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元模型视角下浅析《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

2021-03-11

戏剧之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马斯情结客体

(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3)

《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以下简称《佩》剧)是比利时象征主义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于一八九二年发表的一部五幕剧作,与梅特林克其他的早期作品一样,整部戏剧散发着浓厚的神秘忧郁气息,深刻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美学风格。作为一部“静剧”,《佩》剧的戏剧冲突略显平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但其情节设定却有着诸多诡谲费解之处。

作为一部颇具古希腊遗风的悲剧杰作,《佩》剧取材于中世纪骑士故事,以禁恋为主题,讲述了主人公阿勒蒙德国王孙高洛中年娶妻,婚姻遭遇背叛,最终报复杀人的悲剧爱情故事。中年丧妻的高洛在林间打猎时偶遇神秘少女梅利桑德,并将她娶回了王宫。可是,梅利桑德却与高洛同母异父的弟弟佩利亚斯互生情愫。高洛的猜忌与妒恨与日俱增,最终刺死了情敌佩利亚斯,而梅利桑德在产下女婴后亦因悲痛而死。本文尝试以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为视角,解读《佩》剧的叙事程序,并借助精神分析和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探究本剧的深层内涵。

一、《佩》剧的行动元模型

“行动元模型”是格雷马斯语义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在文学批评中,用于厘清人物关系,把握故事的主线脉络,理解文本意义的生成。该理论从文学叙事中的人物角色入手,将角色纳入具有特定功能的行动元模型中,继而从叙事文本中剥离出相对稳定的叙事模式。格雷马斯将文本分析分为两个层次,即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指的是在义素层面上的行动模式。格雷马斯把俄国学者普洛普提出的以变量形式出现在故事中的七大类行动元语义单位(对头、赠与者、帮助者、公主及其父王、派遣者或发出者、主人公、假冒主人公)确定为文学叙事中的不变量,并将七类行动元语义单位改写为三组“二元对立”的行动元:主体与客体、发送者与接受者、帮助者与反对者。值得说明的是,一个人物角色可以对应一个行动元,也可以承担多个行动元。同样,多个角色也可以构成同一行动元。格雷马斯在确定三组行动元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素层面上的行动模态,即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现目标、得到奖赏的表层结构,从而建立了叙事语法。行动模态的四个阶段以“实现目标”为核心,它们之间具有逻辑关系。

我们将《佩》剧的故事情节分为五个部分,以便构建行动元模型及叙事文本的表层结构,每个部分的主要情节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高洛将梅利桑德娶回王宫。

第二部分:梅利桑德在盲人井边遗失戒指。

第三部分: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二人前往洞穴寻找戒指,之后二人城堡幽会。

第四部分: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互诉衷肠。

第五部分:高洛将佩利亚斯刺死,梅利桑德不治身亡。

(一)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作品塑造的对象,客体是主体欲望的对象。在本剧中,男主角佩利亚斯是主体,他追求的女主角梅利桑德是客体,故事围绕主客体的关系展开情节。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剧中,作为主要叙事视角的主人公(高洛)与男主角(佩利亚斯)分属两个人物角色。全剧在第四部分——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互诉衷肠——达到小高潮,随即高洛将佩利亚斯刺死,这个情节将故事推向了最终的高潮。在夜色的掩护下,梅利桑德终于对倾心已久的佩利亚斯吐露了自己的心意,佩利亚斯由此赢得了梅利桑德,主体获得客体,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即《佩》剧的第四部分对应着格雷马斯表层结构中“实现目标”的阶段,由此我们可以追溯佩利亚斯是如何“产生欲望”并“具备能力”的。

(二)发送者与接受者

主体“产生欲望”,通常由发送者提供契机,这里的发送者有时是具体的人物角色,例如童话故事中派遣英雄出征的国王;有时是抽象的,例如外部环境或某种人性本能。佩利亚斯刚刚步入青年,追求爱情是主体进入青春期时自然发生的欲望,因此在本剧中主体同时承担了发送者行动元,客体作为主体欲望的投射对象也同时承担了接受者行动元。佩利亚斯刚刚步入青春期,欲望因梅利桑德来到王宫而萌芽。梅利桑德在盲人井边玩弄戒指,有意无意地将高洛送给自己的结婚戒指掉入深井,遗失戒指象征着高梅两人婚姻关系的危机,也预示着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转机。《佩》剧的第一、第二部分即对应着格雷马斯表层结构中的“产生欲望”阶段。

(三)帮助者与反对者

主体由“产生欲望”抵达“具备能力”阶段,通常面临帮助者和反对者两股势力,帮助者为主体实现目标提供有利条件,反对者则阻碍目标的实现。在本剧中,高洛的在场是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两人爱情最大的障碍,因此高洛构成了最重要的反对者行动元。高洛与儿子伊诺一同窥探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二人塔楼幽会,在城堡幽暗的地下湖对佩利亚斯提出致命性的警告,并在最后杀死了他,将他的尸首抛入盲人井中。但令人费解的是,高洛同时也承担着帮助者行动元。在全剧开头,高洛在林中猎捕野猪时迷了路,看见金发少女梅利桑德在泉边哭泣,便将其娶回城堡,为日后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相识相恋提供了条件。他在得知梅利桑德将戒指丢失之后勃然大怒,却指使佩利亚斯陪同她前往洞穴寻找戒指。戒指遗失在盲人井,高洛却命两人在深夜前去幽暗的洞穴寻找戒指,似乎不合逻辑,实际上却象征着高洛希望两人关系更进一步,寻找属于他们两人的“结婚戒指”。除此之外,高洛时常外出林中打猎,将已经露出暧昧端倪的两人留在城堡中,似乎有心为他们二人提供独处的机会。而另一个帮助者行动元则由佩利亚斯的父亲扮演。他虽然未在剧中露面,却由于卧病在床,牵挂着佩利亚斯,使他无法离开城堡前去探望同样病重的好友。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在朝夕相处中互生情愫,戏剧的第三部分对应着格雷马斯表层结构中“具备能力”的阶段,见图1。

图1:《佩》剧的行动元模型

表层结构中的“获得奖赏”对主客体的最后状态做出判断,对应本剧的第五部分。在本剧中,主体佩利亚斯被反对者高洛刺死并丢下深井,客体梅利桑德在产下女婴之后亦因悲痛而死,主客体的结局皆是不幸。

二、《佩》剧的深层意义

格雷马斯以函数形式表达的叙述转化公式,即F(S)⇒[(S ∨O)→(S ∧O)],意味着某主体(第一个括号中的S)采取了一个行动(函数F)使得某主体或另一主体(后边的S)失去或获得了他原来没有的某一客体(O),在这里,前后的S 既可以是同一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如此看来,一切转化即有无之间的转化,构成叙事的基本逻辑。在本剧中,主体S(佩利亚斯)通过行动获得客体O(梅利桑德),实现了从(S ∨O)向(S ∧O)的转换。

格雷马斯为每一个程序都配了一个反程序,当有(S ∧O)发生时,必有一与之相反的(S’∨O)同时发生,后者在文本中可隐可现。在《佩》剧中,在主体S 佩利亚斯获得客体O 的同时,另一主体S’高洛随即失去了这一客体。佩利亚斯获得了梅利桑德的青睐就获得了爱情,高洛失去了梅利桑德就失去了婚姻。那么在这三人的关系中,梅利桑德仅仅代表着爱情的归属或是婚姻的标杆吗?

我们借鉴精神分析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梅利桑德作为恋人形象代表了从恋母情结中分化出来的阿妮玛情结,她是一个隐喻,是本剧中两位男性角色的心理意向。作为青春期后期的产物,对于个体发展而言,阿妮玛情结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它首次整合了恋母情结与自恋情结,是二者的崭新形态。前者通常以母亲、父亲和师长为投射对象,而后者则先后被投射于外生殖器、玩具宠物和小伙伴之上。个体找到恋人,一直处于二律背反状态之中的两个情结方才合二为一,获得同一个投射对象。佩利亚斯的父亲久病不治,远方的好友也处于病危状态,这象征着父亲代表的恋母情结与好友代表的自恋情结趋向没落。与此同时,处于青春期前半期的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相识相恋,象征着阿妮玛情结逐步占据上风。主体S(佩利亚斯)获得O(阿妮玛情结),即(S ∧O),实现目标,由此佩利亚斯完成了青春期的转化。但是由于佩利亚斯的阿妮玛情结太过软弱,其在与梅利桑德恋爱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青春期不久便被扼杀,佩利亚斯也成为了文学中永恒少年的典型形象。

成年礼的转化以“获得”阿妮玛情结为标志,而更年期的转化则刚好相反——以“丧失”阿妮玛情结为标志。在全剧的开头,高洛通过英雄般的狩猎行为赢得了梅利桑德,这个成年礼一般的情节相当于青春期的结束和更年期的开端。高洛人近中年,即将步入更年期,阿妮玛情结已经开始走向衰颓,必定要失去梅利桑德,即伴随发生的另一主体S’(高洛),失去这一客体O(阿妮玛情结)(S’∨O)。

注释:

①刘小妍.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简介及应用[J].法国研究,2003,01:198-203.

②刘小妍.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简介及应用[J].法国研究,2003,01:198-203.

③吴泓缈.“身是菩提树”的符号学分析[J].文化与诗学,2009(02):142-153.

猜你喜欢

马斯情结客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没人当真的绑架案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