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新人视域下高校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路径

2021-03-08黄旭科杨俊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高校大学生

黄旭科 杨俊

【摘 要】本文基于时代新人视阈论述高校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从知、情、意、行的维度提出以认知教育为基础讲好“什么是担当”、以情感化育为重点揭示“为什么担当”、以意志塑造为关键说清“怎么样担当”、以实践锤炼为核心点明“如何去担当”等措施,促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时代新人 高校 大学生 担当精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9-0044-0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高校作为培养有志青年的重要阵地,应重视自身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作为坚定的使命,为国家的建设输送人才,助力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担当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把握,以引导时代新人大学生达成情感内化与实践外化的统一,实现情感认同向行为实践的转化,从而促进担当精神的形成和固化。

一、以认知教育为基础,讲好“什么是担当”

认知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感的基础和行为的先导。加强认知教育是担当精神培养系统的基础,筑牢认知,情感才不至于偏移,行为才不会离轨。高校应统筹好教育资源,通过挖掘历史素材讲清担当精神的内涵、结合时代特征引导担当精神的价值认知、借助思政课程传达担当精神的要旨等,讲好“什么是担当”。

(一)挖掘历史素材讲清担当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担当精神古已有之,其是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是镌刻在中華儿女血脉中的优秀基因。因此,高校应借由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中华五千载文明中包含担当精神的元素和素材,以生动鲜活的例子阐述担当精神的本质,以仁人志士的事迹诠释担当精神的内涵。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等都是对担当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以历史素材涵养青年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既延展了教材的广度,也提高了教学的效度,更增加了学生对担当精神理解的深度。

(二)结合时代特征引导担当精神的价值认知

在不同时代,担当精神的表现形式都有其特殊性,但其内涵历久弥新,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提出了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因此,高校应结合时代特征引导大学生群体对担当精神的价值认知,阐明具有时代意义的担当精神的内涵。首先,必须结合时代阐明时代新人的含义以及担当精神的时代内涵。应让青年大学生知悉时代新人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群体,且大学生群体也包含在内,而担当精神的时代内涵便是时代新人担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其次,必须结合时代引导大学生重视担当精神的价值。在品德维度上,担当作为一种优秀品质,一直被社会所肯定和赞扬,是否具备担当精神是检验党员以及大学生群体在思想道德上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在时代维度上,新时代极力呼唤青年群体的担当精神,因为时代新人需要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其对担当精神的践行关乎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结合时代特征施以教育有利于深化青年大学生对担当精神的认知,明晰时代的召唤,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同向同行。

(三)借助思政课程传达担当精神的要旨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借助思政课程传达担当精神的要旨。首先,把担当精神的培养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将担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并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阐释,丰富和优化相关教材和书籍,促进担当精神的培养教育覆盖全高校。其次,聘请专业的教授讲解担当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增进培养的效度,通过优质的课堂激发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担当精神的兴趣,强化其对担当精神的认知。再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开拓思政课程的第二课堂,通过展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提高担当精神认知教育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以情感化育为重点,揭示“为什么担当”

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化育是担当精神培养系统的重点,情感认同既能化作实践的动力,又是维持行为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关键。高校应营造强烈的担当情感认同氛围,激发大学生践行担当精神的动力,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奖励保障机制优化大学生践行担当精神后的情感体验,从而维持大学生践行担当精神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揭示“为什么担当”。

(一)营造强烈的担当情感认同氛围

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高校应通过营造强烈的担当氛围,增强大学生对担当的情感认同。首先,把担当精神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创办担当精神文化角、举办担当精神演讲比赛、选举校园“担当之星”等措施营造校园担当氛围,加深大学生对担当精神的重视和认可。其次,通过校园的广播、投屏以及网络等宣传平台弘扬担当精神、赞扬担当事迹,让赞扬担当、践行担当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以此增强大学生对担当的情感认同。再者,可充分利用担当英雄的事迹来感化学生,让学生从众多先贤为国家担当的实践中,以先贤为榜样,找到个人担当与国家建设的结合点,在学习和模仿中强化自身对担当精神的认同感,深化对“为什么担当”这一问题的理解。

(二)建立完善的评价、奖励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建立能有效维持大学生践行担当精神的行为,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担当精神评价和奖励保障机制,以优化学生的践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情感认同。首先,把担当精神测评纳入评价体系,将其作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以评价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情感认同。其次,高校要鼓励并奖励积极践行担当精神的行为。对积极践行担当精神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可设立“担当之星”称号对其进行表彰,并号召研究生群体以其为榜样,同时给予一定的奖品或金钱奖励,由此促进“人人重视担当,人人认同担当”校园风气的形成,以维持大学生践行担当精神的积极性。

三、以意志塑造为关键,说清“怎么样担当”

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自身的行动,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意志塑造是担当精神培养系统的关键,意志代表着一种心理倾向,如果方向明确且意志坚定,那么践行也将水到渠成。高校应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担当意志,让其有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决心,同时通过多重教育途径坚定大学生群体的担当意志,使其成为坚定的实现民族复兴的担当者,以此说清“怎么样担当”。

(一)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担当意志

意志关乎方向问题,因此高校应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担当意志。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坚信中华民族定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意志。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担当便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只有坚定地相信中国梦,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共产主义,大学生群体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成为祖国的建设者,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担当者,成为时代的奋斗者。其次,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为民族谋复兴的担当意志。时代对时代新人委以重任,因此要引导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群体接过时代接力棒,明确自身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积极投身建设祖国的实践。再者,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将个人利益和国家的、民族的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的担当意志。让青年大学生群体知悉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做事,就是在为自己做事,建设祖国,也是在建设自己,将利己转化为利国家、利民族、利人民。同时,倡导他们树立甘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担当意识,在新时代背景下,勇担责任,依靠自身的学识和本领,为时代负重前行,在担当中实现人生价值,书写人生华章。

(二)通过多重教育途径坚定大学生的担当意志

坚定的意志是维持实践长久性的关键,因此高校应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来坚定大学生群体的担当意志。首先,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實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教导他们在顺境中能坚守初心、戒骄戒躁,在逆境下能不畏险阻、砥砺前行,客观看待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世事的变迁、人生的沉浮,始终保持坚韧稳定的担当精神和复兴国家之志,与祖国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其次,将劳动教育与意志磨炼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培育面对困境的韧劲,经过环境和实践的磨砺,培养出钢一般的坚定和铁一般的意志。再次,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积极宣扬担当英雄的光辉形象和坚韧不屈的意志,由此激励大学生群体注重自身坚强意志的锤炼,深刻体会“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四、以实践锤炼为核心,点明“如何去担当”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社会的活动。实践锤炼是担当精神培养系统的核心,对担当的认知、情感认同以及坚定的担当意志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实践上。积极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为实践提供动力,同时实践也会反作用于这三者,青年大学生通过实践的锤炼,使认知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强化,意志得以固化。因此,高校应拓宽大学生践行担当精神的渠道,完善践行担当的支持政策,加强就业引导,为大学生群体点明“如何去担当”。

(一)拓宽践行担当精神的渠道

拓宽实践渠道是使大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机会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应积极拓宽大学生践行担当精神的渠道。首先,高校应在开设与担当相关理论课的同时,增设担当实践课。实践课可以与社会和学生社团合作,如通过开展清扫社区、慰问老人、捐赠衣物和书籍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锤炼担当践行能力的同时,彰显其奉献社会的责任。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在传承当地文化的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当地红色文化丰富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做一名红色文化历史的讲解员,以担当弘扬红色文化的责任;位于民族地区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调研,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以担起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责任。再次,高校应积极落实帮扶政策。可以派送大学生去支教,助力当地教育的发展;或者组织大学生去乡村调研并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担当实践平台。

(二)完善践行担当的支持政策

政策支持是担当实践得以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高校需要完善践行担当的支持政策。首先,高校应将担当精神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担当精神的评价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践行担当的行为纳入学生实践学分认定标准中。其次,为践行担当的实践活动提供资源支持。(下转第65页)(上接第45页)加大对担当精神培养的投入,设立与担当相关的课题让学生申报,为担当实践活动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配置优秀的指导教师。再次,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为践行担当的优秀个人提供支持。如向积极担当并为社会或学校做出较大贡献的个人给予评奖评优倾斜、免除研究生笔试等,激励大学生积极践行担当实践。

(三)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育

“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是时代新人对担当精神的最好诠释,因此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大学生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首先,高校要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发展,服从祖国的安排,鼓励学生学成归来后去建设西部,振兴落后地区。告知学生时代新人理应志在四方,金子需要在正确的地方发光,无论在祖国的哪个地方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其次,为支援落后地区、扎根乡村的毕业生提供支持和保障,如给予前往支教时长满一年的本科生保送研究生资格,给予建设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人才引进奖励等。再次,加大优秀担当毕业生的推荐力度,推荐甘于奉献、乐于担当的优秀学子继续深造学习,培养更具时代竞争力的时代新人。

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已然成为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而施行培养的关键便是实现大学生在担当精神“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上的有效联动,以认知明确方向,以情感催生动机,以意志维持信念,以行动促进内化,由此方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形成和固化,使其成为知担当、喜担当、愿担当、能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兰涵旗,余斌.从“知情意行”维度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注: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主体意识培育体系构建研究”(2020MSZ047);2021年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研究生创新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时代新人视域下民族地区研究生担当精神培育体系构建研究”(XJGY2021007)

【作者简介】黄旭科(1990— ),男,河南焦作人,理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团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杨 俊(1996—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大学生之歌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