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F大调叙事曲》的基本特征与弹奏技巧分析

2021-03-10王瑞琪李策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肖邦

王瑞琪 李策

摘要:《F大调叙事曲》是肖邦能体现个人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此曲无开场白,演绎两个具有冲突性的主题,运用独特创作技法保障两个主题矛盾统一、形象生动、故事完整,完美展现了敌人入侵时民众的反抗精神。开始时,牧歌氛围和谐,结束时寂静悲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戏剧性冲突,流露出肖邦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本文探析肖邦《F大调叙事曲》的基本特征及弹奏技巧,旨在为人们深入体悟《F大调叙事曲》提供参考。

关键词:肖邦;《F大调叙事曲》;基本特征;弹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02

肖邦是钢琴音乐历史上最受欢迎且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有人说肖邦的灵魂属于波兰,才情属于世界,身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丰富且有独特风格,运用大量演奏技巧,值得研究与学习。同时,肖邦极为爱国,在作品中展现民族文化魅力,融入民族音乐语言,吸纳古典元素,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F大调叙事曲》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浪漫主义特点,超越了传统曲式结构,将抒情性、叙事性、器乐性、史诗性、舞蹈性融为一体,用独特的音乐语言诠释了完整的故事,用如梦般的旋律、细腻的力度层次、巧妙的装饰音展现戏剧化情节,运用借古喻今等手法抒发爱国情感,其技巧性、艺术性可见一斑。要提升钢琴演奏及鉴赏水平,探析肖邦《F大调叙事曲》的基本特征及弹奏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1 肖邦钢琴叙事曲创作基本特征

1.1 叙事曲及其演进

叙事曲一词出自希腊语,为跳舞的意思,古代舞蹈与歌曲并未区分开来,叙事曲最初为舞蹈歌曲。后期舞蹈与歌曲边界清晰,14世纪叙事曲成为欧洲音乐艺术形式之一,囊括复调叙事、独唱等叙事曲类型,经由艺术演化叙事曲单指曲调,可分为器乐曲、合唱曲、独唱曲。叙事曲主要是指浪漫主义艺术文化兴起后的曲调,演变为大篇幅独唱歌曲,19世纪后C·勒韦(德国)叙事曲戏剧性较强,综合运用通谱歌及分节歌,《猛火骑士》(H·沃尔夫)将独唱叙事曲改为乐队合唱作品。

肖邦19世纪中期首创宏达且富有戏剧冲突之感的钢琴叙事曲,器乐叙事曲由此诞生,并对李斯特、勃拉姆斯、格里格等作曲家的叙事曲创编带来极大影响。叙事曲后来出现在部分管弦乐中,如《督军》《魔法师的弟子》等,为交响叙事曲。《豫北叙事曲》(刘文金)开创了中国叙事曲的先河。因为叙事曲在浪漫主义时期诞生,所以多数作品浪漫主义风格鲜明,按照不同区域能分为德奥浪漫主义、东欧浪漫主义等。

1.2 肖邦钢琴叙事曲特征

肖邦将波兰民间歌舞视为钢琴艺术创作灵感来源,继承并发展波兰民族音乐优秀传统文化,创作风格受巴赫、贝多芬等古典音乐人的影响,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其叙事曲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叙事性、文学性统一。四首叙事曲以叙事诗(密茨凯维茨)为依托,虽然乐曲与诗文对照说法各异,但艺术创作灵感均源于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肖邦用浪漫主义风格抒发内心情感艺术的创作能力。第二,运用音调、节拍叙事。例如,第一叙事曲、第四叙事曲引子部分均从6拍缓慢开始,控制叙事音调,在平静且从容的背景下娓娓道来,同时6拍节奏平稳悠然,曲调安静平和,使人们对叙事内容浮想联翩。第三,戏剧性、抒情性统一。肖邦音乐作品的抒情特征明显,友情、爱情、亲情均有涉及,爱国情感最为浓郁,主要源于肖邦创作叙事曲时期,波兰不复存在,民主革命运动活跃。波兰人民的独立斗争对肖邦的影响极大,并成为其叙事曲创作的灵感来源。第四,舞蹈性、歌唱性统一。肖邦多数作品受波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波兰民歌为依托进行艺术创作,音乐变奏及即兴部分能体现波兰斗争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波兰民歌歌唱性强,当地人民经常载歌载舞,凸显其舞蹈性,使作品共情能力强。第五,技法创新、历史文化统一。叙事曲与历史事件有关,《F大调叙事曲》表面上讲述立陶宛民族侵略历史故事,实则反映波兰反抗民族侵略的过程。考虑此曲创作时,肖邦个人感情受挫,作品悲怆之感更为浓郁。肖邦叙事体裁较为新颖,并非单一曲式,混入多种曲式结构,如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使戏剧性、叙事性更强,推动故事发展,增强情感共鸣,叙事曲集中对称,曲式结构相互结合,為抒发作品中心思想服务[1]。

1.3 肖邦叙事曲创作价值

肖邦音乐根植波兰传统文化,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充满个人忧伤色彩,坦诚、热情、细致、深刻。肖邦音乐为19世纪中后期的钢琴艺术发展给予支持,其叙事曲创作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音乐结构创新性强。肖邦叙事曲结构形式多元,将技巧性与表现性联系在一起。《F大调叙事曲》中有两个主题且对比明显,突破传统奏鸣曲结构,以固有结构为依托予以创新,调性变化较大,用4声部复调织体,112小节为bB大调并将气氛推至高潮,而后114小节处为B大调,119小节为E大调,3小节后为C大调,同时作品半音调极具特色,体现了叙事曲创作的复杂性。第二,音乐表现具有创新性。肖邦叙事曲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原则的加持下,挖掘钢琴音乐表现潜能,使音乐表现力更强。肖邦叙事曲多为6/4、6/8拍,再现经典波兰舞曲节奏,赋予音乐舞蹈性。《F大调叙事曲》的音乐旋律主要在各个声部予以展现,声部具有沉思性,音乐形象更为变幻莫测。第三,创作技法新颖。肖邦创作技法高超,作品的抒情性、交响性及戏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提升了钢琴的技巧性及艺术性,拓展了钢琴创作思路,对传统曲式结构进行改编,使乐章更加恢宏大气,推动了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艺术文化的发展。肖邦叙事曲主题综合性强,通过主题升华的方式改变主题性格,使主调音乐特点更强,旋律华丽且具有抒情气质,发明全新响度及模式,叙事曲更加醇厚迷人且华丽辉煌[2]。

2 肖邦《F大调叙事曲》弹奏技巧

2.1 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

肖邦曾说“爱国高于一切”,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奠定了其音乐艺术基础。18—19世纪波兰动荡,受战事困扰,被普鲁士、俄国、奥地利瓜分,肖邦离开祖国后爆发华沙起义,起义胜利不足一年俄国卷土重来攻陷首都。肖邦听闻悲伤不已,加里西亚起义、克拉科夫起义、波兹南公国起义等为肖邦艺术创作给予支持,波兰民族战争历史成为《F大调叙事曲》的创作基础。

《F大调叙事曲》曲式结构有别于传统曲式结构,将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原则结合在一起,全曲分为安静、爆发、悲壮等情感部分,最后尾声结束较为意外,犹如回声一般。以第二主题为例,在6连音后引入飓风暴雨般的主题,运用转调模进,持续推进冲突。47—54小节位于a小调,持续音A为低音,高声部加入琶音,转变第一主题器乐旋律,54小节调性由d小调变成g小调,g在55—59小节维持,60小节转变为d小调,变化共有三次,音乐整体基调较为紧张,调性转变3次,先为d小调,而后为f小调,最后为降e小调,这说明其曲式结构灵活多元具有表现力[3]。

2.2 第一主题

《F大调叙事曲》开篇犹如牧歌般悠扬,使人们沉溺在恬静、舒缓、自在、优美的旋律中,肖邦仿若置身于大自然,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感受生活的美好,给人们带来现世安稳之感,表现肖邦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F大调叙事曲》第一主题歌唱性强,表达愉悦、轻松、自在的心情。在演奏过程中,开头2小节为相同音符,奠定如歌如画的主题基调,基于此,弹奏时要赋予音符歌唱性,手腕需放松,触碰琴键不能过快,要保障音色柔美,避免演奏刻板且一味追求节奏性。主题开始低音部衬托,高音部旋律具有歌唱性,保持高声部稳定且清晰,低音部要与之协调,使第一主题甜美平静,仿佛在诉说爱情故事,期间蕴含诸多小旋律,具有助推音乐情绪递增的作用,有效精心规划主题及其力度层次。本主题鲜少出现力度标记,演奏者需通过观察区分乐句强弱,期初为6小节长乐句,而后为4小节短乐句,紧跟4小节短乐句,展现旋律由安静到小高潮又恢复平静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需对乐句予以划分,处理好强弱变化,开始有“sotto voce”注释,弹奏手腕需放松,用指肚触键,确保音色甜美朦胧,犹如美好故事的开端。11—17小节内容与1—9小节重复,两段不能完全一样,需在情绪上作出区分。值得留意的是10小节出现f音,位于中声部,主旋律始终在高声部,力度不能过大,需突出高声部。

2.3 第二主题

《F大调叙事曲》第二主题并无开场白,突然引入如暴风骤雨般的一串音符,使音乐气氛逐渐紧张,打破和平与安逸,似乎将现世安稳的画卷撕碎,预示灾难即将到来。肖邦利用急促的乐声将人们拉回现实世界,战乱客观存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处于危亡时刻,那种和谐美好的生活已经过去,人民在战争中痛哭、呐喊、反击。左手八度音程较为坚决,右手下行琶音演绎惨烈的战争,在狂风骤雨中唤醒人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第二主题在毫无铺垫的前提下打破了第一主题的宁静,掀起一场风波,用音符演绎一场浩劫,惊心动魄,冲击力强,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面对听众施压,为情绪进入叙事曲中奠定基础[4]。

47—62小节演奏者左手以八度音程为主,右手用琶音进行艺术处理,弹奏16小节时左手要演绎八度音程旋律,根据谱面理解进行强弱处理,右手琶音动作幅度要小且弹奏要清晰,指尖触键,手腕松弛,音色有穿透性,伴随琶音不断变化。将左手视为反抗的民众,右手视为侵略者,在弹奏中表现出反抗的坚决与努力,右手五指旋律感需强。16小节整体力度增强且速度加快,不能缺少音色变化。48小节、56小节、58小节左手、右手反向推進,犹如民众(左手)在追赶并打击敌人(右手),力度需不断增强,琶音整体加速,不能停顿;47小节、49小节、57小节等琶音开始处可将首个音视为重音,确保乐句节奏清晰,保障音乐从容不迫。其中,47—62小节节奏特点鲜明,右手为3/4拍,左手为6/8拍,演奏时要充分予以体现,紧抓换把位支点,弹出明确的琶音及其层次。

2.4 尾声部分

结尾通常最精彩且最重要,《F大调叙事曲》亦是如此。全曲结尾音调紧张,结构规整并具有循环性,不和谐的尖锐和声较为复杂,伴音变化配合上行低音,体现作品激情,上升至高潮时第二主题片段出现,使尾声部分更具冲击感。具有悲剧及紧张色彩的音符在a小调II级附属和弦上中断,第一主题片段出现,犹如轻声细语般抒发情感、提出质疑、让人思索,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体现肖邦浪漫主义艺术的创作特点,回忆与现实来回穿梭,绝望与希望并存。

尾声部分演奏要做好整体规划,169—173小节及173—176小节相同,但高出一个八度,音色有所改变,需在力度上加以控制,177—180小节及181—184小节重复,降低一个八度,力度逐渐减小,184—187小节力度变化有极大空间。左手在演绎169—183小节时需具有叹息性,琴键要有弹性,凸显八度强拍,右手手腕放松,击键需连贯有弹性,幅度不宜过大。171—175小节可放宽处理,172—176小节需饱含激情且弹奏精准,177—183小节左手演奏与之前一样,右手半音行进,弹奏清晰,不能过于突出高声部重复音,要保障旋律及节奏均衡稳定[5]。

3 结语

《F大调叙事曲》作为肖邦的代表作品之一,爱国主义主题鲜明,运用两个具有冲突性的主题展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演奏者需在了解本作品创作背景及其曲式结构的前提下,从情感处理角度出发,灵活运用弹奏技巧,凸显本曲艺术风格,保障弹奏技巧为作品情感抒发服务,使听众与演奏者产生共鸣,继而提高《F大调叙事曲》演奏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永安.刍议肖邦《F大调叙事曲》OP.38的弹奏难点与技巧[J].北方音乐,2016(23):61.

[2] 孙岩.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演奏与教学[J].乐府新声,2016(2):164-167.

[3] 王军.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演奏与教学实践探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2):12-13.

[4] 李慧君.浅谈肖邦《F大调叙事曲》OP.38的弹奏难点与技巧[J].西江月,2016(32):130-131.

[5] 惠雨.浅析肖邦《F大调叙事曲》Op.38音乐内容和演奏探讨[J].卷宗,2019,9(12):244.

作者简介:王瑞琪(1996—),女,黑龙江孙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李策(197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本科,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键盘演奏。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肖邦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借鉴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肖邦
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和核心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