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021-03-06涂文慧戴湘毅

地理空间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房山区文物空间

涂文慧,张 鑫,戴湘毅*

(1.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之分,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1]。可移动文物可以通过博物馆馆际间的展览互动发挥其影响力,但大多数可移动文物集中在博物馆范围内,不能宏观上代表某一区域内的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不可移动文物由于其不可移动性,虽无法“走出去”,但却能在原址上塑造文化真实感,突显区域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现有研究大部分是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律适用[3]、保护利用[4]、遥感等新技术应用的研究[5],或者是以文物保护单位[6]、文化遗产[7]、文化旅游资源[8]为主题探讨文物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重点探讨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属空白阶段。通过探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全面认识区域内的文化资源现状。

房山区作为“首都西南门户”,是“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在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赋予了房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功能定位。房山区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西南起点,历史文物众多,文明积淀厚重,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中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房山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科学地分析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促进房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打造房山文化金名片,同时也是落实相关规划发展要求、促进首都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

1 资源概况与数据处理

1.1 资源概况

在北京市房山区文化委员会门户网站确定了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信息。经统计,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房山区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328 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 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 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 项,其余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的有262 项。按行政区看,各乡镇均分布有不可移动文物。其中青龙湖镇、良乡镇、大石窝镇数量最多,均为29 处;其次是韩村河镇,有26 处;长阳镇数量最少,只有3 处。房山区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 处,而仅周口店镇就有3 处,大石窝镇、河北镇、良乡镇各1 处。种类共覆盖不可移动文物总类目的5 大类,其中以古建筑最多(132 处),其次是石窟寺及石刻(97 处),其余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古墓葬数量分布差别不大(39 处、32 处、28 处)。包括碑刻、聚落址、坛庙祠堂、烈士墓及纪念设施、摩崖石刻、寺观塔幢等35 个类别。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谷歌地理信息系统,配合百度地图拾取坐标系统,将确定的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通过ArcGIS10.4 投影变换,并与房山区行政区划图进行叠加分析,对其地理位置、空间格局等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从而获得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图(见图1)。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9],分别从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均衡性以及空间分布密度3 个方面研究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空间布局特征。

图1 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

2 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2.1 总体分布特征

利用 ArcGIS10.4 空间统计模块中最邻近距离法工具,经计算得出最邻近点指数NNI=0.522 795<1,表明房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呈集聚分布的特征,且集聚程度较高。

2.2 均衡程度分析

本文用地理集中指数来计算房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的集中程度。通过计算,得到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地理集中指数G=24.07。假设328 处不可移动文物平均分布在各乡(镇),即每个乡(镇)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328/22 ≈14.91,而此时地理集中指数G=24.07,24.07>14.91,表明从镇域尺度来看,不可移动文物分布较为集中。

同时以不可移动文物在房山区各行政区的分布数量进行基尼系数分析,从而判断房山区在各乡镇的分布均匀度。经计算可得Gini=0.96,C=0.04。表明房山区22 个乡镇文化资源呈高度集中分布态势,且分布的均匀度极低,空间上表现出不均衡性。

2.3 空间分布密度

在ArcGIS10.4 空间分析模块中,选择核密度分析工具,生成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密度图(见图2)。

图2 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密度图

2.3.1 总体分布特征

图4 中显示,沿河北镇、南窖乡、石楼镇、韩村河镇和张坊镇连线形成“S”型分界线,该分界线以西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密度较低,该分界线以东分布密度较高,呈多核心分布格局。其中围绕长阳镇、良乡镇形成了1 个极核区,在大石窝镇、韩村河镇、南窖乡形成了3 个高密度区。中部其余区域核密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而言,该分界线以东呈组团密集状分布,该分界线以西呈离散状分布。

2.3.2 不同历史阶段空间分布特征

为了便于分析,将整个历史时期划分为史前及先秦时期、秦汉及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和近代以来4 个时间阶段,同时结合各历史阶段文物类型分布,深入探究各时期文物资源特征(见表1),共有312 处。

表1 不同历史阶段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类型分布

不同历史时期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特征如图3 所示。史前及先秦时期文物资源空间分布以长阳镇、良乡镇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集聚中心,河北镇、周口店镇、窦店镇、大石窝镇分布较少,大安山乡、佛子庄乡、十渡镇等区域尚无文物分布(见图3a),此时期不可移动文物以古遗址类为主。从距今约70 万年前的“北京人”,到距今约2 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等早期原始古人类,先后在周口店、大石窝繁衍生息,给房山区留下来了具有重大考古科学价值的遗址遗迹。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古人类走出岩洞,沿该区域主要河流大石河、拒马河和琉璃河而居,此时遗留下来的文物大多位于此范围内。史家营乡、大安山乡、十渡镇等地较为偏远且地势险要,人类活动强度较小,因此,这些地区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址也相对较少。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展,遗址遗迹的数量和范围也呈现相应扩散趋势。秦汉及隋唐时期,文物资源主要在房山区东南部集聚,分别在窦店镇、琉璃河镇、长沟镇和大石窝镇、张坊镇形成了两个较为明显的集聚区(见图3b)。除了社会城镇化进程遗留下来的古遗址、古建筑和古墓葬资源,宗教的发展与兴盛,使得石窟寺及石刻文物逐渐增多。北魏之后,佛教在北方昌盛,幽州也成了佛教聚集地之一。隋唐以来,北京地区从房山大量开采大理石作为宫殿、桥梁、宇宙的建筑材料和碑碣、石经等的石刻材料。静琬法师开创刻石经之举,佛教文化开始有形保存。各种因素综合,使得此时期文物类型不断丰富,并得以实体保存。

宋元明清时期,文物保留数量颇丰,大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主要集中在此时期,各个区域皆有分布,集聚中心多而散,主要在良乡镇、长阳镇、南窖乡、大石窝镇等房山区东南部区域集聚,史家营乡、大安山乡、十渡镇等其他区域也均有分布(见图3c)。此时古建筑数量最多,多以清朝时期的坛庙祠堂为主,这与房山区宗教文化发展昌盛有关,所以域内遗留下来的坛庙祠堂、寺观塔幢等建筑类型居多。同时也遗留了一定数量的石窟寺及石刻资源。明清时期,北京政治中心的确立,社会安定日久,有利于文化资源的保存与传承,使得该时期文物资源数量最多。

近代以来,文物主要沿房山区南部边界区域成不规则条带状集聚分布,以大安山乡分布最为集中(见图3d)。这与抗战时期,房山区曾是平西和平南抗日革命根据地有关,因此文物类型也以近现代史迹类居多。

图3 不同历史阶段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空间分布密度

3 影响因素分析

有研究表明,文物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气候等自然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文物管理制度等人文因素方面[10]。但大多为定性描述分析,本文在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借助ArcGIS 中缓冲区分析工具,结合SPSS 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3.1 地形地貌

将房山区地形地貌图与不可移动分布图叠加,得到图4a。统计发现海拔低于30 m 的文物有29 处,占文物总数的9%;海拔在30 ~200 m 之间的文物有205 处,占文物总数的62.5%;海拔在200~500 m 之间的低山地区文物有62 处;海拔在500~1 000 m 的中山地区有32 处,分别占文物总数的18.9%、10%。房山区最高海拔为2 016 m,而在1 000 m 以上的高山地区已无文物分布。

运用SPSS 软件,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文物资源数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Pearson 系数为0.698,在0.05 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房山区文物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由地形地貌分布图(图4a)可以表明,房山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部山地面积广,约占全区的2/3,东南部则为冲积平原。除大安山乡外,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东南部平原地区,如长阳镇、良乡镇等。山前暖区及东南部平原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利于聚落形成,因此大多数文物大都位于东南部平原地区。由此可见,房山特殊的地形决定了不可移动文物在区域上呈现出东部组团聚集状、西部稀疏状的分布特征。

3.2 河流因素

在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图上叠加主要河流分布图(见图4b),进行缓冲区分析,发现在0 ~1 km、1 ~3 km、3 ~5 km 缓冲区范围内,文物数量分别为95 处、101 处、63 处,占全区文物数量的29%、30.8%、19.2%。

用SPSS 软件对不同缓冲区范围和文物资源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Pearson 系数为0.939,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说明房山区的文物分布与河流因素高度相关。《房山县志》曾记载,民国年间房山县河流水系数量达70 条。其中发源于房山区境内西部山区的大石河,有房山区的“母亲河”、“圣水河”之称。河流水系发达,为房山区古人类的起源、燕都遗址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人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先天优势条件,因此遗留下来的较多文物沿水域分布。

3.3 交通因素

将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图与主要交通路线图进行叠加,进行缓冲区分析(如图4c 所示)。在主要交通道路线0 ~1 km、1 ~3 km、3 ~5 km 缓冲区范围内,文物数量分别为202 处、77 处、30 处,占全区文物数量总数的61.6%、23.5%和9%,距离主要交通线1 km 以外的缓冲区范围内,文物数量呈快速递减趋势。

用SPSS 软件对不同缓冲区范围和文物资源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Pearson 系数为0.718,在0.05 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说明房山区的文物分布与交通因素高度相关。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人口因素

文物资源的形成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利用SPSS 对房山区各地区的文物分布与其人口规模(数据来源于《房山区年鉴2018》)进行分析。其中文物数量与人口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441,在0.05 水平上显著相关,可见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的集中范围,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都是人类活动强烈的区域之一,当然其中包含着城镇聚落的变迁、宗教思想的引入等因素的影响。

3.5 特殊时期的影响

房山区西北部和南部部分区域,由于地势险要,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华北抗日前沿阵地,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和平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此时期,房山区涌现出了许多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因此,在此范围内也形成了相应的集聚中心。

图4 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的影响因素

4 结 语

本文运用ArcGIS 空间分析方法,结合SPSS 软件,探究了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在各乡镇的集中程度较高。总体来说,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呈“多核心”格局特征,东西分布差异显著。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也不相同。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限制明显,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原地带,沿河流、主要交通道路分布。同时也与房山区域当前人口分布、特殊历史时期因素有关。本文仅探讨了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分布概况,今后应对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开发与利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猜你喜欢

房山区文物空间
房山区总工会结对支援张坊镇 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房山区总工会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
房山区总工会 凝心聚力抗疫情 全力以赴稳保障
文物的栖息之地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