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与乐、意与韵相和 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2021-03-10文字刘潇曼

音乐爱好者 2021年2期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玫瑰花

文字_刘潇曼

黄自(1904—1938)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一生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声乐作品上,其中包括爱国救亡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清唱剧《长恨歌》等。他的独唱歌曲集《春思曲》包含《思乡曲》《春思曲》和《玫瑰三愿》。黄自的艺术歌曲在音乐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作曲家有意识地将西方的音乐体裁、创作手法与中国文化结合,使中西方的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呈现出带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

黄自

1900年前后,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圆明园遭到浩劫;《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沉痛的打击使没落的中国封建王朝几乎支离破碎,黄自便生于这样的乱世中。黄自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黄洪培是一位知识分子,其母陆梅先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爱国女性,黄自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在髻龄时期就从父母那里接受家庭教育,常常坐在母亲怀里听她唱山歌,诵唐诗,听讲二十四孝的故事。黄自生性颖悟,不满三周岁就能背诵《大学》的片段,并显示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正因如此,他的音乐中才流露出浓郁的书卷气与文人风骨,例如艺术歌曲《南乡子》《点绛唇》等。

此外,黄自还受到了学堂乐歌的熏陶。黄自曾如此评价沈心工所编的歌曲集:“沈先生的歌词都浅而不俗,意义深长,耐人寻味。”可见当时的学堂乐歌影响了黄自的音乐审美,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轨迹。1916年,黄自考入清华学校,青年时期的他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爱国的情怀在他心中生根发芽。1924年,他公费前往美国留学,先后入欧柏林大学、耶鲁大学学习心理学和音乐理论与作曲。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以瓦格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音乐大师还延续着浪漫主义的晚期风格,表现主义音乐也在“一战”前夕诞生,主张以怪诞、不协和的音响表现作曲家内心的主观体验。二十世纪的欧洲,传统调性趋于瓦解,音乐家们在反叛中探索着新的音乐语言。而此时此刻,处于同一时代的黄自留学归来后,为何没有带回这些现代派的音乐呢?

01 黄自留学

02 《玫瑰三愿》谱例

这可能与黄自所在的两所大学有关。虽然当时美国正处于现代音乐的风口浪尖,欧洲的二十世纪音乐家纷至沓来,现代音乐逐渐席卷美国,但新音乐的气息并没有弥漫到欧柏林和耶鲁这两所传统而又保守的学校中。1929年6月,黄自学成回国。次年,他应肖友梅邀请,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员兼教务主任,在校期间他教授的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理论范畴。这时的中国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型,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与此同时,一部分受聘的外籍教师来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音乐艺术高等教育的专门学府——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们教授西方音乐体系课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指引下,中国有了独立作曲家,创办了一系列音乐类报纸期刊,音乐文化在大城市之间生根发芽了。

“九一八事变”之后,黄自和“国立音专”的师生们都积极参与救亡运动,写下了大量爱国歌曲。1936年,黄自还在“国立音专”师生们的协助下,创办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管弦乐队——上海管弦乐团。在音乐创作上,黄自热衷于写作带有中国韵味的艺术歌曲,时常在剖析中国古代诗词与现代诗词的韵律与意境后,用曲调予以表达、呈现。这些作品大多篇幅不长,结构严谨,所用技法较为简练,在音乐中营造出诗作中所描绘的情境与感情。“我国艺术歌曲最初出现在‘五四’时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因为艺术歌曲在表现上比较自由,正好和当时崇高个性、崇高感情的艺术思潮相适应。”由此可见,艺术歌曲体裁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诉求与文化内核,它深深地吸引着那些漂洋过海,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中国知识分子。或许正是音乐与文化的召唤,黄自走上了艺术歌曲创作之路。中国艺术歌曲的滥觞之作是青主的《大江东去》,一系列刻着时代印记的艺术歌曲应运而生,随后以黄自、青主、刘雪庵、陈田鹤为代表的大量作曲家也投入其中。他们的作品里既有谱写古诗词歌赋的音乐,也有为近代诗谱写的曲调。就这样,艺术歌曲这一体裁来到中国生根发芽,加之我国诗词歌赋的文化本就博大精深,艺术歌曲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到了顶峰。可惜由于民族命途多舛,艺术歌曲的发展只好告一段落。艺术歌曲在中国短暂的流行,表现了中国作曲家在音乐上对民族风格的探索,与西方的艺术歌曲相比有着更多的民族情愫。

黄自的声乐作品共八十一首,其中包括留美期间为英文诗歌谱曲四首、爱国歌曲十二首、艺术歌曲十二首、中小学教材音乐三十五首、学校校歌五首、歌曲改编十二首以及一部清唱剧《长恨歌》。根据歌词划分,黄自的艺术歌曲作品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以中国传统诗词为题材,如《南乡子》《花非花》《卜算子》等;第二类以现代诗词为题材,如《玫瑰三愿》《燕语》等。

《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6月2日,由龙七先生作词,以小提琴担任助奏,是黄自运用近代诗创作抒情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龙七原名龙沐勋,字榆生,是中国现代词学的奠基人之一。1928年秋,龙七应肖友梅之请到国立音专讲授诗词,教书十二年,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停战后的国立音专玫瑰凋零,残垣断壁。看到这一景象,龙沐勋先生悲从中来,随即创作了《玫瑰三愿》抒发情感。黄自立即谱曲,在结构上遵循了诗词的特征,旋律突显了歌词的特点。

这首现代诗词从字面表达看,可分为两个部分:

玫瑰花,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玫瑰花,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我愿那

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

我愿那

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

红颜常好不凋谢

好教我留芳华

第一段具有陈述性,诗人作为旁观者看到“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第二段是抒情性的,诗人化身为玫瑰花,用三个“我愿”讲述玫瑰的心声。整体为两句加三句的结构,作者通过玫瑰花的凋零抒发着内心的忧愁,但却并没有失去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黄自遵循原诗词的两个部分为基础结构,将器乐呈示主题作为第一句,达成了与第二段的平衡。也就是说,上文提到诗歌的2+3的结构因为有了器乐的引入而成为了3+3的结构。开篇引子即主题,由小提琴演奏旋律,钢琴伴奏,后两句按照这个主题进行发展;第二句由声乐唱出旋律,钢琴与小提琴配以伴奏;第三句小提琴与人声形成模仿复调的形式,其音乐结构的逻辑性加深了歌词的意义。

玫瑰花

黄自不仅在作品结构上遵循了原诗词的二部性,更在旋律进行上与诗词的语音语调相应和。黄自将语音语调与节奏旋律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词语的处理上,平仄成为旋律行进的主要依据。在对于诗句的整体把握上,黄自不仅考虑了每个字在句子中的地位,也将其语音重音纳入考虑中。第一句歌词中的“开”是全句的动词,且为开口音,在旋律上“开”字也得到了强调,既是旋律的最高点,又有最长的时值。

黄自通过设计歌曲结构和旋律的走向,使音乐与歌词保持一致。在创作过程中,他深深体会到了歌词所表达的意蕴,音乐描绘了玫瑰花单纯美好的愿望,通过和声节奏与起伏的旋律表述了语言所不能及的深意。

全曲首先以器乐演奏主题,使小提琴声拟人化,以旁观者的姿态诉说着愁思,然后在钢琴的伴奏声中缓缓引出人声部分:“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随后在音乐进行上出现了二度模进,不协和音的使用使得原本纯净的音响有了一丝揪心。如第一小节在四级和弦中加入大二度的和弦外音,在第二小节上做解决;下一小节又出现了属七和弦,至第四小节解决。拍号的变化使音乐旋律线条被拉长,增添了听众对旋律的期待感。在这一句中,钢琴与小提琴都担任伴奏,钢琴主要是柱式和弦,音型与声乐同步,压抑而肃穆。

在第三次重复“玫瑰花”时,对于同样的歌词内容,黄自做出了不同的处理:其一,旋律与小提琴出现了间隔一拍的模仿复调,这样的卡农手法使得小提琴宛如歌者的回声;其二,半音化的旋律增添了一丝浪漫主义色彩;其三,拍号发生变化,十六小节处拍号由6/8拍变为了9/8拍,速度被放慢的同时也预示着下一段即将到来。三句的不同变化,使音乐层层递进。

第二段中共有三个乐句,倾诉了三个愿望。音程上以四小节为基础进行模进,调性上在E大调与升C小调之间转换。第一个愿望“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音乐往E大调的四级方向离调,音色暗淡,左手的长琶音伴奏映衬着歌词中的“无情风雨”,小提琴依然是用模仿复调的手法在高音区画出了旋律的大致弧线。钢琴的织体发生改变,左手的长琶音与右手柱式和弦的运用,在充满抒情性的同时拉宽了音域。第二个愿望“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调性回归到E大调上,玫瑰花对游客的温柔喜爱流于心间。前两个乐句构成了一个半终止,加重了第三个愿望的语气。第三个愿望“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转入升C小调,音域最高,力度最强,成为全曲的高潮。小提琴用模仿复调与人声的方法构成紧张的二度关系,但这种紧张总是能得到解决。从矛盾到和谐的听觉效果突出了戏剧冲突。

一个短暂的休止,如同一声叹息,音乐进入尾声部分“好教我留住芳华”。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小提琴的复调伴奏在这里与人声汇合,钢琴伴奏在这时用了E大调的属十三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使得音乐最终回到大调上,光明的音乐情绪正好衬托出歌词中的“芳华”。

《玫瑰三愿》曲调优美流畅,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十分注意歌词语言与曲调的展开,作曲家对诗词的语音语调以及结构的遵循使得词与乐完美契合。黄自用小提琴与钢琴的配合、器乐性展开手法、模进、离调等手法实现了人声与器乐的互相融合,达成了意与韵的统一。黄自在该曲中将西方的体裁、手法与中国诗词相结合,在诗的韵味中融入音乐的表现,表现了他严谨、内秀、精致、典雅的音乐追求。

钱仁康先生如此评价道:“《玫瑰三愿》直抒胸臆,不是渲染,是一幅素笔勾勒的白描。”这直抒胸臆既体现在诗词上,也映照在音乐中。在山河破碎的动荡年代,作曲家仍怀揣着对美好的向往。歌曲表达的思想内涵,正如玫瑰在荆棘中仍旧傲然绽放般,闪耀着时代的光芒,镌刻了一代人的印记。

猜你喜欢

黄自艺术歌曲玫瑰花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玫瑰花
玫瑰花盛开
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与思考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十字路口的玫瑰花
千古文章未尽才——黄自对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的贡献
Ring-A-Ring O’Roses编玫瑰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