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高职护理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与探究

2021-02-28贺卫卫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解剖学教学内容考核

谢 夏,贺卫卫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1]。我校是清远市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模式,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体现高职护理专业的发展特点。因此,对于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进行优化改革,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方法和手段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对此,我校解剖教研室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现总结如下,供广大同行探讨。

1 改革解剖学教学内容

1.1 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护理解剖学教学以系统解剖为主,内容多而全,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够突出,不少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用得极少或根本用不上,不能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的特点[2]。因此,树立为临床护理服务的整体教学观念,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删减和压缩对护理工作不重要或运用较少的内容[3],重新修订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和删减,精选教学内容。例如,讲解运动系统,简略介绍骨和肌肉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对于细小的骨和肌肉可以不讲,侧重讲解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这些标志都是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常用注射和穿刺部位定位的依据;内脏学重点讲授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和体表投影;脉管系统讲解中,对于细小的血管分布、走行可以略讲或不讲,侧重全身主要动脉、静脉和全身浅静脉的走行,尤其是对护理常用静脉的注射部位和动脉止血部位要讲细、讲透、讲深;神经系统对于学生而言最难理解记忆,侧重阐述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对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不大的上行及下行传导纤维、神经核团和内脏神经等不讲。讲授时重难点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1.2 增加临床护理应用解剖的内容

护理专业教材中70%的内容与解剖学有关,其中抢救操作技术100%与解剖学相关[4]。目前在临床上,有部分临床护士因解剖学知识学习不扎实,尤其是与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和体表投影不清楚,造成许多操作过程的盲目性和不准确性,因此增加了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具体包括:(1)与日常生活护理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如临床常用卧位、体位排痰等;(2)与注射、穿刺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如静脉注射、动脉采血等;(3)与插管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如导尿术、灌肠术、胃插管术等,重点讲解这些应用解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是如何应用。

1.3 实验教学增加临床护理操作内容

过去实验教学是按照系统的模式安排实验内容,学生按系统章节观察各器官标本。改革后护理专业实验教学还是按照系统观察标本模型,但是重心放在与临床护理工作相关的解剖学实验内容教学,并且每一章节学完后都会增加相关的护理技术操作实验内容,并作为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具体改革内容见表1)。如运动系统实验教学,除安排少量时间学习骨和肌的主要形态结构外,主要实验内容为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的定位,增加压疮的护理和肌肉注射术。先让学生在解剖标本模型和活体上观察、触摸,理解器官的形态结构、解剖层次及位置毗邻关系,然后在护理模型上模拟临床进行操作,教师对其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归纳、总结操作中所运用的解剖知识,使学生知晓解剖知识是如何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关注的重点并不是学生是否能准确完成相关的临床护理操作,而是关注学生能否掌握解剖学知识在护理操作中的应用。

2 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2.1 采取多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学和讨论的机会。探索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用已有的解剖学知识来解释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上课的前一周把教学单元内容中涉及的护理操作知识以任务的形式下发;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通过网络、图书、数据库等形式查阅资料,了解该操作的临床应用,所涉及器官的形态结构、解剖层次及位置毗邻关系,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课上学生在标本模型上对护理操作所涉及的器官结构进行识别和定位,并在模型上模拟实施该操作。最后小组之间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最终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师提出的案例应切合实际,接近生活,紧扣时事新闻,浅显易懂,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消化管实验中可以用“小孩误食了一颗钢珠如何排出体外”这个案例,根据钢珠在体内的排除途径讲解消化管的组成和结构。在泌尿系统中可用“肾结石患者保守治疗时结石经过哪些器官和结构可排出体外”这个案例,在脉管系统复习中可选用“手背静脉网注射青霉素如何到达阑尾治疗阑尾炎”这个案例,这些问题的设计可在教学中作为导入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围绕问题,紧密结合器官结构,最后以提出的问题为落脚点进行总结,也可作为课后思考题,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复习和巩固。

表1 两种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内容对比分析

2.2 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

伴随着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快速发展,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其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5]。我校采用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雨课堂”这一智慧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发布到雨课堂上,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课上学习。此外,在雨课堂上,教师可以发布学习任务、测试、PPT等,学生可以签到、投票、接受任务,对不懂的课件页面可以点击“不懂”来标记反馈,并进行测试得到实时反馈等。雨课堂可以自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实现过程化数据采集,及时生成课堂报告,供教师随时查看,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安排学习内容,作为平常成绩依据。雨课堂提供了强大的师生互动功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能够实现更高效的沟通。以上种种功能为解剖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增强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建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综合评价教学效果,更全面地考核学生,我们通过改革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并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学生的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占40%)和终结性考核(占60%)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综合课堂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汇报和实验考核4个模块,其中,小组讨论汇报通过给出临床护理案例,让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去解决案例中所需要运用到什么解剖学知识?怎么去运用?然后讨论形成最终答案并在课堂汇报,此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考核除了标本考核,增加了临床护理操作考核这一项目,护理操作的考核旨在考核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相关解剖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并非考核他们操作的熟练程度。

传统的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护理专业的实用性,教学观念落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以促进问题的解决。理论教学通过整合优化,删减不需要的知识模块,增加护理应用解剖学知识,实验教学通过增加临床护理操作内容,这两种举措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缩短了解剖学和临床护理的距离[4],从而使护理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学生能用已有的解剖学知识来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解剖学教学内容考核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