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报刊文章论点摘编

2021-03-04

邓小平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邓小平和平

邓小平与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政治工作

肖晓飞在《党的文献》2020年第4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军队政治工作,而邓小平就是其中的典范。抗战时期的邓小平曾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代理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军队政治工作经验。抗战爆发后,邓小平结合中央指示及形势发展,明确提出政治工作也是党的工作,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必须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他高度重视且善于做人民军队的思想动员工作,不断摸索并改进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将革命精神和物质利益有机结合,统一了部队的认识,鼓舞了革命斗志,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面对党和军队干部严重缺乏的问题,他非常注意培养和选拔政治品质和能力素质都过硬的优秀干部,注重吸收知识分子加入革命队伍,强调干部学习的重要性;在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过程中,他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同时,他在革命实践中注意进行理论探索,其中许多内容成为日后邓小平军事理论的思想源头。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性文献——纪念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发表40周年

胡伟在《理论月刊》2020年第7期撰文认为,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性文献。这篇讲话深刻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存在的体制性弊端及其封建主义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标和途径,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阐明了制度与人的辩证关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民主和法制的基本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命题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取向。重温这篇讲话,恪守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可以保持更为清醒的头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定正确的方向。

邓小平的和平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桑东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3期撰文认为,邓小平把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紧密联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观点、新主张,形成内容丰富的和平思想。在如何认识世界问题上,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新论断,为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指针;在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他一方面强调和平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中国足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于世界和平;在如何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上,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提出以发展促和平,强调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的和平思想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人类情怀,启示我们在新时代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40年来小康社会建设研究热点述评

肖鹏、沈传亮在《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撰文认为,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构想至今,建设小康、实现小康是贯穿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目标。40年来小康社会建设这一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重要命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重要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成果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从研究时段看,党的十六大和十八大的召开极大地推动了小康社会建设研究的升温。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是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两次重大战略部署。会后,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呈“井喷式”涌现,形成两次研究高峰。二是从研究形式看,学界通过出版著作、发表论文、开展调研、召开研讨会等方式,推动研究不断有新进展。三是从研究领域看,覆盖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等多学科,运用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理论研究的藩篱。目前学界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七个问题:小康社会概念,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的内涵,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地位和战略意义,小康社会建设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小康社会建设的实现路径。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实践的理论需求、重大价值相比,还有待于提升研究质量。在研究方法上还需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研究视角上还要放眼世界,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影响;在研究内容上还应注重小康社会思想与党的其他思想理论之间的逻辑关联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中的显著特点

秦刚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年第5期撰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特點。第一,在承接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新中国确立的政治制度格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其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第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实现革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立发展起来的,实现了对传统公有制经济制度、按劳分配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革新。第三,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深化认识。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思想、战略举措,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四,在事业布局的开拓中发展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等,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拓展而相继确立的重要制度,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进程和新要求。第五,在传承和吸纳中不断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纳,并在传承和吸纳中不断实现新的超越。第六,在一以贯之的坚持中进一步完善。我们党通过顶层设计,把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固化下来,发展成为立党立国不可动摇的制度化原则,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第七,在深化改革中走向成熟定型。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成熟定型的动力。新时代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和增强制度优势,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

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

陈金龙、张鹏辉在《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1日撰文认为,经济特区的创办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动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趋势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党和国家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经历了由酝酿、提出到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既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缩影,也从侧面诠释了改革开放的路径和策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其成功实践不仅将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以雄辩的事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和蓬勃生机。

美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缘起与历史阶段

郑国玉在《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撰文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受到美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美国专家和学者围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跟踪研究。总体而言,美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总的趋势是越来越热门,而且越来越热衷于分析中国发展现状、预测中国发展前景,对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皆有涉及。其中,美国研究者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最感兴趣,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学术性渐远、实用性渐进的趋势。美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些特点,是中美两国的发展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两国国内情形、中美关系以及世界局势的变化。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邓小平和平
博弈·和平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期盼和平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