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机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3-08袁雪珮

医疗装备 2021年2期
关键词:呼吸机例数通气

袁雪珮

天津市泰达医院 (天津 300457)

重症肺炎(SP)是肺炎的危重表现,即在肺炎病程内,伴有呼吸衰竭等危重症,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其病因与年龄、免疫功能和感染等因素相关[1]。临床多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炎症反应,但根治性欠佳。呼吸机治疗是较理想的治疗方式,能够提高呼吸功能,缓解症状。本研究旨在探究呼吸机治疗SP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S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7~63岁,平均(34.26±0.54)岁;病程5 d至2个月,平均(19.34±0.25)d。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62岁,平均(35.02±0.66)岁;病程6 d至3个月,平均 (20.07±0.48)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CT等相关检查诊断为SP;伴有肺部啰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排除标准:伴有心理或生理缺陷,无法进行正常沟通的患者;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选用常规治疗:行抗感染、平喘、氧疗和祛痰等对症治疗,以静脉输液作为主要疗法,并给予营养支持。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呼吸机:仪器为Drager Savina300呼吸机,根据患者的面部情况选择合适面罩,设置呼吸机参数,调为S/T工作模式,备用频率调至16~20次/min,呼气压力起始值为2~3 cmH2O,吸气压力起始值为6~8 cmH2O;治疗5~20 min后适度增加压力,通气时间以6 h为宜;复查患者血气指标,若指标有所恢复,则症状好转,可继续治疗,若指标无变化,并伴有窒息与意识模糊等情况,则改为其他疗法。

1.3 临床评价

(1)记录治疗前和治疗6 h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变化。(2)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治愈,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CT检查结果为阴影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恢复正常,CT检查结果为阴影减少>80%;有效,症状有所好转,体温有所下降,CT检查结果为阴影减少45% ~80%;无效,症状与体温无变化或加重,CT检查结果为阴影减少<45%或扩大[2];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观察两组器官功能下降、继发感染、中毒性脑病与休克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HR、MAP、pH、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后,两组HR、MAP、pH、PaCO2均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治疗6 h后比较,b P<0.05;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HR(次/min) (mmHg) pH PaCO2(mmHg MAP)40 治疗前 131.54±4.35 88.10±6.34 5.15±0.36 85.36±6.19 治疗6 h后 93.05±3.44ab 98.65±8.55ab 3.24±0.16ab 52.64±4.45ab对照组 40 治疗前 131.95±4.18 88.26±6.42 5.16±0.34 85.06±6.43 治疗6 h后 114.25±3.53a 91.66±8.47a 4.02±0.18a 62.57±4.64试验组a

2.2 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SP是病情较重的肺炎类型,其病死率高,会导致心律失常和脑部疾病,预后较差。患者伴有肺炎症状时,身体免疫力低,加之炎症反应的影响,自身调节力差,易引发SP,进而导致感染或休克等严重并发症[3]。SP的高危因素为感染和身体状态,感染多为细菌或病毒感染,由于抗生素的应用率日益升高,病毒性肺炎相对常见,以腺病毒和流感病毒最为普遍。细菌感染的致病菌多为流感杆菌和肺炎球菌。身体状态因素包括基础病、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等。SP多为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以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口唇发绀和惊厥等为主要症状[4]。临床认为,PaCO2≥70 mmHg,且伴有临床体征,则可诊断为SP。

SP患者的治疗关键是控制感染,提高通气功能,其常规疗法为抗病毒药物与抗生素口服或静脉滴注治疗,同时辅以并发症对症治疗。若患者伴有通气功能障碍,则应行吸氧治疗。对于心阳虚衰等中医证候患者,应行中药治疗[5]。常规治疗能够控制炎症反应,且口服退热药物可缓解高热症状,进而防止疾病恶化。

呼吸机治疗是该病患者的较佳疗法,其能够通过合理调节通气模式,发挥压力作用,加快CO2的排出速度。吸气压力的功效是借助吸气相提高呼吸功能,提高肺泡通气量,呼气压力的功效是提高残气量,改善氧合作用[6]。治疗期间,患者能够自觉感受到呼气与吸气压力的定时切换,进而保持气道的正压状态,可增加潮气量,提高通气与血流的实际比值,避免呼吸肌出现疲劳感,可缓解其乏力表现。其能够改善氧耗量,开放闭陷肺泡,改善氧分压。患者在治疗期间可正常进食或吞咽,且不会影响咳嗽功能,能够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气道湿化与温化效果佳,患者的耐受度相对较高[7]。但需注意的是,治疗期间应定时评估患者表现和体征,询问其治疗感受,部分患者会在治疗时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应暂时终止治疗,并给予对症处理,待症状缓解后再行呼吸机治疗,以确保疗效。

本研究中,呼吸机治疗后患者的心率、血压与pH等指标均得到改善,疗效高,且并发症较少,与杜然[8]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呼吸机治疗能够纠正患者症状,确保治疗安全,且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体征与通气功能。

猜你喜欢

呼吸机例数通气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