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善法》给陕西带来新气象

2021-03-08吴前进

慈善 2021年1期
关键词:款物慈善事业慈善

吴前进

近五年来,陕西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及慈善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实施《慈善法》,推动陕西慈善事业进入了法制化轨道,高质量地快速发展。不仅募集款物3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助力脱贫攻坚,而且实施八大工程传播慈善文化,参与社会治理,建设“厚德陕西”。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并驾齐驱的现代慈善体系。纵观陕西慈善五年来的变化,呈现出以下新的气象:

一、支持参与慈善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慈善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相继颁布后,法律规定的一系列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举措得到细化和落实。比如《办法》支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条规就有19条。《办法》明确规定,省人民政府设立慈善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并将每年9月5日“中华慈善日”所在周确定为“陕西慈善周”。省委书记刘国中、省长赵一德多次强调“重视发展慈善事业”。分管副省长魏增军到省慈善协会调研指导工作,省上多位领导出席慈善公益活动。省国资委、工商联支持省慈善协会建立企业募集平台;省财政厅、民政厅、扶贫办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市、县党委、政府为慈善协会安排办公用房,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每年9月5日“中华慈善日”和“陕西慈善周”,省慈善协会联合市、县慈善会实施“迎9·5献爱心”线下扶贫募集和腾讯“99公益日”线上扶贫众筹两个大行动,五年线下网上捐赠人次达2700万,捐赠款物价值33.01亿元,比《慈善法》颁布前同期翻了一番多。2017年,省慈善协会承接中国社会扶贫网在陕运营推广工作,四年来爱心帮扶登录注册人数达到376万人,对接脱贫需求成功率达到96.3%。总之,《慈善法》的颁布实施焕发了陕西社会各界的慈善热情与活力,重视慈善,参与慈善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慈善事业的三大显著变化

《慈善法》界定慈善活动不仅是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灾,还要在促进教科文卫体等事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公益活动。这一对慈善的大公益定位,为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我们构建了大慈善思维,创立了大慈善格局。目前陕西省慈善事业发生了显著的三大变化:

一是扶贫方式发生变化:由碎片式的帮扶救助转向主战场助力政府脱贫攻坚。《慈善法》规定慈善是以扶贫济困为重点的事业。《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我们进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做社会力量扶贫的主力军。近五年来我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大局,在脱贫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实施项目。2017年12月,我会与省扶贫办联合设立了“扶贫基金”,通过线下、网上募集基金规模已达到1.8亿元。同时,每年9·5“中华慈善日”和“99公益日”与市、县慈善会联合开展线下、网上扶贫募集大行动,全省累计募集扶贫善款19.5亿元,实施教育、健康、设施、产业、消费扶贫项目1350个,帮扶贫困人口逾300万人次。在2020年应对新冠疫情的慈善募集中,省慈善协会募集抗疫款物价值1.24亿元,分七批次援助湖北抗疫款物价值1526万元,在省内集中开展了35场主体捐赠活动,向省、市定点医院和疾控机构捐赠抗疫款物5050万元。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是行善内容发生变化:慈善项目由单纯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救助与人文关爱相结合转变。五年来,我会在原有慈善项目的基础上,新开发了“关爱退役军人”“关爱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扶贫养老中心”“关爱逆行者”“我是一棵松,保护大秦岭”“我为秦岭来拼单(消费扶贫)”等12类重大慈善项目。这些项目涉及教育、科技、文化、生态环保、优抚军人、抗疫等多个领域。涵盖物质与精神双重内容。“关爱退役军人”项目线上线下筹款9483万元,以“精准滴灌”模式发放关爱金1962万元,帮扶困难退役军人1430名;“关爱儿童”项目投入4661万元实施项目371个,关爱农村留守儿童12万名;扶贫养老中心项目众筹1860万元建养老中心109个,帮助贫困老人安享晚年,2020年又联合爱心企业分期投入7124万元。为全省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军人荣誉院安装冷热净水器、空气净化器和电视机;“关爱逆行者”项目向我省1204名赴鄂抗疫医护人员发放关爱金1462万元提供安全防护和生活补助,并送去慰问信、营养品以示关爱;“保护大秦岭”组织志愿者团队义工服务近百万工时;消费扶贫项目在网上直播带货消费扶贫产品1653万元。

三是行善主体发生变化,从精英慈善向大众慈善发展。《慈善法》确立了慈善事业的法律地位,激发了社会各界慈善热情与活力,推动慈善事业由精英慈善向大众慈善转变。陕西省慈善协会1996年成立,到2015年累计募集款物价值约25亿元,捐赠企业数百个,捐赠个人近万名,扣除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省慈善协会直接募集款物价值约15亿元,其中个人捐赠约1000万元。《慈善法》实施后,我们通过网上、线下广泛发动,捐赠人次增长了2700倍,个人捐赠善款近6亿元。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的慈善募集中,省慈善协会在网上发起抗疫项目7个,92万人次线上捐赠3574万元,线上线下募集抗疫款物价值1.24亿元,全省慈善组织共募集抗疫款物价值3.85亿元。

三、“互联网+”催生了慈善公益新业态

《慈善法》规定:“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发布慈善信息。”这就为网络慈善打开了一扇大门。互联网不仅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催生了慈善公益的新业态。《慈善法》颁布以来,我会以“互联网+”为驱动,开辟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开发大众慈善新引擎,打造慈善募集新业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6年以来,我们先后入驻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等多个网络平台,策划公众乐于参与的众筹项目。其中腾讯“99公益日”活动成绩最为突出。五年来,省会总揽全局、做好顶层设计,落实企业配捐资金、发布网络众筹倡议,深入市、县巡回宣讲培训,全省慈善组织以扶贫攻坚为主题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网上推介筹款项目3803个,2698万人次爱心捐赠,网络筹款5.545億元。特别是2020年“99公益日”活动募集再创新高,省会平台推介项目549个,捐赠网民267万,三天网上筹款达2.0972亿元,1—10月网上筹款2.92亿元,平均每天网上筹款97.3万元(2019年平均每天网上筹款48.04万元)。目前,我会网上众筹已建立了常态化机制,形成了数字慈善新业态,荣获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2019年活力慈善代表奖”。

四、慈善进村庄到社区参与社会治理

《慈善法》的颁布实施,开拓了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先河。慈善参与社会治理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是创建慈善村社(区)。因为村社(区)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是居民生活的家园,如果在每个社区、行政村都建立慈善组织,传播慈善文化,实施慈善项目,开展慈善活动,以慈善的路径和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正能量,既推动了村社(区)精神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也将慈善的根系扎到了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助力社会治理。

陕西省慈善村社(区)创建活动从《慈善法》颁布后开始实施,初期的组织形态为“农村慈善互助会”。互助会由村民自愿参加,在村“两委”会领导下开展慈善互助活动,每个互助会都有慈善公约,有互助金。互助金由村民和爱心企业及热爱家乡的在外工作人员捐赠,用于本村贫困户的帮扶和急难救助。从2019年开始,“农村慈善互助会”升级为“创建慈善社(区)村项目”。省会建设了覆盖全省的慈善社(区)村网络平台,市、县慈善会动员具备条件的社(区)村以公众微信平台为入口,通过互联网线上认领创建。目前,首批创建的慈善社(区)村已投入运行,线下、网上募筹社村慈善基金近3000余万元。

2020年,我们把这一创建活动与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的“幸福家园工程”相结合,丰富创建内容,深化项目内涵:在村社(区)设立一个慈善工作站,建立一支村社互助金,办好一个关爱中心,建立一个慈善公约,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从而在村、社(区)打造一个居民参与,社会帮扶、文明自治、互帮互助的新时代慈善幸福家园。项目计划分五年实施,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村、社(区)慈善体系。这一创建活动以互联网为驱动,以“乡愁”为纽带,突出“众筹”、互助特征,将慈善的根扎到了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改变了以往农村、社区单纯依靠政府救助和外界捐赠的扶贫模式,激发了民众互助的活力,成为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是倡导互爱互助,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五、八大慈善文化传播工程助建“厚德陕西”

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慈善法》颁布后,我会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实施八大工程传播慈善文化,助建“厚德陕西”。

一是中小学慈善教育工程:按照《慈善法》“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的规定,省慈善协会联合省教育厅在中小学校实施慈善文化教育工程。目前全省有80%的中小学校近400万学生参与其中。各级教育部门将慈善教育纳入德育考核,学校将《慈善读本》列入教学计划。慈善教育以“善行伴我成长”为主题,用“爱”塑造学生的心灵,用“善”培养学生的行为,成为中小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式,被誉为树德育人的基因工程、慈善的种子项目。

二是“阳光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省会联合省高教工委在全省高校实施“阳光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在高校举办慈善文化大讲堂、慈善论坛、慈善沙龙,开展慈善书画、摄影、项目创意大赛等。并每年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利用暑假深入贫困山区支教、扶贫,此项目荣获省政府“慈善项目奖”。

三是社会慈善文化传播工程:每年与省书协、美协、影协、诗词学会合作,举办展览或大赛活动,以书法、绘画、摄影、诗文、朗诵等多种形式传播慈善文化。并在社会实施共享图书“爱为读”项目,建设公益性共享阅读平台,助推“全民阅读”开展。

四是慈善文艺表演工程:省会成立慈善文艺总团,常年深入市县巡回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传播慈善文化。

五是慈善文化养老工程:面向社区老百姓开办“慈善老年大学”。首批开办的167所学校开设了国学、音乐、绘画、书法、养生、健身等课程,统一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专业人士授课,学员免费入学。省会为每所学校资助5-12万元,用于购买教学设备、活动器材和师资费用。慈善老年大学以社区建设为内涵,为老年人搭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平台,是草根慈善的创新,是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探索。

六是慈善文化理论研究:省会与西北大学联合组建了“慈善研究院”,建设了“慈善文化研究文库”;举办“慈善文化大讲堂”;出版研究专著;每年开设十个科研项目对慈善公益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并举办各类慈善业务培训班。其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成为省慈善协会的智库、人才培训基地、理论研究高地,支撑了陕西慈善创新发展。

七是举办慈善高峰论坛:举办国内或国际慈善高峰论坛,为慈善实务寻求理论指导。2017年 “一带一路国际慈善高峰论坛”邀请了丝路沿线300多名国内外慈善公益机构的专家学者、实务精英参加,商讨重大课题。2019年又与中华慈善总会联合举办了中华慈善论坛,为新时代慈善公益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八是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每年9月5日举办“陕西省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以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表彰先进,推介项目,开展慈善募集。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2017年活动被中央电视台直播。与此同时,每年中华慈善日举办“助力脱贫 慈善之光”电视晚会,表彰“三秦善星”,推介扶贫项目,爱心企业举牌捐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并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显然,國家“十四五”规划将把慈善事业纳入了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体系,慈善事业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法治建设为引领,遵循慈善法依法行善,以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合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公信型的“四型”慈善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时代,谱写慈善事业新篇章!

猜你喜欢

款物慈善事业慈善
陕西省审计促进疫情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及时拨付使用3033万元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三措施”严格规范涉案款物管理
涉案款物管理实行“双轨制”效果好
扶风县检察院开展“扣押冻结款物”专项督察活动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