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思政专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经典原著探析

2021-03-08陈立林黄俊朝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原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陈立林 黄俊朝

(1.玉林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作为高师思政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程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既是培养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自信”的思想政治课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由于该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经典原著,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在经典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提炼而成的,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因此,课程教学中适度融入经典原著进行辅助教学,既是适应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落实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经典原著融入该课程教学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经典原著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融入经典原著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在要求

自1984年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秀专业人才。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有学者就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专门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高师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明确提出,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级专门人才。[1]其中,高师思政专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方面,该课程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另一方面,该课程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经典原著高度抽象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都蕴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经典原著中,是对经典原著的高度抽象化和系统化,生动地体现了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灵活运用。因此,作为思政专业的学生,只有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经典原著,才能弄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而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2.课程性质的要求

作为高师思政专业的基础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而产生的两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等内容。该课程内容都是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经典原著中抽象而来的,自始至终贯彻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因而课程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因此,课程教学中融入经典原著,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课程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自信”。

3.教材特点的要求

以目前思政专业采用的田克勤教授主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版)教材为例。该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程中包含大量的经典原著。第一,书中每章结束都有一定量的推荐阅读书目,即经典原著。据统计,教材中经典原著多达108篇,其中第七章、第八章居多,分别有10篇、11篇。第二,课程教材中引用大量经典原著。审视教材不难发现,每章节教材编写都有引用经典原著作为论述支撑,足以证明原著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而教材中推荐的阅读书目和引用的经典原著都具有代表性、权威性,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提升理论水平。但经典原著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因此需要通过融入经典原著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4.本科生教学对象特点的要求

与高中生相比,作为高师教学对象的本科生在学习方式、学习要求层次、思维特点等方面有所不同。

第一,从学习方式来看,本科生学习方式更主动。在高中阶段,学生大多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自主性不够;而到了大学,学生以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学习方式上发生显著变化。经典原著理论性强,因此课程教学中融入经典原著,有助于激发学生形成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主动学习方式。

第二,从学习要求层次来看,对本科生的学习要求更高。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局限于对课本现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而对本科生而言,除了要理解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该课程教学中融入经典原著,可以满足学生将经典原著的理论学习同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较高的学习层次。

第三,从思维特点来看,本科生的思维侧重于抽象思维。高中生的思维侧重于直观思维,思维比较单一、浅显。而作为本科生,他们正“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人转化、由偏重感性认识向偏重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2]因此,该课程教学中融入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经典原著,是培养开发本科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最好教材,可以满足训练和提高本科生理论辨别能力和健全的理性素养的专业要求。

(二)融入经典原著的现实意义

1.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民主革命时期,党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产生了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等经典原著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又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经典原著中。

因此,该课程教学中融入经典原著,可以让学生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实际,并成功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感悟到真理的伟大力量和理论改变世界的巨大魅力,从而深刻体会到学习经典原著的重要性,进而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和运用经典原著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

2.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引入经典原著作为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新的理解视野和他们以往没有或者极少关注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求知欲”[3],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经典原著融入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能拓宽其知识面,提升其理论思维能力。其次,经典原著融入教学,提供了学生新的理解视野,让学生在感悟经典原著魅力的基础上,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经典原著去分析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给他们讲清楚现象背后的基本理论,通过课堂在原著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现实映照进文本,让文本解惑现实”[4],从而在此基础上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经典原著蕴含的原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目标。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经典原著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当明确:承认教材内容来源于经典著作并不是否认教材的价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经典著作并不是用经典著作来取代教材。”[5]因此,在融入经典原著时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做到原著和教材有机融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一)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就是融入原著时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多。因为教学课时总是有限的。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程的课时仅有80个课时。该教材包括总论和15章,共16章内容,课时相当紧张。如果在融入经典原著的过程中时间掌握不好,不仅不利于融入,还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因此,要按照“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尽量选择学生易于理解,契合教学内容,篇幅短小的语句、段落或文章来进行融入。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保持正常的教学进度。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就是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来融入,而不能脱离教材。

1.针对教材本身的内容进行融入

例如,讲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一章时,可以适当引入代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标志性文献,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融入,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讲述《国际战略与对外交往的理论》一章中关于“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必须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这一观点时,可以融入习近平同志这段话,即“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6]。这段话内容简短,但是气势恢宏,易于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其强烈的国家意识,从而达到较好的融入效果。

2.针对教材重难点进行融入

“密切联系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紧密结合原著原文的研读以加强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材内容。”[7]教材的重难点所涉及的基本观点在经典原著中都有详细的阐释,可以适当引入经典原著,帮助学生追本溯源,完整准确地理解相关观点的本真含义。正如恩格斯告诫青年如何学习《资本论》时所指出的:“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8]

3.针对教材内容涉及的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进行融入

例如,讲授《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的战略思想》一章时,融入2019年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讲话的相关论述,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紧迫感。在讲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章时,可以融入2018年习近平在《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相关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深化学生对“改革开放精神”的认识。

三、经典原著融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教学的路径

在遵循经典原著融入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融入前、中、后全过程的思考和把握。

(一)融入前要传授解读经典原著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经典原著理论性较强,与学生有一定的时空“疏离感”,因此在融入经典原著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授学习原著的方法,传授阅读技巧,化解其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必须让学生了解经典原著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等

许多学生对原著缺乏阅读兴趣和信心,很大程度上讲,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告诉学生阅读原著时应从原著的写作背景、内容框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来思考。同时,还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掌握作者表达的原意。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9]可见,只有通过细读经典原著、弄懂原文,才能领悟其中的原理,感悟经典原著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

2.将原著和教材联系起来学

原著是教材的基础,为教材服务;教材是原著的凝练,是原著的集中表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因此,融入原著时,“教师要仔细分析理论、原著与教学的关系,细致筛选经典作家相关著述和党的历史文献,确保所选经典篇目与教学目标相协同、与讲授内容相协同、与考核结果相协同”[10]。例如,讲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一章中关于“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时,可以融入毛泽东与陈立夫的这段谈话:“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气,自己鉴定是齐天大圣。可是你们却连弼马温也不给我们做,我们只好扛枪上山了。”[11]这段话生动体现了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原因,从而实现了教材内容与经典原著的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二)融入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枯燥单一的。如果教师教学方式枯燥单一的话,加之原著本身难理解,融入的效果就要打折扣。因此,融入经典原著需要采取小组讨论、演讲、学生分享等多种互动形式。就常见的小组讨论的形式而言,可以采取分“三步走”进行。

第一步,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与原著的论述密切相关。第二步,文献阅读,小组讨论。教师结合课程所学内容,把与问题相关的原著论述提前布置给学生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后,在课堂上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成员之间相互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见解;各组成员充分交换意见后,整理各组的答案,并选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做口头汇报。在汇报过程中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听讲并做记录,如回答不完整,组内成员和其他小组成员均可做补充。第三步,教师判断,做出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出合理判断,进行点评,同时对回答较好的学生的平时成绩适当加分,从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相互交流的目的,又使得学生真正学懂弄通经典原著中的原理。

总之,教学中融入经典原著,教师要大胆尝试和创新,要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的相关技巧,才能最大程度上达到融入效果,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融入后要有切实可行的效果检测

效果检测起兜底作用,即在平时学习和期末考核中,必须引入经典原著的内容进行考核,以此检查融入原著的效果。为此,需要做过程性检测和终结性考试,进而做出综合性评价。

平时检测以平时课堂检测和布置平时作业为主,平时课堂检测占总成绩的10%,而一次平时经典原著阅读作业占总成绩的10%。从平时课堂检测来看,在涉及经典原著融入的教学章节时可以灵活机动,随时检查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视学生表现给予恰当评分,从而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和领悟原著。从平时作业来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布置阅读一篇经典原著,然后以写读后感(述评)的形式来完成作业。要求学生在阅读经典原著后,整理思路再撰写课程论文,以此来检测其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和对解读原著方法的掌握情况。从期末考核来看,在期末考试命题时,可以出一道运用经典原著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占期末试卷总成绩的20%。通过这道题目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本课程教学中所学过的经典原著的全面掌握情况。总的来说,平时检测注重的是解读原著的方法、技巧的训练,而期末考核更注重对阅读原著能力的总体评价。因此,需要将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两者相结合,形成系统的效果检测机制,才能真正达到经典原著融入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猜你喜欢

原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读原著学英语(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漂流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拔牙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