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研究

2021-03-08李微著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5期
关键词:精神传统环境

李微著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万众创新”口号愈发响亮的今天,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都在寻找创新渠道,但是创新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逐步具备创新能力,在这其中创新精神是支撑整个过程的重要元素。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思维、方法、环境、价值等层面,我们在传承过程中不能全盘照搬,而是要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有选择地“去糟存精”,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在新的时代产生更强的影响力。基于此,可以制定立足文化自信、注重环境营造、革新育人途径、加强宏观指导等策略,为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精神获得当代传承效果提供助力,进而为建设更加出众的创新国度打下基础。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才能拥有发展活力,才能在文化多元时代始终保持独立性,避免被其他文化侵蚀和主导。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直到今天仍然有人指责与批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的确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精华与宝藏也是不可胜数,如果一味以偏概全而否定整体,对传统文化不仅是不公允的,也会使中华民族失去生命之根[1]。这样的态度必须要扭转和改变,必须引导国人树立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精神,才能推动国家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精神体现

思维创新

在我国古代,“辩证”思维已经初现端倪,古人看待事物时不单是着眼于某一刻或者某一时的状态,而是会从整体以及整个运转过程进行观测。古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正是对事物发展轨迹的描述,指出事物发展到极点便会发生变化,而变化之后会进入新的发展轨道,如此接续下去,事物发展始终不会受到阻塞。这传达出了“求新”思维,只要世界运转不停,新的事物便会接踵而至。《孙子兵法》的“军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说法从军事角度指出了“变化”的重要性,即“变化”可以扭转战局,反败为胜。这传达出“求变”思维,正如一句俗语所言“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求新求变”思维是我国古代文学、社会治理等方面发展创新的重要动力,支撑着我国历朝历代走过繁华和没落,却始终没有倒下和消亡。思维作为行动的指导,只有其得到创新,行动层面才能获得创新支撑,因此思维创新在当今时代是重中之重。

方法创新

创新仅有思维尚不足够,还需要方法进行指点和引导[2]。“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古语是对为学之道的阐述,能够指导人们如何学习知识;而知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理无常是,事无常非”意思是道理没有永远正确的,事情没有永远错误的,这教导人们不能以固定静止的眼光看待周遭环境,而是要保持动态性,从周遭中发现新的变化。创新也是如此,如果目光短浅,只看到表面而看不到内在,则创新无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学习中要主动思考,不能盲目学习,具体到创新中则是指导人们要敢于质疑,不要学墙头草随风而倒,那样思维能力会始终在原地踏步,对于创新毫无帮助。方法创新是应对实际困难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支撑,我国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这对于当今创新创业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

环境创新

创新并不容易,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无论是主观环境还是客观环境,不管哪一方面达不到理想状态,都会影响创新进程。在主观环境方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指出人要想做一番事业,内在环境必须保持中和,心境宽广则思维灵活,同时也有益于身体健康,能为创新提供身体支撑[3]。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修心养性、强身健体的内容数不胜数,文学典籍、医学典籍、武学典籍等应有尽有,能够为营造良好主观环境做出贡献。在客观环境方面,“天人合一”指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强调了人在客观环境中的重要性。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空气清新、天高气爽的环境更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和内在潜力。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是客观环境的重要组成。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人和”是社会环境良好与否的重要标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俱佳能为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价值创新

创新不能只是简单的个人或集体行动,还要能产生价值,能对全社会进行引领,让整个社会融入创新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十分注重价值追求,比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正是对创新精神价值追求的解读,即创新者不能心存疑惑,要确保创新行为“质正”,而在创新过程中要做到“不忧”和“不惧”,不去思虑无关紧要的问题,遇到困难时不去担心害怕而是勇往直前。这样的价值追求对于当代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时代,很多人口中喊着创新,行为上却南辕北辙,做事时瞻前顾后魄力不足,遇到困难时只会一味自怨自艾,而不去思考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价值创新是创新层面的更深层次追求,对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环境与信念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的不足

求平衡缺冒险

我国传统文化中“求平衡”的思想有着极大影响力,强调人们在待人接物时要中正平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求平衡”思想在性情塑造方面具有正面引导作用,有利于戒骄戒躁、保持虚心之态,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该思想会对创新精神产生抑制作用,如一味遵循旧说而鲜有新观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循规蹈矩,做人做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尤其是宋代理学大行其道之后,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更是受到束缚。生活于其中的文人墨客却不自知,只是一味顺应潮流而鲜有逆流创新之举。冒险与风险是共存的,而风险与机遇共存,没有的冒险精神,也许可以获得一时平稳,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会随之而逝。

偏理论少实践

我国古代关于创新精神的论述数不胜数,从思维、方法、环境、价值等层面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分析研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学说。理论指导实践,但如果缺乏实践,理论的指导价值便会大打折扣,比如我国古代很多学说只是局限于在理论层面进行论述,却缺乏实践层面的指引,使得人们表面上懂得很多道理,但在具体场景中却不知如何运用。创新实践的缺少使得创新理论犹如空谈,对于后人的指导停留于较低层次。其实古代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创新实践,尤其是商业领域,如先秦时期的陶朱工、端木赐、吕不韦,明朝时期的沈万三,清朝时期的胡雪岩、伍秉鉴等,但由于商业在古代地位较低,因此这些成功商人难以得到重视。

固规范失变通

创新是起于“新意”并通过实践逐渐深化与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可谓重中之重,因为只有经过实践,从思想与行动中体会经验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获得创新成功;如果只是固守某种规范而不知变通,就容易陷入到陈旧思维模式中难以自拔。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与“做人做事”相关的规范,如“吾日三省吾身”强调自我反思、“以诚实之谓信”强调要讲究诚信,实事求是等,这些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思想迂腐、固执己见,容易陷入封闭状态,对外界新生事物充耳不闻,进而失去创新源动力的糟粕。个人失变通会对个人发展不利,上升空间被极大限制;国家失变通则会陷入落后状态,被他国所欺凌。由此看来,创新是强国利民之重要途径,固规范失变通要从传统文化创新精神中有选择地剔除,才能为创新提供更强助力。

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的当代传承策略

立足文化自信,促进创新精神不断革新

文化自信是一种态度,也应成为烙刻于内心的印记,只有如此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的道路上,才能敢于面对不足与缺陷,促进创新精神不断革新。首先要深挖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和内涵要义,尤其是要深入民间,要通过与人民群众深入对话交流来找到他们所认可与支持的文化内容,而后进一步对其进行宣传弘扬扩大其影响,使创新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扎根发芽;其次要着眼于当前革新传统文化创新精神,使其更好地为“万众创新”提供指导[5]。当今时代的创新不仅要沿承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决心与勇气,还要拓展思维、注重细节,如高技术领域的创新更重专业性,如何将精神动力注入人才专业性的提升中,让他们既能抛开包袱专注而往,也能永葆爱国底线,通过创新为国为民做出贡献;最后要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进一步强化和丰富传统文化创新精神。西方的重个性追求、崇尚冒险等创新精神可以适当吸收,用以解决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精神所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以及更好发挥指导作用提供支撑。

注重环境营造,为创新精神孕育提供土壤

创新精神是内在动力,而想要激发其内在动力并使其继续良好发展,环境营造至关重要。首先要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创新过程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想要抓住机遇获得创新成就就必须要同时面对风险冲击,因此创新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创业者因失败遭受不公待遇,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消极影响,打击人们的创新积极性,弱化创新精神的传承效果。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创新者重振旗鼓,也能在政府、社会等支持下分析创新失败的原因进而开启新的创新历程。其次要拓宽创新合作平台。由于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不足等,个体创新容易出现失败,如果能打造支撑平台为他们提供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则有利于创业者在创新道路上走得更稳更顺畅,比如金融机构与大型企业合作搭建创新平台,既能让创业者获得投资支持,也能为创业者交流沟通提供渠道。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机制,包括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纠错机制等,其中评价机制是以政府为主体对创新活动进行评价考核,用以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激励机制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的,目的是鼓励企业发掘创新机遇并积极把握;纠错机制是立足创新失败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为后续创新活动提供教训经验。

革新育人途径,将创新精神融入其中

创新要具有持续性,不能只是产生于某时刻或某一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民族获得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奠定基础。如果将“创新”比作一台机器,那么人才便是驱动这台机器的操作手,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重要任务。革新育人途径是培养更多优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而站在传统文化创新精神传承视角分析,应该将创新精神融入到育人过程中,但不是简单呈现与原样照搬,而是要在遵循“去糟存精”与“从实际出发”两个原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融入与利用,比如要着重提出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充分认识与理解其不足的同时避免陷入“看低”传统文化的误区中[6]。以当代发展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创新精神是必要的,而这种审视观不能局限于学术研究领域,还要向教育领域渗透。培养学生的审视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判断力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宏观引导,提升对创新精神的重视程度

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具有宝贵的传承价值,是夯实中华民族创新素质,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具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加强宏观引导是改变这一局面的重要举措,比如健全创新文化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创新文化政策保障、完善创新文化培养法律法规等均有利于传统文化创新精神传承步入体系化进程,并且在机制、政策与法律的保障下正常运转。另外,传统文化创新精神传承体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创新精神不断成长以及不断与时代发展相契合,进而使其在新的时代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独具特色创新品质的源泉。

创新文化建设是当今时代的主流趋势,只有做好创新才能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才能为铸造国力更强的国度提供有力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精神需要得到发掘与发展,通过相应策略使其在创新文化建设中彰显价值与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国民的文化自信,让国民在对传统文化获得更深认知的基础上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去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创新精神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以及与时代不契合之处,需要人们基于实际情况做出更适合和更正确的判断。

猜你喜欢

精神传统环境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环境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