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装置艺术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力量

2021-03-08李思凡广州市奇艺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文化产业 2021年35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文物装置

李思凡 广州市奇艺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软城市”的建设概念在中国城市发展中日益突出。城市建设已从重功能、重形式转向重人文、重生活。随着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建设的逐一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的发展进程。从报刊书籍到电视节目,再到电影荧幕和智能手机网络界面,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对新型文化艺术传播形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以“科技+文化”为基础的“新文创”发展模式更是逐步改变了我们接触和认识传统文化的方式。

数字文化产业下的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感受重新解读和展现了传统文化艺术展品。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户外大型艺术展通过沉浸式视听觉体验,呈现出文化艺术展品的表达效果。传统文化艺术展品不再像从前那样静态地被展现,沉浸式体验更多的是辅助观众深层次地沉浸在艺术文化的氛围内,调动观众的兴趣,从而触动观众的文化自觉。“新文创”是“科技+文化”的创新结合,是新基建信息时代下数字文化产业结构性优化发展的需求。文章通过分析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发现通过“文化+科技+艺术”相结合的创意形式和沉浸式互动的展现方式,能够更主动、更广泛地调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现代性、新颖性的角度去引导观众发掘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民族文化精神需求。

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传统文化的国潮风兴起,从电视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揭秘百年珍贵文物如何在工匠手中修复,并得以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物的大型纪录片开始;继而借着传统文物的宣传热浪和电商网络热度,又推出了故宫文创周边产品;再到画面特效制作精良的三维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国内外民众和侨胞掀起了一股追捧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观众纷纷重燃对中国传统文物和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文化的浓厚兴趣。网络电视、电影产业、游戏、动漫、文学等都随着“新文创”的发展,运用科学技术并结合当下时代文化精神,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使人们重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从前的课堂传统教学对于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局限性的。只有提取优秀文化艺术的精髓,才能在科学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在新时代弘扬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互动装置艺术沉浸式体验的影响力

本次研究探讨的是文化产业中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这一新兴传播方式在美术馆等大型文化艺术场域下对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力。“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和组合,令其演绎出新的艺术形式,用于展示个体和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其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互动装置艺术,属于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中的一种,将前卫的先锋艺术赋予市场化、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

大数据信息时代下,美术馆、博物馆等大型艺术文化展览场所被多数国家视为学校教育以外的重要补充课堂,其不只是艺术展品的摆设场域,还是各种文化信息传递、发生感知行为和营造文化空间氛围的功能性场地。近年来,互动装置艺术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文化艺术的方式,它的呈现方式利用的是观众的猎奇和好奇心理。观众一旦与装置发生互动交流行为,便会进一步激起兴趣,观众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与装置的互动行为之中。从观众初次接触沉浸式空间环境开始,经过人机交互体验观赏行为才能达成作品向观众传递信息的目的。而这其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沉浸式体验。“沉浸式体验把各类视听符号重新编码,把人引入由时态逻辑、量子逻辑、多值逻辑等所组成的另类时空中,极大地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沉浸式体验更多的在于调动观众的兴趣和他们对特定展品的认知需求,最重要的是观众经过感官体验后会主动地再次参与了解展品信息,从而形成整个传递艺术文化传播链的过程。

简单来说,装置的互动性能够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观赏的时候积极参与感官互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会使观众忘却其他空间的感受,只专注于装置艺术环境设定的空间纬度,专一地与特定的信息源产生交流,从而使观众在观感体验上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在“新文创”下互动装置艺术打造新型传播形式

近年来,随着数字文化产业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技术日益发展,国内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发展特色的标杆企业和各大高校新媒体设计等专业,通过产学研和校企合作的方式一直致力于宣传推广新媒体装置艺术,广泛涉及教学、商用和文化艺术传播。在数字博物馆、数字体验馆、美术馆和大型艺术展中,往往会把互动装置艺术设备作为主要展示形式,用于传播、宣传文化和艺术作品;人们也越来越适应以“科技+艺术+文化”相融合的展呈艺术。在“新文创”发展趋势下,人们乐于追求具有创意理念的艺术文化表达形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通过科技和创意设计的加持,既建立了民族文化基础,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

互动装置艺术的广泛使用很好地提升和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因为它带给观众以不一样的体验感受和IP认识,人们会通过各类信息平台线上线下打卡“网红”装置;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也再次加大了艺术展品在市场和社会上的影响力。“网红”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是流量时代表示出圈的符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也需要这样的流量来圈出自己的一块市场,有“火爆”市场的热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IP,才能和外来的文化“洪水”相抗衡。而互动装置艺术便是“旧”文化样貌和“新”信息概念的融合链接。

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愈发剧烈。新颖有趣的外来文化总能吸引民众的兴趣。例如,日本Team Lab团队的“无界艺术馆”展示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新媒体艺术展,2019年分别在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展出,吸引了大量的民众排队入场观看,甚至吸引了民众多次观看。“无界艺术馆”创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单年度参观人数记录,参观人数已经超过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达到2161160次。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我国文化以“新时代”的传播视角,运用科技手段,并根据大众的审美喜好将其展现出来,使得民众甚至外国友人愿意主动了解和认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改变传统教育环境中模式化、填鸭式的宣传以及概念化的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只有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于人们的日常之中,才能更有效地树立大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在课堂上、网络媒介和传统美术馆中,人们通过传统的文字观看或作品展示的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传达,此举较难激发起人们对艺术作品深层次的意义探索,很难让他们对信息源主动地延伸学习。当今是经济、文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大部分群众已经慢慢降低了主动学习本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热情,传承和创新更是难上加难。科技发展使人们改变了接受信息来源的环境模式,观众对新颖的展呈方式有着浓厚兴趣;而易传播更便于人们接受,能够让即使是受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众也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去了解和探索艺术文化。互动装置艺术在美术馆的广泛运用确实能给观众浮躁和快节奏的接受模式按下“暂停键”和“循环播放键”。

我国有运用互动装置艺术传播传统文化的典型例子,比如在中国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开展的《月影梅》互动新媒体装置艺术展。其以“奇幻梅园”为主题,采用互动装置艺术,运用环型幕布的三维动态视觉和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设计,解析陈列北宋、清朝、明代等八大特色花器文物寓意。通过观众在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中的互动体验,能使得文物“活起来”,也能瞬间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

《月影梅》通过虚实两种场域建立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连结与兴趣。展厅外围展示着三千多年前的玉器到百年前的瓷器等实物艺术作品,从实物展厅外部到互动展厅门口都摆放了梅花树的展示装置,最大化地营造了以《月影梅》为主题的空间氛围。待观众进入内场,感受四面包覆着巨幕的新媒体沉浸式投影场域;文物视觉呈现又是另一番解读。幕布主视觉呈现的是三维动画的开场——麋鹿在一片梅园中自由行进,深蓝色主色调充满诗意。动画的开启带领观众转场进入新媒体互动体验,在幕布上展现的动画剧本,都是具有文物深层次含义的设计,力求通过艺术装置与观众产生互动,建立与观众之间的个人连接,从而传递文物意义和精神。

《月影梅》互动装置艺术作品采用的是高解析触控屏幕台,观众可在触控台随心拨弄指尖。计算机会根据动作捕捉器的比划轨迹高速配对最接近观众“画”出来的文物器形。此时观众就会无意识触发互动行为,在互动感受体验中装置呈现的应对反应不超过0.001秒。电脑配对出的器物会通过四周幕布同时出现,三维立体文物图腾和影音声乐特效则会进一步加强互动视觉、触觉、听觉的感受。荧幕配上与文物相对应的寓意和文物意涵,会同时使互动者得到文字祝福。在互动中参与者的肢体语言和互动装置给予的反应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完整的观影体验和互动活动能给予观众由内到外的最大满足感。

在参与者体验完整个互动装置艺术活动后,会对自己所“画”出的虚拟古物产生一定的“具象”兴趣。此文物到底长什么样子?出土于什么时期?文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寓意?这时候展厅外围的实体文物就达到了“展示价值最大化”。人们可以在文物实物展示区观赏完整个主题系列作品后,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物做进一步的知识信息了解。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月影梅》将中国古代八大特色花器文物以视觉、听觉、触觉的体验行为智能化、娱乐化地展示给大众,既降低了人工单调的文物讲解成本,又提高了文物影响的传播速度,打破了沉闷的传统文物展示模式。互动装置艺术是运用“科技+艺术+文化”的融合,依照当代民众喜闻乐见的参与方式,调动民众对智能科技的兴趣和对视觉艺术的感官体验,在互动活动时使观众在无意识观影体验之间建立起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激发起国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样才能进一步内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形成传承意识,建立“文化自信”。

笔者与新媒体团队的《字游》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是以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字体为创作动机的。语言和字体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基础,汉语的表达和汉字的书写代表着中国人根的血脉。在5G信息通讯的新兴时代,大多数人不会主动去学习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而且因为智能设备的日常使用,多数人逐渐丢失了书写文字的习惯,有时甚至会忘记某个字如何手写。此作品旨在通过对字体的展现,使观众对汉字字体产生一定的文化触动,进而产生练习写汉字的兴趣。

《字游》以特定的字体作为视觉呈现,运用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混搭字库来设计互动装置主视觉。在方形环绕的密闭空间里,巨型的环形幕布作为观众互动捕捉的主要范围。整个互动装置作品场域都设计了宽型丝绸缎,其错落地从空间顶部垂到地面,字体从捕捉器投射到主屏幕会经过一层层的丝绸幕布,从而使字体产生虚实不一的视觉感受。在特定的交互站点,观众可以一人或者两人对着主屏幕进行四肢摆动,电脑也会通过计算参与者的字体语言快速出现具象的文字,使得观众能在此作品中找到文字的快乐。当我们在文字的世界中思考探索时,文字也在搭建你的身份。这是对本国文化根基的一种解读。

上海世博会中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清明上河图》、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展厅的新媒体设计、广州美术学院新媒体团队《粤能力》《远航》等大型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国台湾新媒体作品《山水觉》等都是致力于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作品。

迈入数字文化产业新时代,网络信息和外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和传承出现了断层的现状。如何加强利用“科技+文化”的力量来重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以吸引民众,如何通过“科技+艺术+文化”的相互融合让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透过沉浸式创意设计新颖有趣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这是我们应该去探讨和回答的课题。

美术馆已不再是静态摆设艺术作品的场所,它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装置媒介方式来呈现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需要通过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来感染观众。要利用虚实空间来扩大美术馆的体验作用和教育传播作用,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去推广这一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从艺术作品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文物或文化精神的“旧”需要科技化的“新”去展现,这股新型的发展力量将使大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文物装置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轰趴装置指南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