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平衡训练 (基于体感互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效果

2021-03-08韩雪敏

医疗装备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感偏瘫康复

韩雪敏

天津市人民医院 (天津 300000)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患者患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平衡功能障碍,也对其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对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产生极大阻碍。传统平衡训练虽可取得一定的训练效果,然而有一定的缺陷,如训练无目的性及缺乏趣味性等,不利于提高患者训练依从性及积极性;同时,该平衡训练方法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平衡功能,但无法继续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近年来,综合平衡训练也在此类患者康复中得以广泛应用[1]。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综合平衡训练(基于体感互动)对提高其平衡能力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0例。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4~79岁,平均(62.5±1.3)岁;偏瘫病程1~6个月,平均(2.4±0.3)个月。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5~81岁,平均(61.9±1.5)岁;偏瘫病程1~5个月,平均(2.5±0.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偏瘫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由我院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2)偏瘫时间≤6个月;(3)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且病情稳定;(4)患者意识清晰可听懂并执行相关指令。排除标准:(1)由于周围神经病变、脑干病变及下肢关节病变等对平衡功能产生影响的患者;(2)合并视听觉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3)合并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在该基础上采取传统平衡训练,即以Bobath技术作为指导开展康复训练指导,主要有提升患者关节活动度,改善其异常肌张力并提升肌力和耐力,以及进行躯干控制训练。训练过程中主要运用双杠、巴氏球、平衡垫及平衡板等,并在训练中坚持支撑面由大至小和由稳定至不稳定的基本原则。

试验组采取基于体感互动综合平衡训练(江苏天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tecnobody pk252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应用体感互动康复训练系统开展综合平衡训练,1次/d,30 min/次;在开始训练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结合其肢体功能状况合理选择训练程序及训练模块,并结合其活动能力及身体功能进行体感扫描,在训练过程中通过患者身体的移动对游戏进行控制,在游戏训练期间通过3D动画模型进行训练显示,合理选择运动程序,并引导患者完成跑酷、划船、圆柱、滚球和下落等相关虚拟游戏。具体训练内容如下。(1)躯干控制:在该项训练中选择背部模块,患者保持坐位,动作选择包括手臂交替前驱屈、手臂前屈+躯干转体以及手臂交替外展等,每组需要重复上述动作10次,每次练习2组,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适当改为站位,并进行躯干前屈与侧屈及手臂前屈+躯干转体等练习。 (2)平衡训练:在该项训练中选择静态平衡模块,患者双脚保持站立,同时躯干朝各个方向进行重心移动,根据训练前患者评估结果确定移动范围,每组动作需要重复练习10次,每次练习2组;在进阶练习中选择动态平衡模块,患者双脚向各个不同方向移动以实现重心的转移。(3)下肢力量练习:在该项练习中选取下肢模块,患者进行下蹲和坐站转移;每组动作需重复练习10次,每次练习2组;进阶练习中选择下肢模块,包括下蹲、髋关节外展、侧跨步以及髋关节伸展和屈膝等动作;为了避免患者出现跌倒等意外情况,治疗师站立于患者后侧,并以手对患者进行保护,如若在训练期间患者出现头晕等症状,需要立即停止训练。

两组均连续训练4周。

1.3 临床评价

(1)应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平衡能力,该量表包括坐位到站起、无支撑坐位、闭眼站立、弯腰捡物等14项平衡功能活动,每项0~4分,满分56分,评分与患者平衡功能成正比。 (2)应用Fugl-Meyer运功功能量表(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包括17个不同子项,满分34分,评分与患者运动功能成正比。(3)根据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康复效果:优,步态和平衡功能均恢复正常;良,步态和平衡功能显著改善;差,步态和平衡功能均未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BBS、FMA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BBS、FMA评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3、0.624,P>0.05),治疗后试验组BBS、FMA评分高于对照组(t=6.816、4.173,P<0.05),见表1。

表1 两组BBS、FMA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BBS、FMA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 P<0.05

组别 例数 BBS评分 FMA评分试验组40 治疗前 34.26±2.15 16.31±2.14 治疗后 53.26±2.73a 26.42±1.99a对照组 40 治疗前 35.03±2.06 16.29±2.09 治疗后 44.62±2.09 22.16±2.03

2.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两组康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脑高级中枢病变,其神经突触联系受到破坏,丧失了对于低位中枢的正常控制能力,同时肌张力上升,而肌肉力量肌群间协调收缩能力和平衡反应能力减退,造成静态姿势维持及动态运动控制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跌倒等不良事件。目前,Bobeth和Brunnstrom技术是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的主要措施,其训练目的是改善患者躯体稳定性,并通过重心转移训练等提高其运动控制能力,然而上述训练方法对于患者平衡障碍及行走能力的实际改善效果有限。有研究指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本体感觉以及肌力降低,采取传统训练方法对患者本体感觉及前庭感觉发挥的平衡训练效果不足,进而造成患者闭眼后的平衡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影响康复效果[2-4]。

体感互动训练和常规的康复方案存在较大差异,能够为患者提供包括视听觉和本体感觉在内的反馈,有利于改善其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康复效果好于对照组,特别是治疗后BBS和FMA评分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这也进一步证实,通过开展综合平衡训练(基于体感互动)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综合平衡训练(基于体感互动)有利于改善其平衡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体感偏瘫康复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人体体感感知机械手设计与实现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非触控式的体感机械臂交互控制系统研究
体感语境下的交互行为设计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