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

2021-03-08李丽华

医疗装备 2021年2期
关键词:臂丛上肢例数

李丽华

湖口县中医医院麻醉科 (江西湖口 332500)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该麻醉方式必须对周围神经进行准确定位[1],作为一种盲探式操作,需要患者准确诉说异感及较好的配合,针对意识不清、配合度低且肥胖的患者,会出现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的情况[2]。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准确定位周围神经,以保证阻滞成功。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27~73岁,平均(40.11±9.45)岁;体重41~79 kg,平均(61.93±2.19)kg。试验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28~72岁,平均(41.68±9.33)岁;体重42~78 kg,平均(62.88±2.28)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知情研究内容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麻醉药物过敏;存在手术禁忌证;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3]。

1.2 方法

麻醉药物为200 mg 1%利多卡因(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558,规格2 ml:40 mg,10支)与120 mg 0.45%罗哌卡因(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37,规格10 ml:100 mg)的混合液20 ml。对照组给予传统异感定位:患者取去枕仰卧位,手下垂,充分暴露手术侧颈部,抬头,找到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摸前斜角肌,向外侧滑动触到凹陷处,外侧为中斜角肌,此凹陷为肌间沟;常规消毒颈部皮肤,于皮肤中刺入一根长3~4 cm的22G穿刺针,稍向对侧足跟推进,至异感或手臂肌肉抽动出现,回抽无血及脑脊液,然后将局部麻醉药物一次性注入。

试验组给予神经刺激仪(德国宝雅医疗,001156-71型)辅助定位: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尽量下垂,暴露患侧颈部,在穿刺区以外的皮肤连接刺激仪的正极,消毒的绝缘穿刺针与刺激仪的负极相连;刺激电流的强度调到较大值,约为1 mA,缓慢进针,观察神经支配区的肌肉收缩反应,有肌肉收缩反应后,逐渐降低刺激电流强度,至0.3~0.5 mA,诱发出最大的肌肉收缩幅度,回收注射器无血及脑脊液,注射局部麻醉药[4]。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麻醉效果判定标准:优,患者术后无疼痛,麻醉平稳;良,切皮时患者存在疼痛,呼吸稍不平稳,通过镇静镇痛可缓解;差,患者出现烦躁情况,需全身麻醉;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试验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2.2 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时间

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时间比较(min,±s)

表2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时间比较(min,±s)

组别 例数 麻醉起效时间 阻滞时间对照组26 7.1±0.7 3.8±0.4试验组 26 4.2±0.5 2.8±0.4 t 17.1897 9.0138 P 0.0000 0.0000

2.3 并发症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目前,上肢疾病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并且大多需要手术治疗,作为手术治疗的必要程序,为患者选择较好的麻醉方式极其重要[5]。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较多,该种麻醉方式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的影响,保证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并有利于术后镇痛[6]。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常由于周围神经定位不准确而造成神经阻滞失败,影响患者手术治疗,不利于上肢功能恢复。麻醉医师常根据临床经验和异感确定法确定周围神经的位置,该种方式的影响因素较多,与患者的配合度有着密切联系,在患者出现过度紧张、害怕等情绪时,将会影响其配合度,不能保证麻醉注射位置准确性,出现偏差,降低麻醉效果,最终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充分发挥了科学性及全面性,且操作简单,只需连接好刺激仪的正负极,进入刺激针,对刺激针进行调整,进而了解患者的肌颤动情况,在最小电流输出时,如果患者上肢神经区域肌颤动明显,即可以确定患者的麻醉药物注射位置;此外,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神经时,并不要求一定要与神经直接接触或穿透动脉定位。有临床研究表明,神经刺激仪在减少创伤性神经损伤、出血及局部麻醉药中毒中具有重要意义[7];神经刺激仪可使周围神经阻滞特异性增加,通过刺激神经,诱发相关反应,进而出现特定的肌肉运动,进而确定阻滞位置,提高神经阻滞的可靠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提高麻醉优良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臂丛上肢例数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