期用于提升工业生产碱性蛋白酶发酵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菌株

地衣芽孢杆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E-417: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菌种保藏室。

1.1.2 试剂

牛肉膏、琼脂粉、蛋白胨: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磷酸氢二钠: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玉米粉:濮阳县英伦玉米加工有限公司;豆饼粉:安阳天祥瑞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碳酸钠、氯化钠:北京西陇化工有限公司;酵母粉、葡萄糖: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酪蛋白:阿法埃莎(中国)化学有限公司。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或生化试剂。

1.1.3 培养基

活化培养基[15]:牛肉膏5 g/L,蛋白胨10 g/L,氯化钠10 g/L,琼脂粉20 g/L,pH 7.0,121 ℃灭菌30 min。

酪蛋白鉴别平板培养基[16]:牛肉膏5 g/L,蛋白胨10 g/L,酪蛋白10 g/L,氯化钠10 g/L,琼脂粉20 g/L,pH 7.0,121 ℃灭菌30 min。

种子培养基[17]:牛肉膏10 g/L,蛋白胨10 g/L,氯化钠10 g/L,pH 7.0,121 ℃灭菌30 min。

发酵培养基[18]:玉米粉35 g/L,豆饼粉25 g/L,磷酸氢二钠2 g/L,碳酸钠1.25 g/L。按配方要求准确称取豆饼粉及玉米粉原料,加水充分溶解后加入高温淀粉酶(20 U/g玉米粉),同时边搅拌边升温至90~95 ℃液化30 min,最后加入其他原料,搅拌均匀,调pH值至7.2,121 ℃灭菌40 min备用。

1.2 仪器与设备

ARTP-M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仪:无锡源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HP9080隔水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HS4水浴锅:江苏金怡仪器科技有限公司;TDL-608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SP-754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ZWYR-211D恒温摇床:上海智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菌悬液的制备

将地衣孢杆菌E-417甘油管接种至种子培养基中,放置于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6~20 h。待菌落铺满整个茄瓶后,倒入100 mL无菌水,用无菌接种铲将菌泥洗出混匀,即得菌悬液。

1.3.2 氯化锂诱变

参考文献[19]的方法。在菌悬液中加入1.5%的氯化锂,于180 r/min、37 ℃条件下进行诱变处理10 min后待用。

1.3.3 氯化锂-ARTP复合诱变

参考文献[20]的方法。将ARTP设备开启预热,调节照射功率为120 W,照射距离为2 mm,氦气(He)流量为10 L/min,开启操作室紫外灯灭菌20 min。取10 μL菌液至无菌金属载片上,涂抹均匀。将载片放入诱变室内,对菌液诱变处理0 s、15 s、30 s、45 s、60 s、75 s、90 s、105 s。将处理好的金属载片放入无菌离心管中,加1 mL无菌水稀释至10-3,振摇3 min,再进一步稀释至10-4、10-5、10-6、10-7,取100 μL菌液至酪蛋白鉴别平板培养基上,37 ℃培养20~24 h,以处理0 s为对照组,计算致死率及正突变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1.3.4 高产碱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初筛:酪蛋白是蛋白酶系的作用底物,将诱变菌液涂布至酪蛋白鉴别平板上会出现明显的水解圈,测量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并计算其比值(HC值),筛选出HC值较大的单菌落为高产碱性蛋白酶诱变株[21]。

复筛:用无菌接种铲刮取初筛得到的诱变株接种至种子培养基,于37 ℃、220 r/min条件下培养12 h后,按10%(V/V)的接种量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于37 ℃、220 r/min条件下培养48 h,离心取上清液,测定酶活。

1.3.5 碱性蛋白酶酶活的测定

取2 mL发酵液在12 000 r/min条件下离心5 min,保留上清液,用硼酸缓冲液(pH 10.5)稀释至合适倍数,按照GB/T 23527—2009《蛋白酶制剂》规定的福林(Folin)法测定酶活力[22]。

碱性蛋白酶酶活力单位定义:在40 ℃条件下,1 min水解酪蛋白产生1 μg酪氨酸,即为1个酶活力单位(U/mL)。

1.3.6 遗传稳定性研究

将复筛得到的正突变菌株连续传代至8代,分别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于37 ℃、220 r/min条件下培养48 h,离心取上清液,测定酶活,考察高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23]。

1.3.7 诱变株发酵产碱性蛋白酶条件优化

单因素试验:在初始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轮换法依次考察不同碳源(葡萄糖、玉米淀粉、玉米粉)、氮源(酵母粉、豆饼粉、豆粕粉)、玉米粉添加量(10 g/L、20 g/L、30 g/L、40 g/L、50 g/L、60 g/L)、豆饼粉添加量(10 g/L、20 g/L、30 g/L、40 g/L、50 g/L、60 g/L)、磷酸氢二钠添加量(1.0 g/L、1.5 g/L、2.0 g/L、2.5 g/L、3.0 g/L)、碳酸钠添加量(1.0 g/L、1.5 g/L、2.0 g/L、2.5 g/L、3.0 g/L)、初始pH值(6.0、6.5、7.0、7.5、8.0)、接种量(4%、6%、8%、10%、12%)、发酵温度(31 ℃、34 ℃、37 ℃、40 ℃、43 ℃)对碱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确定发酵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

响应面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3个对酶活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3水平3因素的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24],以玉米粉(A)、豆饼粉(B)、碳酸钠(C)添加量为自变量,以碱性蛋白酶酶活(Y)为响应值进行进一步优化。采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对试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响应面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1。

表1 响应面试验因素与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s

2 结果与分析

2.1 氯化锂-ARTP复合诱变结果

氯化锂是一种碱金属卤化剂,为助诱变剂,与ARTP进行复合诱变,更有利于正突变菌株的产生。采用1.5%氯化锂处理10 min后,进行ARTP诱变,将诱变时间设定在0~105 s范围内,不同诱变时间下,地衣芽孢杆菌E-417的致死率及正突变率见图1。

图1 不同LiCl-ARTP复合诱变时间下地衣芽孢杆菌E-417的致死率及正突变率Fig.1 Fatality rate and positive mutation rate of Bacillus licheniformis E-417 by LiCl-ARTP compound mutation with different mutation time

由图1可知,菌株致死率随ARTP照射时间而增加,正突变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诱变时间为45 s时,菌株致死率达到94.6%,正突变率为14.7%,达到最高。当诱变时间为60 s时,菌株致死率达到95.3%,正突变率骤降至8.5%。当诱变时间为75 s时,该菌株致死率已达到100%。因此氯化锂-ARTP复合诱变最佳条件为氯化锂添加量1.5%,ARTP照射45 s。

2.2 高产碱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将诱变后的菌液涂布至酪蛋白鉴定平板,地衣芽孢杆菌分泌的碱性蛋白酶可将酪蛋白分解为小分子氨基酸,致使菌落周围形成水解圈(见图2)[25]。经过多次的复合诱变试验,初筛得到132株HC值(3.51~4.32)较大的单菌落,再经摇瓶复筛测定酶活,最终筛选出16株发酵酶活明显高于原始菌株的诱变株,结果见表2。

图2 酪蛋白平板筛选结果Fig.2 Results of casein plate screening

由表2可知,HC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菌株产碱性蛋白酶的能力,HC值越大,酶活越高。16株诱变菌株中,诱变株F-3与F-8的HC值及碱性蛋白酶酶活最高,故对这两株诱变株进行遗传稳定性验证。

表2 复合诱变后高产碱性蛋白酶诱变菌株的筛选结果Table 2 Screening results of high yield alkaline protease mutant strain after compound mutation

2.3 遗传稳定性验证

为了检验诱变株F-3、F-8的遗传稳定性,对突变株F-3、F-8进行连续传代8次,并同时进行发酵培养,采用福林(Folin)法对每代菌株的发酵上清液进行酶活测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经过8次连续传代,2株诱变菌株均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其中诱变株F-3的酶活最高,达到12 870 U/m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39.5%,因此,选用此菌株进行后续研究。

表3 传代8次后诱变株F-3和F-8的遗传稳定性Table 3 Genetic stability of mutant strains F-3 and F-8 after 8 passages

2.4 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发酵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

2.4.1 不同碳源及氮源对诱变株F-3产酶的影响

由图3可知,以玉米粉为碳源时,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酶活最高为12 030 U/mL,明显高于以葡萄糖、玉米淀粉为碳源的酶活,因而选择玉米粉作为最优碳源;以豆饼粉作为氮源时,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酶活最高为13000U/mL,明显高于以豆粕粉、酵母粉为氮源的酶活,可能是由于豆饼粉粒度更细,更易被菌体代谢利用,经蛋白酶水解后产生出更多的氨基酸,进一步诱导诱变株F-3产酶。因而选用豆饼粉作为最优氮源。

图3 不同碳源及氮源对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的影响Fig.3 Effect of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 strain F-3

2.4.2 玉米粉和豆饼粉添加量对诱变株F-3产酶的影响

由图4可知,随着玉米粉和豆饼粉添加量的不断增大,碱性蛋白酶酶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玉米粉和豆饼粉添加量为40 g/L时,酶活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3 536 U/mL、14 870 U/mL,因此,选择最优玉米粉和豆饼粉添加量均为40 g/L。

图4 玉米粉(a)和豆饼粉(b)添加量对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的影响Fig.4 Effect of corn flour (a) and soybean cake powder (b) additions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 strain F-3

2.4.3 磷酸氢二钠及碳酸钠添加量对诱变株F-3产酶的影响

由图5可知,随着磷酸氢二钠和碳酸钠添加量的不断增大,碱性蛋白酶酶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磷酸氢二钠和碳酸钠的添加量为2.0 g/L时,酶活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3 890 U/mL、15 567 U/mL。因此,选择最优磷酸氢二钠和碳酸钠添加量均为2.0 g/L。

图5 不同金属盐添加量对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的影响Fig.5 Effect of different metal salts additions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 strain F-3

2.4.4 初始pH值对诱变株F-3产酶的影响

由图6可知,诱变株F-3对初始pH值的变化较为敏感,随着pH值的增加,碱性蛋白酶酶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H值过低,菌体生长缓慢,影响产酶;pH值过高发酵后期菌体老化过快,从而影响其代谢产物产量。当pH值为7.0时,发酵酶活最高为13 490 U/mL,因此,选择最优初始pH值为7.0。

图6 初始pH值对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的影响Fig.6 Effect of initial pH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 strain F-3

2.4.5 接种量对诱变株F-3产酶的影响

由图7可知,接种量对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影响较大,当接种量为4%时,由于接种量太少,菌体前期生长缓慢,产酶效率低;随着接种量的逐步提高,产酶量逐渐增加。当接种量为8%时,碱性蛋白酶酶活最高为13 212 U/mL。随着接种量的继续提高酶活反而下降,可能是由于接种量过大,菌体生长过快,菌体提前消耗完底物培养基,产生了大量代谢副产物,影响了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的能力,因此,选择最优接种量为8%。

图7 接种量对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的影响Fig.7 Effect of inoculum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strain F-3

2.4.6 发酵温度对诱变株F-3产酶的影响

由图8可知,随着发酵温度的提高,菌株产碱性蛋白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发酵温度为31 ℃时,发酵温度过低,菌体生长缓慢,产物合成能力降低,发酵酶活最低;当发酵温度为37 ℃时,酶活最高为15 501 U/mL;当发酵温度高于37℃,菌体生长过快,底料培养基过早耗竭,菌体提前衰亡,酶活开始下降。因此,选择最优发酵温度为37 ℃。

图8 发酵温度对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的影响Fig.8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 strain F-3

2.5 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发酵条件优化响应面试验

2.5.1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以玉米粉(A)、碳酸钠(B)、豆饼粉(C)添加量为自变量,以碱性蛋白酶酶活(Y)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4。

表4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Table 4 Design and results of response surface tests

2.5.2 构建数学模型及方差分析

采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对表4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得到最终二次回归方程为:

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0.996 6,表示有99.68%的数据可以用该模型来解释,调整决定系数R2Adj=0.990 9,说明该方程拟合性较好,可以用于分析。

对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模型的P<0.000 1,表示此模型极显著,失拟项的P=0.062 3>0.05,说明失拟项不显著,说明模型与试验值之间的误差较小。一次项A、B及二次项A2、B2、C2对结果影响极显著(P<0.01),交互项AB对结果影响显著(P<0.05),其他项对结果影响不显著(P>0.05)。

表5 响应面试验结果方差分析Table 5 Variance analysis of response surface tests results

续表

2.5.3 响应面图分析

各因素交互作用对诱变株F-3发酵产碱性蛋白酶影响的响应面及等高线见图9。由图9可知,当3个因素中其中一个固定为零水平时,其他两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且存在一个最高的组合点,其中,碳酸钠和玉米粉交互作用较显著,响应面曲线走势较陡,有明显的最高点和最优水平,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

图9 各因素交互作用对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的响应面和等高线Fig.9 Response surface plots and contour lines of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ach factors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stant strain F-3

2.5.4 响应面预测与验证

对回归方程求解产碱性蛋白酶酶活的极大值,得出培养基玉米粉、碳酸钠、豆饼粉的添加量分别为41.34 g/L、2.07 g/L、39.78 g/L,预测的产碱性蛋白酶酶活最高可达16 153.5 U/mL。为方便实际应用,将培养基调整为玉米粉41g/L、碳酸钠2.1g/L、豆饼粉40g/L。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3组平行试验,得出平均碱性蛋白酶酶活实际值为16 156 U/mL,与预测值基本吻合。说明本次试验模型对地衣芽孢杆菌产碱性蛋白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3 结论

本研究以提高碱性蛋白酶酶活为目标,采用ARTP与氯化锂复合诱变方法对地衣芽孢杆菌E-417进行诱变,确定氯化锂添加量1.5%,ARTP照射45 s为最适复合诱变条件。对诱变后的菌株进行酪蛋白平板初筛、摇瓶复筛、遗传稳定性验证,最终筛选出诱变株F-3为高产碱性蛋白酶的优良菌株,酶活达到12 147 U/m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31.7%。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产碱性蛋白酶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诱变株F-3产碱性蛋白酶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41 g/L、豆饼粉40 g/L、碳酸钠2.1 g/L、磷酸氢二钠2.0 g/L;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7 ℃、初始pH值7.0、接种量为8%。在此优化条件下,碱性蛋白酶酶活达到16 156 U/mL,为进一步提高碱性蛋白酶酶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氯化锂豆饼玉米粉
不同发酵处理对玉米粉加工特性及淀粉粒结构的影响
采用螯合树脂去除锂盐中杂质硼的研究
掺玉米粉的豆粕咋鉴别
改良玉米粉的综合利用及研究进展
普通玉米粉、糊化玉米粉对蛋糕品质的影响
河南桐柏的冯先生咨询:用豆饼喂畜禽有什么讲究?
氯化锂对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神经分化的影响
一块豆饼的给予方式
β结合素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一块豆饼的给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