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以教学经历为例

2021-03-08周子吟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接受者中华文化汉语

周子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1800)

语言传播与文化传播关系密切。语言作为工具,是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学习语言作为手段,最终目的是交流,这种交互构成了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汉语传播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只传播汉语,不传播文化,脱离实际。汉语传播和中华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也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对外交流开放的程度。下面,笔者根据在东南亚的教学经历,分析海外文化传播中的困境与挫折并提出建议。

一、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内容科学性不足

1. 受众需求分析不足,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

不同的年龄、性别、性格、兴趣和环境的接受者的文化需求不同。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通常分为文化专题、语言教学中涉及的文化传播、文化实践活动等。在实际教学中,文化专题开展的次数较少且常不切合学生和教职工的实际需求,效果欠佳。如多选择自觉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脱离生活,师生接受困难,不感兴趣。语言教学涉及的通常是教材中设计的国情和背景文化知识介绍,汉字教学涉及的文化因素讲解、专业文化知识等。由于要服务语言教学,文化传播多在科学性和篇幅上让步,浅尝辄止地介绍表层文化。部分教材素材更新缓慢,用例都是“老皇历”,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中国难以联系。文化实践活动能丰富汉语学习课程,通过体验文化,提升接受者对文化的接受度和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汉语的主观积极性。但在实操中,存在活动主题不明确,体验感差,易对文化产生误读的现象。

2.内容传统,脱离时代,缺乏深层共鸣

传统文化内容,审美要求高,对知识背景和抽象能力要求高,对接受者汉语水平要求也高。故而对海外初学者,想要推广必然借用翻译手段。而翻译确实对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汉语教师来说效率太低,能力要求过高,本末倒置。虽说全球“汉语热”,汉语地位逐年上升,但海外学生和家长对汉语仍不够了解和重视。工具型动机与汉语实用性有关,融合型动机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有关。过度专注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利于吸引学习者。

汉语教学中的中华文化内容多集中在显性文化上,对隐性文化,如价值观,思维和哲学,传播力度小。

(二)文化视角不同造成双向误读

在国外,处理的最多的文化冲突归其原因大都是由于文化视角不同造成的误读。这种文化碰撞是双向的,既有当地人的误读,也有汉语教师的讲解。误读造成的后果有大有小,严重的可能会伤害双方的感情,甚至割裂群体感情。这种误读往往以刻板印象、种族歧视和民族中心主义等形式体现。 如何让西方文化氛围中的接受者走出偏见,接纳新的、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一个难题。误读与解读者的信源和信息处理方法也有关。当地人和汉语老师讨论中国当时的 “一孩”政策时,双方由于国情、意识形态、知识体系的差异,无法互相理解,易产生误解。当地人认为中国政策和“多子多福”的华裔传统文化不符,和他们的生育自由相去甚远,这属于集体与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文化传播者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跨文化敏感性和反思能力,将无法处理,这是由于国情和人们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中国教师也会误读,特别是涉及宗教信仰和交际文化。

(三)传播方式陈旧、缺乏感染力

常见的汉语课堂中有图片、文字解说、视频资料、实物展示等方式,多以图片、文字解释、口头解说、视频等方式为主。在海外,由于地区和版权限制,视频和图片资料查找困难,常用图片结合简单的言语呈现,让接受者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如介绍京剧这一热门内容,但无论传统京剧还是现代京剧,其节奏和内容对中国人而言都有门槛,何况是有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外国人,理解起来难度更大。观看京剧视频,往往只能得到“符号”化知识。对初学者来说,这样的文化传播其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和设计并不简单。

二、建议与对策

结合笔者在海外汉语教学的切身体会,下面就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策略提出建议。

(一)加强人才和师资的文化传播培训

1.中国汉语教师的培训

首先,据笔者参加赴菲志愿者汉办培训的经历来说,针对文化的培训课程,多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传播意识等宏观概括的知识。 由于高效率的要求,内容集中在传统文化内容的培训,对中国当代的优秀文化、中西“共同文化”涉及较少。对新形式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培训不太重视。检验方式是制作PPT和设计文化活动。这种检验方式的信度和效度有待确认,是否真的掌握知识且能综合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难以检测。应采取定量研究结合访谈的方式,探究合理科学的测试方法。

其次,应在培训时设计更科学的文化培训教学大纲,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内容,课程与教材选题时,应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内容既要典范又要帮助文化接受者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所以在设计介绍相关文化时,应选取最有影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最深的部分。传播文化最重要的是让接受者达到与传播者“心灵相通”的层次,是价值观,精神层面的要求。应重视培养教师的“文化素养”,即文化敏感和包容的能力。用真诚去面对不同文化,在碰撞中产生共鸣,如海一般“容纳万物”。在培训时应结合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如新软件,新平台。

2.本土教师的培训

本土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发展方向,单靠中国教师的“输血”是远远不够的。培养更多优秀的本土教师才是真正有效途径。所以,必须加强对本土教师的文化培训。本土教师拥有本国人的文化视野,了解本国人的文化需求,是调查不同对象文化需求的最佳人选,也是测试文化内容适配度的最佳人选。

(二)坚持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科学结合与创新

坚持多元、尊重的文化观,每个文明都有魅力和精华,但在现实中拥有影响力往往与其本身内容关系不大,而与传播方式和能力有关。强国往往传播能力更强,方式更新。发展中国家并非没有优秀文化,只是被忽视、误读,声量不大。目前,汉语教育发展潜力还未完全释放,借助专业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的优势,科学结合,增进与其他产业和优质资源平台的创新与合作十分必要。笔者在国外观察低年级学生时发现,他们很少接触中国文化,辨识度很低。在“装扮日”,每个孩子可以选择装扮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来完成一天的学习。扮演有中国、亚洲元素的角色人物的学生很少。这与汉语的教学效果和吸引力呈正相关。一些国家呈现的强势的文化,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强势外,强大的传播力和新颖的传播方式也是原因之一。中华文化要打破垄断,应“取其精华”,在传播方式上入手。当儿童在英语环境,耳濡目染的都是正面的形象,自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高了。青少年中也常见,许多人学习汉语的原因是喜欢中国影视、中国明星、流行文化等等,由兴趣来学习汉语,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提高后,他们有可能从“工具型”动机人群变为“融合型”动机人群。如陆俭明就主张汉语先行,后加文化交流。

1.收集反馈,研究“中介文化”习得顺序

想要依据年龄小的学生的反馈来设计修订文化教学顺序非常难。因为这些学生未完全习得本国文化,易混乱。教师难以根据其反馈判断这些误读、误用是由于其自身文化的因素还是目的语文化的规则泛化。

2.设计中华文化教学大纲

由于缺乏国别化文化教学大纲的指导,文化教学基本靠教师的个人能力,文化传播不够连贯和系统。应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具体分析不同需求的对象,设计综合的文化总纲及分国别、分要素的具体大纲。形成立体的文化教学大纲体系,科学指导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优化教师对课程的设计。

(三)建立长效合作的动态文化传播与教学资料库

在海外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资料难找。一是带翻译的资料少;二是查找和下载优质文化资料的渠道少;三是某类资料奇缺。这些问题,随着我国文化传播的发展可能会获得改善。

1.应建立更细分类别的文化教材库

针对不同国别、年龄、需求等建立更细分类别的文化教材库。这不但能引起对文化教材的重视,还能指导海外资源获取困难、经验不足的教师和学校进行实践。

2.建立中华文化多媒体资料共享平台

在国外,针对低龄学生的汉语读物、绘本、漫画不多。学生们认识的中国动画角色也寥寥无几。可见在菲律宾等国外主流社会中,中华文化的缺位。近些年,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向学生介绍中国的现代国情的需求增多,中国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从传统“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从“好莱坞们”一家独大,到国潮、国风席卷东南亚,甚至欧美,这和国力增长、开放程度增加、国际交流增多的现状,及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举措是密不可分的。故汉语教育应当对接中国优秀文化产业,力求合作共享并整合产品资源、翻译资源,设立中华文化多媒体资源共享平台,且应在平台中设立反馈评论区。

3.接受者文化反馈语料库

检验文化传播效果的最佳方式就是总结接受者的反馈。文化传播也是基于行为和语言的过程。应建立可观察的中介文化反馈库。这种反馈可能是基于语言或态度的。传授者应及时收集和记录,文化接受者接触文化前后反应及变化的一手资料,上传到语料库平台中。这些宝贵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和研究不同国别、年龄、性别、需求的接受者,对文化的习得是否有内在顺序、人脑习得文化是否有限度等等;数据还可以用来指导大纲和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的设计。

(四)设计有针对性的文化教学精品示范课程

应针对目前文化培训中的热门内容,即在海外教学中可操作性强、利用率高的中国的传统节日、神话故事和风俗习惯等,举办文化教学精品示范课比赛,把视频上传到中华文化传播资源共享平台。让教师交流经验、沟通有无。鼓励教师重视文化教学,提升自身文化传播的能力和素质。

三、结语

中华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面临许多挑战,应当采取加强人才师资的文化传播培训,坚持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科学结合与创新,建立多方整合、长效合作的动态的文化传播与教学资料库,设计有针对性的文化教学精品示范课程等等策略。将来,在完善汉语教学的基础上,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国家文化交流融合,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影响力,再助力汉语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接受者中华文化汉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