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件定义无线网络的负载均衡算法

2021-03-11严朝阳吴广富

关键词:接入点信号强度关联

陈 铸,严朝阳,吴广富,王 林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成都 628007. 2.重庆邮电大学 移动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65)

0 引 言

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的数量与日俱增。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17亿,占总网民的98.5%;而在2013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的人数有5亿,仅占总网民的80.9%。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因为其价格便宜、高带宽等优点,是移动用户主要无线连接方式。为了适应移动用户业务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无线接入点被建立并广泛应用到家庭、餐厅、超市、机场等场景。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球约有4 700万无线接入点,但是在2018年已经增加了8倍。

当前的802.11设备的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选择决策是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进行实施的,终端仅选择关联信号强度最大的AP[1]。在一些特殊的场景(如会议室、体育馆等),大量的无线终端试图在短时间内连接一个信号质量好的AP,从而导致部分AP超负载工作,产生低吞吐率和负载不均等问题,严重影响用户上网体验;而有些接入点则处于闲置或轻载状态,浪费了大量无线资源。在当前的无线网络架构下,实施负载均衡策略仍存在一些困难。首先,传统架构下的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很难在已部署的AP上添加新的用户关联控制机制;其次,给所有AP配置转发规则和避免冲突规则等方面需要大量投资;最后,由于AP间缺乏协同,造成邻近AP信号之间相互干扰。因此,需要具有集中控制能力的网络架构,使网络变得更具弹性和扩展性。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2-3],允许网络管理员通过抽象较低级别的功能管理网络,将网络中的控制层和数据层分开实现定制编程。在SDN架构中,OpenFlow是集中控制器和网络转发设备的标准通信接口,可以实现SDN的可编程,允许控制器控制交换机的行为[4-5]。OpenFlow可以屏蔽不同厂家交换机的差异,为选择基础设施(交换机,AP等)提供更多便利。因此,SDN网络管理员可以在控制器上编程,将设计好的负载均衡策略应用到网络中。

当前,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一些无线网络负载均衡问题的解决方案。文献[6]考虑了RSSI和无线终端数量,提出一种最小负载优先(least load first,LLF)策略,用户终端选择关联终端数最小的AP。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网络环境中,因为每次语音呼叫产生相同的语音流量,选择终端数量作为负载度量标准是合适的。但在WLAN环境中,由于每个用户终端产生的流量具有较大的差异,以蜂窝环境下的终端数量去衡量WLAN环境的负载量显然是不合理的。最强信号强度优先(strongest signal first,SSF)方法是802.11的AP关联机制[7],该方法被广泛用在负载切换策略上[8-9]。802.11k修正案也尝试着解决负载均衡问题[10],需要对AP和无线客户端进行修改,会造成额外的硬件开销。文献[11]提出了一种控制用户AP关联的最小带宽公平分配的解决方案,虽然可以减少负载不平衡,但是会造成带宽分配的不公平。

针对无线局域网中负载不均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软件定义无线网络(software defined wireless network, SDWN)的负载均衡策略。该策略采用AP带宽使用占比作为负载指标,利用SDWN控制器,周期性地检查当前网络中各AP的负载状态。利用负载平衡因子判断当前网络负载情况,如果检测到网络负载不均,综合考虑当前终端的占用带宽、AP负载和终端到AP的RSSI等影响,引导部分终端重关联至轻载AP以平衡网络负载,从而提高用户服务质量。

1 系统架构

不失一般性,假设当前网络覆盖如图1,各AP覆盖区域均有重叠,OpenFlow能使所有AP通过有线基础设施与控制器相连。SDWN架构如图2,控制器作为软件定义网络的操作实体,通过南向接口获取物理层的资源;并通过北向接口与应用层交互以实现网络逻辑。控制器拥有当前无线网络的全局视图,实时掌握网络拓扑中的资源分布情况。通过控制器,在应用层部署负载均衡策略,使网络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SDWN控制器周期性地采集各AP的资源状态信息,并评估当前网络状态的业务负载是否均衡。把AP分为3种状态,即轻载AP、均衡AP和超载AP[12]。轻载AP可以接受从邻近AP卸载过来或者新加入网络的终端;超载AP不再接受其他终端的接入,可以把关联该AP的部分终端卸载至轻载AP,以降低该AP的负载级别;均衡AP只接受新加入网络的终端,不接受从超载AP切换而来的终端。

图1 AP重覆盖的SDWN系统Fig.1 SDWN system with overlapping APs

图2 SDWN架构Fig.2 Architecture of SDWN

2 负载均衡算法

2.1 负载度量标准

在负载均衡系统中,负载度量标准是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以各AP使用的带宽占总容量的比率作为衡量负载是否均衡标准。

(1)

负载平衡因子β越小,说明当前系统各AP间的使用带宽资源比率越接近,系统的负载状态越均衡;反之,则说明此时系统的负载状态不均衡。因此,可以通过仿真或实测数据设置阈值ζ,当β<ζ时,说明当前时刻系统处于负载均衡状态。理想状态下,即当β=0时,系统处于完美负载均衡状态。

为了确定当前各AP的负载状态,需要把各AP负载同系统平均负载作比较,即负载状态判决门限因子φ定义为系统平均负载,即

(2)

如果APi的负载小于φ(即Rused_i<φ),则该APi为轻载AP;如果APi的负载位于(φ,φ+Δφ)之间(即φφ+Δφ),则该APi为超载AP。为了平衡网络负载,超载AP需要把与之关联的部分终端卸载至轻载AP。其中,Δφ为预先设定的调整值,一般根据仿真或实测值确定。图3是接入点状态示意图,位于灰色区域的AP2是均衡AP,AP1和AP3分别是轻载AP和超载AP,AP3应该把部分负载移交给AP1以平衡网络负载。

图3 接入点状态示意图Fig.3 Status of APs

2.2 切换对象的选择

在SDWN中,利用位于应用层的负载均衡算法,周期性检测当前网络负载是否失衡。当网络处于负载失衡时,把超载AP下的部分用户终端卸载至轻载AP。如果随机选择部分终端进行卸载,会产生大量低效的卸载决策。本文利用负载平衡因子精确查找候选终端,以尽可能地减少卸载终端数量。

如果选择第m个超载接入点中的第j个用户终端UEmj作为候选终端,则UEmj的吞吐率最接近于U值,U=(Rused_m-Rused_avg)×Vtotal_m。其中,Rused_m表示第m个超载接入点的带宽使用率,Vtotal_m表示第m个超载接入点的总带宽,m=1,2,3,…,j=1,2,3,…。

为候选终端选择合适的切换AP。需要判断轻载AP是否具备接收候选终端的条件。

RSSIreceive_k>RSSIneed_min

(3)

Vremain_k_min>Vneed

(4)

(3)—(4)式中:RSSIreceive_k表示候选终端接收到第k个轻载接入点的信号强度;RSSIneed_min表示候选终端进行卸载所需的最小信号强度;Vremain_k_min为第k个轻载接入点所剩带宽的最小值;Vneed表示候选终端进行卸载所需的带宽。(3)式是为了满足终端切换所要达到的信号强度切换门限;(4)式保证候选终端寻找的AP剩余容量需求。

综合考虑候选终端来自轻载AP接收的信号强度和轻载AP的剩余容量,定义加权值K作为评判标准。选择K值最大的AP作为候选终端的切换对象。

Kk=αXRSSIreceive_k+(1-α)XVremain_k,

XRSSIreceive_k∈(0,1),

(5)

XVremain_k∈(0,1)

(6)

(7)

(5)—(7)式中:Kk为第k个轻载接入点的K值;α表示接收信号强度的加权系数;XRSSIreceive_k和XVremain_k分别为RSSIreceive_k和Vremain_k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参数;RSSIreceive_k_max为终端接收到第k个轻载接入点的最大信号强度;Vremain_k表示第k个轻载接入点所剩的带宽;Vtotal_k为第k个轻载接入点的总带宽,k=1,2,3,…。

2.3 负载均衡算法过程

应用场景如图1,控制器需要周期性地检查当前网络中的负载状况,应用所提负载均衡策略,以便在负载失衡时对部分候选终端进行重关联以平衡网络负载。所提负载均衡算法过程如下。

步骤1SDWN控制器周期性地检查网络中各AP的负载信息,包括AP的容量信息,AP周期性记录用户终端RSSI、用户关联状态和各用户所需带宽。

步骤2通过SDWN控制器获得的网络各AP的负载信息,计算β值和φ值。若β<ζ,转到步骤1;否则,执行步骤3。

步骤3根据φ值确定网络中各AP轻载、均衡或超载状态,找出超载AP,并执行步骤 4。

步骤4找出超载APi下的候选终端UEj,判断是否有满足关联该候选终端接收信号强度(即(3)式)且容量能满足候选终端所需带宽(即(4)式)的AP。如果没有,则选择另一个候选终端;反之,执行步骤5。

步骤5通过(5)式找K值最大的AP作为步骤4中候选终端的切换对象,系统候选终端与AP重关联后,如果β<ζ,转到步骤1;否则,转到步骤4。

3仿真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所提算法有效性,在Mininet平台上进行仿真实验。在Mininet环境中部署2台AP和4台终端,通过Python脚本对AP进行扩展,为AP添加信号强度、可用带宽和覆盖范围3个属性。每台AP的覆盖半径是20 m,每台AP的最大吞吐率为80 Mbit/s,信号强度和传输速率随终端和AP直接距离增大而减小。

为均衡系统负载设置一个固定的阈值ζ,当系统负载高于这个阈值(β>ζ)时,负载均衡算法将被触发。通过大量仿真可知,ζ可以设置为0.025;均衡AP和超载AP的分界线Δφ可以设置为10%,即负载超过系统平均负载10%以上的AP为超载AP,负载超过系统平均负载不足10%的AP为均衡AP。

当前仿真实验的场景,2个AP被部署在覆盖范围重叠的区域。最初,只有1个客户端与AP1关联,剩下的3个终端都关联AP2。仿真持续时间是300 s,而且每10 s采集1个平均值,前100 s系统为预热时间,即在前100 s即使负载失衡时也不采取负载均衡算法,100 s后开始执行控制器中的负载均衡算法。

图4以带宽的使用占比作为衡量AP负载的指标,该值越大说明当前扩展服务集中AP的业务负载越大。在负载均衡策略触发之前的100 s内,AP2的负载大约是AP1的2倍。在剩下的200 s里,由于实施了负载均衡策略,与AP2关联的部分终端逐渐重关联到AP1,使AP1和AP2的负载趋于相等。

图4 AP的负载状况Fig.4 Status of AP load

图5为系统负载平衡因子β的变化曲线,前100 s网络负载处于严重失衡状态,故β值很大;但在负载均衡机制协调下,β值持续减小并在低于门限ζ后趋于稳定。

图5 负载平衡因子βFig.5 Load balancing factor β under each AP coverage

图6显示的是与AP1和AP2关联终端的平均吞吐率。在开始阶段,AP1的终端平均吞吐率为33 Mbit/s左右,而AP2的终端平均吞吐率只有12 Mbit/s左右。在100 s的时候,随着负载均衡策略的实施,终端与AP的关联状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并趋于稳定,与AP2关联的终端平均吞吐率提高了10 Mbit/s左右;与AP1关联的终端的平均吞吐率下降到20 Mbit/s左右,但整个系统吞吐率有较大提升。

图6 各AP下终端的平均吞吐率Fig.6 Average throughput rate of terminals

图7是本文策略与SSF和LLF在终端平均吞吐率方面的比较。在前100 s内,由于没有起动负载均衡策略,因此,3种算法的平均吞吐率完全相同;LLF算法只考虑固定系统流量下的信号强度,而SSF算法考虑了信号强度和系统流量,本文综合考虑了终端占用带宽、当前接入点负载和当前终端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息,因此,可以获得终端在平均吞吐量方面性能提升。从图7可以看出,SSF算法比LLF算法在终端平均吞吐量方面提升了7.3%左右;而本文策略又比SSF提升了8.3%左右。

图7 终端平均吞吐率Fig.7 System average throughput comparison

4 总 结

为了平衡软件定义无线网络系统负载,合理利用带宽资源和提高用户服务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AP的带宽余量和信号强度作为候选终端选择切换对象AP依据。在负载失衡的网络环境下,使网络可以再次快速达到均衡状态。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平衡网络负载、平均系统吞吐率方面都有较好性能。

猜你喜欢

接入点信号强度关联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不同扫描信号强度对视盘RNFL厚度分析的影响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测60Co-γ射线辐照中药材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基于无线通信的信号系统AP接入点改造方案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室内定位信号强度—距离关系模型构建与分析
奇趣搭配
智趣
WiFi信号强度空间分辨率的研究分析
关于综合业务接入点选点方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