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医学院校在校生学分制认知状况调查研究

2021-03-06翟向明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分制导师制医学院校

戚 一,翟向明

(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学分制是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它通过计算高等院校学生的学分,使学生满足相应学校的学分标准,达到毕业要求[1]。我国作为教育大国,一直在积极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分制是绝大多数综合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高等医学院校也开始推行学分制,但是医学院校由于其特殊性,在推行学分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调查高等医学院校在校生对学分制的认知情况,就影响学分制实施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推进高等医学院校学分制提出建议。

1 资料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滨州医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济宁医学院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临床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学等专业的在校生。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为95.20%。

研究内容包括参与调查的大学生的性别、年级、所在学校及所学专业等基本信息,研究内容为对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的熟悉程度,选课过程和选课资源情况,对弹性学制的理解,对目前导师制的看法,对学校实行学分制进行教学管理的看法和认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中,男生79人(33.19%),女生159人(66.81%);医学专业190人(79.83%),非医学专业48人(20.17%);低年级(大一、大二)216人(90.76%),高年级(大三、大四)22人(9.24%)。

2.2 学生对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情况

在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方面,仅有38人表示很了解(占15.97%),不了解的56人(占23.53%),其余为一般了解。对与学分制相关配套教学管理制度(涉及选课制度、学籍管理规定、重修管理制度等)的了解程度,有17.65%的人表示很熟悉,62.61%的人表示一般熟悉,19.74%的人表示不熟悉。对于获取相关教学管理信息的途径,86人(36.13%)通过学生手册了解,74人(31.09%)通过教务处网站或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了解,其余14.28%的人通过所在学院和同学了解。

2.3 学校课程设置及需求情况

对于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64.71%的人认为是选修课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学习需求;49.58%的人认为是选修课程单一,内容陈旧,流于形式;47.90%的人认为课程安排集中,实践技能类课程较少。

学生对目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建议中,占比最高的是建设好现有课程(71.01%),其次是多开设专业技能训练课(68.49%),多开设选修课或讲座(59.23%)。此外,要求增开社交、人文、礼仪相关课程的学生也较多(55.46%)。

2.4 学生对选课的认知情况

对于学生选课的首要依据这个问题,占比最高的是“严格按照专业培养方案选课”,占54.20%;其次是“结合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或实用性选课”,占52.10%。此外,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修满学分即可(47.48%)或者根据选课系统课程剩余情况,有什么选什么(20.17%)。对于选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65.97%)认为“缺乏全面而专业的课程简介,不知道所学内容是什么”是最大的问题,认为是“可选课程时间冲突”的人占60.50%,认为“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程的比例较低,学生选课自主权受限”的人占51.26%,认为“对课程体系不了解,选课盲目跟从”的人占49.58%。对于跨专业选课的问题,大多数人(59.24%)认为没有多余时间跨专业学习,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学校专业种类少,没有自己想学的专业(39.08%),认为跨专业选课与本专业上课时间冲突的人占38.24%。

2.5 学生对弹性学制的认识和态度

弹性学制是学分制的特点,但是研究发现,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60.08%)不赞同提前毕业,如果条件允许,有78.99%的人会选择修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

2.6 学业导师制实施情况

调查显示,有39.50%(94人)的学生所在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其中55.32%的学生对导师制满意。所在学院未设立导师制的学生中,有89.08%(118人)的学生迫切希望建立学分制下的导师制。实施导师制的目的在于方便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为学生提供指导。

2.7 学生对学分制下的课程考核的认知情况

对于课程考核方案,很多学生认为存在一些问题,如成绩构成偏重期末考核(58.40%),学分互认制度不完善(55.46%),学分积点作用不大(49.58%)。

3 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

学分制是大势所趋,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学分制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人对学分制不了解,还停留在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上[2],对学分制存有一些误解。医学院校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3.1 课程资源难以满足需求,选课制度不完善

选课制度是学分制的核心。医学院校目前存在选修课程较少、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原因在于医学院校专业有限,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相对单一。另外,医学专业知识逻辑性强,课程开设顺序固定,实验课多,实验室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实验室管理并不适合实施学分制。目前,高等医学院院校仍采用传统的学年制选课制度,学生每学期可选课程数量固定,选择余地较小,并未真正实施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度,不利于学分制发展[3]。

3.2 学分制弹性学制缺乏弹性

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相比普通院校有一定特殊性。其中,四年制的弹性修业年限为3~5年,学业成绩优异者可以提前一年毕业。例如,滨州医学院四年制本科专业有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学、眼视光学、药学,虽然专业较多,但学生人数、教学资源等与其他医学专业存在较大差距。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专业弹性修业年限为5~8年,基本没有提前毕业的可能性[4]。另外,医学专业的实习与见习时间较长(滨州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是实习一年,见习一年),且实习、见习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综上所述,高等医学院校的学分制弹性学制缺乏弹性,需要后期不断实践来解决这一问题。

3.3 学分制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年级辅导员制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班级导师制逐渐发挥作用[5]。本研究显示,学生迫切希望建立导师制,以便对自己的学业规划和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指导。班级导师制在学生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对学生学业影响较大。但是,研究显示大部分学校并未真正建立班级导师制,少数已经建立班级导师制的学校也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教务管理体系不适合学分制,选课系统与学分制不匹配等问题也在医学院校广泛存在。

4 推进高等医学院校学分制实施的建议

4.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为实施学分制奠定思想基础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决定性因素。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条件[6]。高等医学院校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打破传统学年制的束缚,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都要认识到学分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从观念的转变做起,促进学分制实施。

4.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不断完善选课制度

医学院校应加大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缩小与综合性大学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差距,建设与学分制配套的基础设施、实验场所、教学场地,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线上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数量,满足学分制下学生的选课需求。在区域范围内与其他高校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资源共享,共同进步[7]。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丰富学生课程学习内容,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4.3 完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推动学分制改革深入开展

班级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保障。学校应满足学生需求,建立并完善本科生班级导师制,明确导师职责,充分发挥导师在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课程内容中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原先的行政班级设置,给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增加了困难。学校应根据学分制的特点,从学校管理制度入手,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提高效率,为学分制的深入推进建立保障体系。

总之,学分制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医学院校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受专业、学科特点影响,具有一定特殊性,这就需要在借鉴其他综合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走出一条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道路。

猜你喜欢

学分制导师制医学院校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