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儿童动画电影中的人物“表演动作”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

2021-03-09江锐

人物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动画心理健康

江锐

摘 要:国产儿童动画电影中卡通人物的不良“表演行为动作”已成为儿童生活中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探讨其在儿童动画电影中的发生机制和对其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国产儿童动画电影的良性创作,也能促进影娱活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国产;动画;表演动作 ; 心理健康

一、国产儿童动画电影中不恰当“动作设计”现象

近年来,在注重“原创”艺术文化的氛围下,原创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儿童动画电影作品都越来越注重原创精神的理念与主张,不断输出好创意高质量的精品,这有助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飙升,行业产业总值也实现较高增长。国产动画电影中小学和学龄前儿童收视总数近六成,大部分儿童观众对于儿童动画电影具有高度依赖性,成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乐娱习惯,而儿童观看的动画片中存在很多不符合儿童能够接受的动画行为的情节,由此所引发的模仿情节发生的非恶意事件不断出现。儿童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其模仿动画片段并不存在主观恶意思想,大部分只是充满好奇的模仿行为,或认为是一种快乐游戏的方式。尤其是年龄段较低的儿童,在观看动画电影中的不良的情节后,很有可能错误地将过度“表演行为”与“游戏行为”等同起来,甚至导致非故意伤害事件的发生。

首部《熊出没》动画片获得高收视率,也逐渐衍生出系列电影,如《熊出没之过年》、《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等,然而随着动画电影的热播,并非所有人都叫好,质疑声音也越来越多。首先是语言的不规范,一些家长观看后指出在《熊出没》某片段仅仅3分钟就有不文明用語。表面上这种画面为卡通人物的正常嬉闹场景,是一种幽默的逗乐方式,实则是对于不良的行为文化的传播,儿童在长期沉浸式观影过程中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了各种不好的模仿事件。[2]动画作为儿童童年影娱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低俗的“表演行为”问题不容小觑,但完全彻底杜绝不规范人物“动作表演”元素的使用,则会使动画作品失去表现力。因此,如何把握人物动作的规范性在动画作品中的使用程度需要人们深入研究。[3]

二、动画电影中不恰当“动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健康的成因与影响

“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所在,“儿童动画片中内容尺度问题”也是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有很多,格伯纳的培养理论认为,过度沉迷于电视电影

会导致一种“主流”影响,会让孩子以为电视电影节目的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呈现,当孩子把动画片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候,由于感官受到影像刺激,可能引发强烈的认知加工和兴奋的情绪体验,严重的会引起行为辨别能力的缺失,导致无意或者刻意模仿的错误事件的发生。儿童发展理论认为机体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论,即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影响都儿童的发展,只是每个因素影响的比例不同,且这种发展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随着孩子的年龄而改变的,而随着儿童年龄的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的比重越来越大。后天环境主要影响儿童的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心理方面主要指性格、人格、心理状态等方面,身体主要指行为语言举止等。类似的,勒温提出 B = f( P.E)公式,指出人格特征和环境因素是形成个体的行为的关键因素,个体行为的先天可能性是由人格特征决定,而这种先天条件实惠被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潜在地改变这种先天倾向性,后来众多学者研究中证实这种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因此,在当今媒介生活中,儿童观看什么内容的动画电影对于其影响及其甚大,《熊出没》系列电影存在的暴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这是视听环境已经是大规模长期性的,可是儿童在观看动画电影中浑然不知这种环境对于自己影响,直到出现刻意不良性模仿事件才引起家长和社会关注。

毫无疑问,儿童动画电影中的“表演动作规范问题”对于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除建立健全相关的行业规范监管体制外,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家长自身在选择影片时候必须要有甄别能力。优秀的儿童动画电影作品应以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传播优良道德品质为宗旨,以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与美学特征给人以美的教益,使受众在丰富的审美经验中怡情、启智、向善。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动画艺术美育的内容更加广泛,实施更加便捷,艺术样式更具当代性与娱乐性,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改变动画中的“不恰当动作行为现象”,动画美育功能的实现将提高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审美素养,使其学会甄别、拒绝动画中的低俗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民族动画的恶趣之风。从长远来看,动画美育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结论

儿童动画电影本应是启迪心智,筑建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艺术载体,但在传播媒介全球化、产业化的今天,动画电影艺术逐渐沦为资本运作的“乐土”,表演失度,不良兴趣泛滥,国产儿童动画电影低俗化现象越发受人诟病。儿童不是商品,不是商业媒介游戏下的玩物,国产动画电影也不是低俗娱乐的培养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美育工作的发展高度重视,美育成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乃至提升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儿童动画电影作为传播与教育的重要媒介,更应主动承担美育的重任。如何遏制国产儿童动画电影中人物的不恰当“表演动作”低俗成分,使娱乐与美育形成良性互动,让动画电影积极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育,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益,张勇庭,吴寅.《熊出没》现象与启示[J].群众,2013(10):85-86.

[2]魏健.动画片《熊出没》的低俗化问题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6(02):94-96.

[3]严晓青,吴晓燕.国际视野下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1):84-87.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传统文化视野下:国产动画审美形态的变迁研究”〈项目编号:DM202011〉的研究成果。

1051501705302

猜你喜欢

动画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动画总动员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