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黄河主题性绘画创作中的国家意志

2021-03-03闫羡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时代

闫羡文

摘 要:近年来,以黄河为主题所举办的各类书画展览层出不穷,以黄河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也应运而生。主题性绘画往往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历史的发展,以艺术的形式阐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因此,分析了画家选择黄河这一主题进行绘画创作的原因,探讨了以黄河为主题的绘画展现国家意志的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黄河文化;主题性绘画;国家意志

一、黄河文化的内涵

黄河被人们誉为“母亲河”,黄河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黄河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石器时代伊始,先人们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并进行生产劳动。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孕育了我们祖国伟大的文化,奔腾横穿祖国版图的中心。在黄河流域,从古至今所产生的文化数不胜数,如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由此可见,黄河文化具有连续性,川流不息,历经千年而不衰。在文明时代的各个时期,很多以农耕文化为中心的先进文化都是围绕黄河文化而铺展开来的。

从黄河文化多元化的角度来看,黄河文化中的农耕文化最为光辉绚烂。在农耕文明初期,先人们多依赖于自然,农作物的产量多依靠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和充足的水源。在农耕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先人们逐渐把握了依农时而耕的自然规律,领悟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华。

从文化正统性的角度来看,黄河流域内坐落着不同时代的都城。夏、商、周三代都城均位于河洛之间。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五代梁、汉、周的都城在河南开封,唐朝的都城在河南洛阳,北宋的都城在河南开封。在历经千年的发展中,历代都城的建立一直在黄河流域的横轴线上左右移动。因此,黄河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走势,黄河文化彰显的是一种国家文化。

二、新时代下的黄河文化与国家意志

文化是人们从历史实践中产生的,文化精华会对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文化糟粕则会阻碍生产与实践的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挖掘与弘扬黄河文化需要从根本上把握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黄河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包罗万象、竭诚为民等精神特质,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的重要动力。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黄河流域的再次勃发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治理、开发与保护黄河

治理、开发与保护黄河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缩影。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主要目标任务之一。”

(二)讲好“黄河故事”

加强各类资源、媒体、平台的整合,拓展国内与国际视野,着力打造以发扬黄河文化精神为主旨的文化产品,如举办黄河文化歌舞剧,或举办与黄河有关的文化汇演等。此外,还可开发带有黄河流域文化特色符号的文创产品,如手办、盲盒等,推动黄河文化与历史、美学等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三、黄河主题性绘画创作及其体现的国家意志

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一种具有社会功能的绘画创作,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诉求,能体现出一种国家意志、人们的愿望和历史的进步。

我国现当代主题性的美术创作层出不穷,并且形成了独有的中国特色,艺术家林风眠提出了艺术社会化,号召艺术家们承担起美化社会的责任。

每一个时代重要作品的产生都蕴含着艺术工作者内心的情感。艺术家们需要深入生活,切身体验当下的民情,心系国家政策,将自身所生活的时代特征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展示给群众,通过这样的方式担起对当下时代生活的担当与责任,发自内心地去实现画作中主题性的表达。艺术家常常以自己的视角来看社会、看历史。当代艺术家在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时应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浪潮中,唤起自身与大众共同的信念,从自身出发,直面人类当下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加深对时代特征的理解,以便在绘画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国家意志与人文关怀。

在20世纪至21世纪,社会各界以“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开展了各类弘扬国家文化自信的活动,备受艺术工作者的瞩目。

(一)《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程》

《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程》是笔名为“黄河老人”的谢瑞阶所绘。

谢瑞阶前期的绘画并没有明确的主题。1949年以后,中国极其重视资源与能源的自给自足,从钢铁、石油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奋战在一线的勘探工人。谢瑞阶出生于革命年代,身体里更是流淌着革命的热血,这使得他非常关注国家的发展与建设。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瑞阶的绘画创作都拥有强烈的主题性。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利用规划》的决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河治理开发宏伟蓝图,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议通过的第一部江河流域规划。

谢瑞阶听到这些消息后,备受鼓舞,开始了对黄河主题性绘畫的研究与探索。他奔赴黄河治理的一线,看到了水利专家与人们热火朝天地修建大坝,充满了朝气与干劲的革命气势,犹如黄河水般自强不息。谢瑞阶被这种奋斗与团结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开始以三峡大坝、黄河水和黄河壶口瀑布为主题进行绘画写生与创作。作品《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程》结合了山水和人物画的技法,既表现了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又展现出了热火朝天的勘探工作场景。此图最为精妙之处便在于用黄河壮阔和旺盛的生命力衬托出了勘探工人不畏艰险的精神。黄河是谢瑞阶最为擅长的表现题材,而当气势磅礴的黄河和祖国的勘探事业联系在一起时,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被表现得尤其生动、有力。这极大地体现了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治理黄河的坚定意志。

(二)《黄河万里图》

描写黄河水利修建的还有周中孚,他以其在画坛中的影响,被调入黄河水利委员会,并担任《黄河建设》的美术总编辑。

周中孚一生绘制了大量的以黄河为主题的绘画,如《黄河万里图》《劈山移河》《战黄河》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万里图》,该画长158米,宽46厘米。这幅长卷描绘了黄河西自巴颜喀拉山流经跨越九省直至东入海口的全貌,将黄河上所建的大型水库、水电站以及下游灌溉闸坝工程等尽收画中,经过反复推敲,历时五年之久才得以创作出来。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期间,他深入生活,长途跋涉,踏遍了黄河上下,积累了数千幅写生素材。《黄河万里图》的绘制将笔墨写意相结合,描绘出了黄河水奔流不息、宏伟浩荡的意象,将黄河魂、民族魂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幅画作篇幅宏大,技艺绝伦,在中国美术史和绘画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黄河万里图》不仅仅具有较大的美术价值,而且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人们在面对这幅长卷时,可以感受到浩瀚如烟的黄河水和黄河两岸的奇观,产生一种身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

(三)《黄河,母亲河》

《黄河,母亲河》是由著名画家王西京2013年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特别创作的。这幅画长18米,高3.72米,不仅给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注入民族灵魂与民族精神,而且也是中国山水画创作上具有创新意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黄河,母亲河》是献礼祖国华诞、捐赠给人民大会堂的作品,王西京力求能绘制出一幅既能体现民族自信又能凝聚民心的作品。经过反复的锤炼与尝试,他决定以黄河的壶口为主题来创作这幅作品,并在画面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融入滚滚的黄河浪潮中,绘制成了一幅水天一色的中国画。

画面诠释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英雄主义精神,亦如中华儿女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般,不论是革命还是天灾,只要大国有难亦永不言败。这幅画作意在表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虽历经惊涛骇浪,但从未放弃、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黄河之水与中华儿女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携手共进、不畏艰险、共同高歌。

這幅作品是画家王西京对黄河主题绘画的长达三十余年不懈求索的结果。《黄河,母亲河》这幅作品可以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画家对中国气派与民族精神的诠释与演绎。在时代的演变中,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但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国气派以中国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不仅是对中国气派概念的思考与追寻,而且也是对如何将这种精神带入画面的一种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气派进行诠释与呈现。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华夏儿女,而且也在其经过的流域滋养了多种文明。这些因黄河孕育而发的文明与精神就像黄河之水一样贯穿中国版图,川流不息、绵延千年。这种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也正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真实写照。

四、结语

艺术工作者们将黄河所孕育的文化精神与国家意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一幅具有主题性美术作品的创作,不仅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更要能反映出社会和时代精神。在新时代,如何认识黄河文化,如何以黄河为主题进行美术创作,是当代每位进行主题性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都应不断思考的问题。因此,艺术家们应深入人们的生活,理解国家意志,挖掘新时代特征,树立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用精湛的表现手法赋予作品更多的精神内涵,传承与弘扬国家意志。

参考文献:

[1]陈鹏.黄河文化的多重精神特质及符号构建[J].人民论坛,2020(25):135-137.

[2]刘晓静.讲好“黄河故事” 打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高地[J].中国民族博览,2020(11):4-7.

[3]申柳静.关注当下:浅论现实主义壁画创作的意义[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19.

[4]吴士廷.黄河逐梦:著名画家王西京印象[J].美术观察,2014(2):150-151.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