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特质

2021-03-04竟辉

邓小平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文化

竟辉

[关键词]习近平;改革开放;方法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政府与市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不断赋予中国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論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其指导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方法论特质日益凸显。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在唯物辩证法意义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价值旨归、市场取向、全局观念、战略眼光、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七大方法论特质,为新时代中国实施全方位改革开放战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支撑。

这七大方法论特质亦表明,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不是僵化的理论教条,而是对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要求我们必须正视问题、解决矛盾,人民中心的价值旨归要求我们必须力求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活力的市场取向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平衡协调好市场和政府作用,整体谋划的全局观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科学方法,重点突破的战略眼光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瞄准关键领域精准施策,传承文明的民族情怀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国情、坚定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要求我们必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国际社会形势。科学辨识、准确把握以上七大方法论特质,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

一、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框架里,任何思想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与实践的推进就是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的生成与发展同样秉承问题意识,把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制定改革开放举措的根本依据。

(一)在理论层面,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中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彰显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化解矛盾中促进事物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以往相比,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不同,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若想破解前进途中的难题,仍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长期存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是在这一问题指引下,我们党创造性地引入并运用市场机制、创新性地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习近平还特别强调,中国全面扩大改革开放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尤其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难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如今,置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不单单是所谓的动力源问题,更包含有如何抵御文化侵蚀、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开放质量等综合性难题。针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新旧矛盾叠加、新老问题交织的现实情形,习近平强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就“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

(二)在实践层面,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中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而这些课题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所遭遇问题的现实关照。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建等宏观层面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与此同时,该决定还从微观视角对当前中国对外开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问题作出了安排和部署,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理论阐述和实践部署的同时,也对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针对当前改革开放进程中贸易新业态培育力度不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较低、中西部区域开放不协调等问题,习近平在报告中强调要从“拓展对外贸易”“放宽市场准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等方面出发,着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此实现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发展。

二、人民中心的价值旨归

2018年12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这就告诉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旨归。诚然,人民中心的价值旨归也是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方法论的又一重要特征。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实现了人民群众观点与生产力观点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这就内在地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尊重改革的规律,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解决改革价值导向问题,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时刻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习近平要求全党:“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百姓心为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源于人民,其深厚基础也在于人民。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其过程本身即是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进而指导实践的过程,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与社会的改革创新统一于社会建设的同一过程。因此,改革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改革规律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重在提升人民群众之于改革开放的获得感

坚持主动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一重要论述表明立足于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因此,扩大对外改革,必须要围绕民生短板,围绕脱贫攻坚,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高效益阶段发展,以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契合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良性互动,夯实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实现的现实基础。真正让人民群众发展起来、富裕起来、幸福起来而不是摆架子、作文章。《尚书》有云:“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发展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方法论,不仅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必将激励亿万人民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力军。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就有明确的价值遵循和广泛而强大的实践基础,这是确保改革成功的力量之源。

三、激發活力的市场取向

增强改革动力需向市场要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进一步丰富了党中央国家治理思想。现阶段,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影响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依然存在,破解改革过程中的问题矛盾,化解改革前进中的风险挑战,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亟需加大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力度,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以社会发展稳定为前提,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可见,注重激发活力的市场取向,亦是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方法论的鲜明特征。

(一)激发活力的市场取向首先体现在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于巾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经历了多次变化。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重要论断解决了我们当时思想上的禁锢,即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党的十五大“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六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党的十七大“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直至党的十八大“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经验,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近年来,世界市场的重心有所改变出现了“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发展趋势,而且市场竞争更倾向于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开放内容、创新开放方式,与市场发展相契合。习近平指出:“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足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今,中国在高铁、深海探测、量子通信等方面的成果已成为中国的闪亮名片。2012~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以上。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二)激发活力的市场取向还体现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体制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有优势的地方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更加积极全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还是市场经济的引导者。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调节市场经济从优胜劣汰向促劣变优转变,实现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关于市场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习近平强调:“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习近平所强调的这“一放一管”,实际上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政府要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

(三)激发活力的市场取向也体现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任何国家发展市场经济都绕不开的问题,能否解决好两者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也为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进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优模式,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生产关系的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中。习近平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着重强调,我们推进改革开放,仍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那么,何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这就要求在市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方面,政府应当尽量避免干预;在市场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的地方,政府必须主动进行宏观调控,予以干预,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缺点与不足。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政府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最佳集合点,最大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优势与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四、整体谋划的全局观念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巾全会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与此同时,习近平又强调,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必须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是因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各个方面,关乎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的全局,因此必须具有整体谋划的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整体谋划的基础之上,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一)整体谋划要求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树立全局意识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我国和世界的发展,把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我国自身发展的视角来看,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注重社会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力争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协同配合,整体推进,加强社会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具体对内改革和改革开放政策和方案时,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改革开放的良性互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注重将解决现实问题与解决根源问题相结合;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统一;不能拆东墙、补西墙,要善于将当下实际与长远谋划相统一。从世界发展的全局来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已势不可挡,改革开放是与世界人民共同擘画蓝图的方向与决心。正如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一花独放不足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开放已经成为时代强音,我国搭建的“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更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的平台。

(二)整体谋划要求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

在两者的内涵上,顶层设计强调改革开放要整体考虑,统筹谋划,宏观布局,注重长期效果,更多属于理论层面,对具体实践起着指导作用。而“摸着石头过河”,是对一定时期通过实践探索对改革关键问题的把握和重点领域的突破,强调脚踏实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实践方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不仅在改革开放早期行之有效,而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前也是行之有效的。习近平指出:“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同时,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動、什么也不改,那样就是僵化、封闭、保守。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所以说,“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在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中仍然适用。在两者的关系上,尽管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向是相反的,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摸着石头过河”是自下而上,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对此,习近平强调:“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由此可见,顶层设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前提,“摸着石头过河”是顶层设计的基础,因此,习近平要求既要加强对改革的宏观思考,又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大胆突破。在两者的提法上,最早提出“摸着石头过河”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的,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再到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方法论的一个创新发展之处。综观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过急过激以及不当而引起的盲目和混乱。

五、重点突破的战略眼光

2018年4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对于帮助人们掌握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认识其内在的规律,从而科学谋划开放,把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整体推进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的方法论要求,既要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矛盾发展过程的实质,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要抓住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大局的重点领域,抓住影响中国改革开放成效的重要领域。可以说,始终坚持重点突破的战略眼光,是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方法论一个重要特征。

(一)重点突破的战略眼光体现在对关键领域的有所作为上

突破重要领域、打通关键环节,将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对推进改革大业至关重要。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考验着我们改革的勇气与智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一直就是解决矛盾的支撑点、克服困难的突破口,确保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重要领域的重点突破,必然能将改革不断推向深人。4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本身就是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渐进式的改革之路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中,进行了建设性规划: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战略布局,加快对外贸易的优化升级,放宽市场准入;形成改革开放新体制,营造更加便利化、法制化、国家化的市场环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连通东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贡献中国智慧;促进内地与港、澳、台的经贸合作,开启两岸三地合作新局面。进一步深化改革,要解决的大多是牵涉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问题。每一个领域的改革都涉及整体性、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这些重要领域的关键问题考验着我们改革的智慧和能力,更考验着我们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不仅如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针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发展战略重点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衣领子”“牛鼻子”,而其中的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全面加强改革开放。

(二)重点突破的战略眼光还体现在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上

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面对复杂困境,习近平强调要有十足的勇气、信心和韧劲,勇做改革的促进派,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务实沉稳,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在改革中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正足按照这样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们对于看准了的事情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一种“闯”的精神、一种“冒”的精神,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就抓紧解决,使改革开放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在新时代,强调胆子要大,体现的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勇气;强调步子要稳,体现的是我们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策略方式。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是辩证统一的:胆子要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才能迈上新台阶,开放中国的脚步才不会停歇;步子要稳,才能将改革开放的举措落到实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把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对外开发的进程中谱写实现中国梦的精彩乐章。习近平强调,在扩大改革开放中,一定要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胆子大不是蛮干,蛮干一定会导致瞎折腾,要稳妥审慎,但又不能耽误了必须推进的改革。这也同样适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既不可蛮干也不可畏首畏尾,两者都会阻碍改革开放的进程。对此,他强调:“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为了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各国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基于这种认识,他还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与此同时,正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大下难事,必作于易;大下大事,必作于细,以此来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

六、传承文明的民族情怀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启与发展与中国具体国情和文化的历史演进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要想正确回答如何认识当前国内开放现状、如何变革当前国际格局以及如何明确今后中国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就必须考虑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置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予以考量。为此,习近平强调,中国推进改革开放“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就表明,改革开放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怀,它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向世界传承中华文明的可靠平台和有效载体。

(一)传承文明的民族情怀体现在中国改革开放要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反复实践开创出来的,既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因此,改革开放要始终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考虑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前进。另外,中国在与世界的交流互动过程中,要规避“闭门造车,出¨不合辙”的现象出现,竭力与世界改革发展的时代浪潮接轨。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改革开放模式,对于舶来的开放理论,我们要提高辨别力,即使是那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我们也要考虑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而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习近平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要学习外国经验,但不能一味地照搬他国经验和做法,否则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特的文化传统注定了中国在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从初级阶段国情出发来探寻一条符合民族根本利益的改革开放道路。

(二)传承文明的民族情怀还体现在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立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和发展希望。客观而言,文化自信之于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都是不可或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思想前提就是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新时代我们要接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进而汇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更高水平的开放,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增多、增强,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杂音噪音,人民的文化立场也出现了动摇,由此我们进入了文化迅速交融的多元文化时代。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成为我们目前推进改革开放所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也随之成为我们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诚然,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我们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勇担文化使命、永葆文化自信的神圣职责。

七、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既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这就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一国经济出现的波动会导致其他国家经济不稳定,这就使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充满着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否持续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习近平认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这就要求中国改革开放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树立世界眼光,以开放包容的全球化视野来处理国家间的交往合作,从而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

(一)以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就是要在把握未来世界发展大势中共享开放成果

只有把世界发展的趋势把握准了,我们才不至于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失去方向,才可以沿着正确轨道凯歌前行。习近平明确指出:“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当前,在国际社会格局中,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此同时,习近平还倡导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本身所具有的普惠性,衷心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改革开放的“快车”和“便车”。他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二)以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步伐,还要在立足现实国际社会形势中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针对波诡云谲的国际社会形势,习近平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要兼顾他国合理利益,努力增进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新近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規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仍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然,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包括理论阐释,还包含实践方案:要坚持对话协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助力世界长久和平;要坚持共建共享,以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互利合作解决安全难题,建立共建共享安全格局,实现世界普遍安全;要坚持合作共赢,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蛋糕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好,让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坚持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与差异性,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要坚持绿色低碳,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发展理念,构筑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所开创的一个重要平台,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符合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自该倡议提出的七年多时间里,中国致力于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使之真正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可以说,“一带一路”的实践,为世界上那些渴望发展、追求开放的民族和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和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谁远谁近?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