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可行性研究*

2021-03-01陈立农任佳宾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后备竞技粤港澳

陈立农,陈 宇,任佳宾

(1.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0;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3.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500)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正式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伟大融合,也是我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粤港澳的区域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经验表明,湾区往往是体育赛事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纽约湾区以体育总部、体育赛事和体育服务为主要特色,拥有众多的体育组织总部;旧金山湾区主打体育赛事和体育科技,拥有多支职业球队和大学生运动队;东京湾区主推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娱乐,举办了多项品牌体育赛事。粤港澳大湾区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源优势,引进和打造国家级和更高等级知名赛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赛事品牌,打造大湾区竞技体育区域优势项目集群。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看,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和体育文化协同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研究非常少。竞技体育承载着为国争光、发展体育产业、引领和带动群众体育发展的三大使命。其中为国争光,提高国际地位,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不谋而同,对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研究,符合当前作为国家战略的建设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意义、交流与合作现状、发展困境、可行性与对策等进行深入研究,打造竞技体育区域优势项目集群,建立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系,为我国及世界的其他区域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提供思路。

1 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意义

1.1 促进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推动区域体教融合

2020 年 9 月 21 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 2015 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后,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再次聚焦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上来,意义重大。《意见》明确指出:“体育、教育部门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最大难题,从之前的“体教结合”到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其目的都是为了打通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使两个部门深度合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服务,共同建设新时代体育强国。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必将结合大湾区的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推动体教融合,解决大湾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体教融合模式,为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1.2 打造竞技体育区域优势项目集群,建立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系

经济学家认为:“规模是解决问题的良药,规模也是问题的根源”。通过扩大规模,利用增量来解决存量问题,但是规模大了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如:“举国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一系列令国人骄傲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的快速提升,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就是在扩大规模,希望通过扩大增量来解决存量问题。大湾区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也是整合区域优势项目,打造竞技体育区域优势项目集群,提高粤港澳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

2 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交流与合作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提出为粤港澳体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平台。广东省体育局、香港民政事务局和澳门体育局就具体合作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座谈和交流,举办了一系列会议和论坛。2017年“邹振先杯”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青少年田径邀请赛,是全国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命名的体育赛事,赛事受到广泛的欢迎,有来自11座城市和地区的600多名中学生参加。此后举办了一系列以“粤港澳大湾区”命名的体育赛事,其中“省港杯”足球赛、“粤澳杯”足球赛、“粤港(澳)杯”篮球赛、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等赛事活动深受欢迎。国际经验表明,湾区往往是体育赛事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在2019年广东省体育工作大会上,广东省体育局介绍,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合作主要体现在体育赛事活动开展、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交流、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等方面,鼓励各市积极引进国家级和更高等级知名赛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赛事品牌。虽然体育赛事已经在大湾区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赛事的层次与影响力不够,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核心城市,辐射面也不广,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赛事品牌。

3 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竞技体育管理制度差异大

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方面,目前广东依然沿用“举国体制”,由国家分配资源并进行管理,运动员的培养所需的资源以及资金投入全部由政府承担。其管理手段为行政手段,由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达任务与目标,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竞技体育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会资源的参与,导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的广东省,竞技体育管理系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制约了广东省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港澳地区竞技体育市场化程度较高,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执行。香港建立了一个以民政事务局、体育委员会以及康文署等进行战略指导,以香港奥委会、体育总会进行具体执行,同时以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和精英体育协调发展的新管理机制。澳门依托“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其竞技体育管理架构为社会文化司下设体育发展局和教育及青年局,其中体育总会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援助以及澳门体育发展基金支持。香港与澳门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方面的社会参与度高于广东省。

图1 香港、澳门体育管理制度示意

3.2 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机制欠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政策、目标、规划主要由三地政府进行商讨,但是就竞技体育领导、组织、执行等方面,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未能够构建完善有效的协调机制;粤港澳各有其独特的优势资源,但是在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中,没有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完善的共享机制,三地没有把场地、人才、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导致竞技体育资源的浪费;目前,由于赛事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区域竞技体育大型赛事较少开展,不利于三地竞技体育的交流与合作;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在协调、资源共享、保障等协同机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

3.3 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迥异

广东省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举国体制,由国家统一管理并进行资金的分配,由政府下达竞技体育发展目标与任务,以计划方式按其目标与任务进行资源的分配,采用“金字塔”式的以基层体校为主的三级培养体系,即国家队—省市地方代表队—县区业余体校代表队,得益于三级训练网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省竞技体育实力雄厚,竞技体育成绩辉煌。港澳地区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形成了以政府在政策法规、资助监督、协调等方面为主导,以学校以及协会等社会资源一同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但是,由于体育管理部门与文化教育部门权责不明晰、任务分工不明确、对运动员组织管理缺乏经验等原因,导致港澳地区竞技体育水平发展较缓,与广东省竞技体育水平差异较大。

4 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4.1 资源禀赋是前提

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为三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禀赋共享提供了可能,三地地缘相近,地理位置优越,在交通方面,湾区在港口、码头、机场、公路、铁路等方面拥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深圳、香港、广州集装箱码头位居世界前十,其三个城市机场也是世界最繁忙机场的前50位,湾区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超4000km;在高新技术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林立,拥有着一批高水平、高素质教师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科研能力水平较强;在市场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占据全国1/10,区域人口达7000万,拥有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充裕的人口资源,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前景广阔。

4.2 经济要素是保障

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城市经济水平的制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投入到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也就越多,从而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府无充裕的资金来满足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则会制约竞技体育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9年,湾区年生产总值达11.62万亿元,有充裕的资金投入到竞技体育的运行中去,从而能有效促进区域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又可反作用于湾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竞技体育协调同步发展提供可能。

4.3 区位特征是优势

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便捷的交通是区域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粤港澳大湾区背靠内陆,连接港澳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特征可概括为双核Z网络,三大都市圈(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在道路交通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超过4000km,是全国高速公路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水运方面,基本形成了以西江干线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线”为骨架的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高等级航道网。航运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数量机场最多、最繁忙的地区之一,随着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等陆续开通,交通便捷,居民可选择交通方式增多,湾区之间往来便捷、加速资源、人才、信息的流动,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成型,为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奠定了地利优势。

4.4 文化同源是基础

文化是凝聚力、发展力的基础,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地缘相近、人缘相切、民俗相亲,同属于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维系三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情感纽带。三地以粤方言作为流行语,在文化方面一脉相承,有高度的认同感,在岭南文化派系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俗体育文化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根同源的岭南文化为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基石。

5 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策略

5.1 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

根据一个国家的政府和社会在体育发展中的主导程度,将体育发展方式分为三种类型(见图2):社会主导的体育发展方式、政府职能部门与体育社会团体协同合作的体育发展方式、政府主导的体育发展方式。以社会主导的体育发展方式的代表为美国,以政府职能部门与体育社会团体协同合作的体育发展方式的代表为日本,以政府主导的体育发展方式的代表为中国。但是随着我国体育不断地深化改革,不管从政治理念还是实践发展上看都朝向图1的坐标轴往右发展,形成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图2 世界体育发展模式示意

广东竞技体育沿用的是举国体制,政府利用行政权力调动一切资源,推动并达成目标实现的工作方式和运作机制,港澳沿用的是西方的市场管理体制,其中社会组织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社会和市场的高度融合去发展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在60多年的运行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令国人骄傲、国际社会公认的发展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和支撑体育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举国体制在当下的运行中也确实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运行效率低、协同能力差、市场社会参与度低等。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可以弥补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两种体制并存,根据两种体制各自的优势特点相互融合,激活市场机制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解放和发展体育生产力,整合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构建一个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打造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5.2 构建区域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体系

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其他项目一样,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是多方面的资源、能力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是长期的训练和竞赛中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竞技体育项目。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巴拉(Balassa)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利用其公式对粤港澳大湾区竞技项目的优势指数进行统计,得出大湾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通过优化项目结构,巩固优势项目,拓展潜在的优势项目,提高大湾区竞技体育竞争力;培养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打造核心竞争力;搭建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建设制度,解决人才困惑;实施“强基拓优”工程,积极推进竞技体育科学化进程。通过四个方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体系,打造区域优势项目集群,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竞技体育品牌。

5.3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的根本,也是我国体育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两种制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也差异很大。广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形成三级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由于长期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与职责理不清,与教育、文化等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聚合社会资源推进体育发展的能力薄弱,造成广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制约竞技体育发展。港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市场通过学校和社会进行培养输送,沿用的是西方国家的市场机制,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资源调动有限,对竞技体育重视程度不一,也出现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性,造就了独特的包容性,在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建立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体育被作为育人的有效手段,从“全人”的培养目标出发,遵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大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资金、场地、政策的投入,提高竞技水平,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数量,以此提高质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体教融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5.4 打造区域竞技体育训科医管一体化模式

“训、科、医、管一体化”是科学化训练的具体操作模式,是科学整合训练、科研、医务和管理四大要素形成工作合力的有效机制与方法,是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的创新,是训练体制与科、医、管保障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是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体化”训练模式形成了以训练为主体、教练为主导、科研为先导、医务为督导、领队为领导的科学化训练保障控制系统新格局。广东是我国竞技体育大省,近来年培养了许多优秀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运动训练经验和管理经验都非常丰富,但是在科研与医务上不及港澳地区,在今年软科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中国共有12所大学的体育类院系进入前300名榜单,其中香港浸会大学排名161、香港中文大学排名171,而广东省没有一所进入榜单,在医学与康复领域港澳也是领先于广东,将广东的运动训练和管理经验结合港澳的科研与医务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训、科、医、管一体化模式,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建设新时代的体育强区。

6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期,为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借鉴国际的成功经验,湾区往往是体育赛事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利用协同学理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构建区域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体系,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区域竞技体育训、科、医、管一体化模式,从这四个方面去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推动大湾区体教融合,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体教融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指明方向。由于粤港澳三地是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体系的异质城市群,实现体教融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各地的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进行整合,这一问题延伸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后备竞技粤港澳
后备母猪选育及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电竞种植记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