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双制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2-28张秀娟赵凌波张义喜蒋雯音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岗位

张 颖,张秀娟,赵凌波,张义喜,米 岚,蒋雯音,孔 红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4)

为顺应健康管理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需求,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卫生和健康双领域发展”的办学定位并面向健康服务领域进行专业布局,2013年开办健康管理专业,是全国高职院校中较早进行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院校之一。近年来,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却不尽如人意[1]。通过多次对行业企业和院校的广泛调研,发现高职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核心课程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由此导致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对接[2-3]。我校健康管理专业紧密对接“健康中国”的工作要求,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提出的健康管理工作开展的要求与目标,对应行业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建设顶层设计,构建了“双制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 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

健康管理服务要求从业者知识面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强,即综合素质较高。只有解决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结构碎片化和能力结构片面化的问题,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按照“政校行企协同开展五个对接、技术标准创新实现技术累积”的思路,基于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素养,进行专业建设顶层设计,以全人教育理念和参与式教学思想为理论依据,探索“双制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基于行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基于岗位需求,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学做一体”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基于校企合作,构建“双制结合”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以及建立基于自我诊改的专业治理机制,努力为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健康管理服务专门人才。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2 规划人才培养蓝图,做好专业建设顶层设计

在其他院校仍然处于招生不足、师资缺乏、新建专业不知如何着力的困境时,根据目前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校率先针对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积极献言献策,做好专业建设顶层设计。一是建议调整专业归属,明确专业定位。2014年7月,向教育部提交《健康管理专业新增入医药卫生大类建议》被采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中健康管理专业从原来的公共事业大类——公共管理类调整到医药卫生大类——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从此,专业定位发生质变。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明确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针对新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核心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开展研究并撰写专业简介被教育部采纳。2015年7月,向教育部提交《健康管理专业简介》,包括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主要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安排等内容,已成为同类院校专业建设的蓝本。三是执笔专业教学标准,填补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空白。2017年执笔《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已通过教育部验收,其本着规范和普适的原则,以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岗位胜任力培养的视角,从专业名称、入学条件、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和质量保障9个方面对专业教学基本建设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全国同类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依据。

3 “双制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基于行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定位

为避免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岗位相脱离,自2012年起,我校先后在国内开展4次健康管理行业需求调研、3次用人单位和学生满意度调研,并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了人才岗位和知识能力需求的梳理,在《健康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具有医学背景、健康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个体健康信息采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指导等工作;智慧健康新兴技术使用、运营和维护;基层日常行政工作;产品销售及市场开拓等工作,胜任健康管理公司、各级各类健康体检中心、健康保险公司、大型企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机构的健康管理师、基层行政人员、营销员和智慧健康系统维护员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健康管理服务专门人才。

3.2 基于岗位需求,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人际交往、应变、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基于全人培养理念,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该课程体系包括两平台两模块,两平台是思政与公共素质课程平台用以强化基础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课程平台用以夯实职业通用基础;两模块是专业岗位方向课程模式用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用于培养职业成长能力。对接国家职业标准,课程体系涵盖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中医中药、健康管理学、心理学、运动医学、营养学等课程;对接岗位需求设置了专业综合实践、“互联网+”健康创新应用等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还有人际沟通与职场礼仪、文秘实务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图2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3.3 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学做一体”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学做一体”是指遵循认知培养的科学规律,以学生健康管理社团为载体,本着“仁爱健康”的理念,秉承“用健康知识服务社会”的宗旨,实践服务他人健康的崇高承诺,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形成以校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基地为保障,“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基本模式,定期、不定期地面向师生及社区居民、老年人等群体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将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通过“做”来了解工作过程和原理,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建构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实践与理论学习的一体化,在夯实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人际交流与沟通、团队合作、承受挫折能力,使其获得全面锻炼。

3.4 基于校企合作,构建“双制结合”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双制结合”是指在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校内外导师责任制和全过程岗位联系制,保障教学师资、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活动。校内外导师责任制是指学生入学后与专业教师和校企合作基地指导教师双选结对,导师全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认知和实习就业等。全过程岗位联系制是指在进入实习前的4个学期,不同程度地参与所联系的校企合作基地的工作,为基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任务是熟悉今后的工作岗位,树立专业思想[4]。健康管理是新兴行业,学生对它知之甚少,专业认知模糊,通过建立校内外导师责任制等,帮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基于“双制结合”,建设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兼职师资团队,保障师资力量。基于本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及新兴行业特点,产教融合、专兼相融成为专业团队的建设理念。专业教师带任务挂职实践基地加强其行业服务能力,促进专业与行业的紧密对接;开展“同培养、同聘任、同考核、同奖励”的“四同”兼职教师培养,建设一支技术水平与教学能力俱佳的兼职教师队伍;采用长期、短期相结合的灵活聘任制度,聘任国内外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工作顾问,并通过工作任务协议明确专家的权利与任务,开设了大师工作室,提升专业团队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基于“双制结合”,企业每年均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课堂教学,参与多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和教学,共同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开展健康管理实务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和相关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填补全国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教材的空白。

基于“双制结合”,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实践教学活动。校企合作调研分析专业核心岗位及技术,共同制订专业实践技能目录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规范,研制实践教学标准。专业对接行业人才需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在校内建成了国内领先的集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培训和社会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健康管理与促进实训中心。按照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流程,根据“信息采集—风险评估—实施干预”顺序布局实训室,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同时,与多家具有先进健康管理理念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自入学至实习,都会安排至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见习或实习,为学生实习和就业之间形成无缝对接。

3.5 建立基于专业自我诊改的专业治理机制

针对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基地建设、团队能力等方面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评估和诊改,长期开展专业学生、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和评价的问卷调查,构建了基于自我诊改的专业治理机制。

4 人才培养的成效

4.1 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双制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能较早进入企业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熟悉工作岗位,树立专业思想,提高了其岗位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大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大幅度提升。毕业生大部分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部、体检中心等单位就业。毕业生因岗位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2019年,学生先后在第七届浙江省“挑战杯”创新创效大赛和全国首届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4.2 推动了专业行业共同发展

探索建立了校企合作双向交流机制,企业一线优秀人员参与课程设置、课堂设计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建设、课题研究和技能比赛等活动。校企合作制订了体检机构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教学标准,可为其他院校专业实习实训建设提供借鉴。校企之间的交流不仅提升了校企双方的专业技能水平,也为行业输送了更多优秀人才,推动了行业专业的共同发展。

4.3 加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学做一体”的培养模式,由学生组成的专业社团已服务社会各界群众近万人。2014年,健康管理专业社团完成宁波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项目,累计完成中小学生体质监测人数达3 000人次以上,参与完成的“宁波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对促进宁波未成年人体质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社团定点定期开展宁波公交司机健康管理指导活动,不定期在校园开展“世界无烟日”控烟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击破健康谣言”科普活动,在宁波各小学开展“‘目’浴阳光”的爱眼健康宣教活动,在社区开展健康科普活动等,对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综合健康素养提高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通过“双制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大幅度提升。部分教师参与以健康管理师试题库建设和考试大纲修订为主的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同时承担健康管理师培训,开展社会服务。截至目前已培训上千人次,培训效果得到相关行业、部门和政府的认可。

4.4 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双制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年探索和实施,我校成为全国卫生行指委健康管理专业副主任委员单位,在全国高职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2019年牵头设计了高职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的方案,并成功承办了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填补了健康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空白。与台州万康体检中心共建实习培训课程,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通过企业、学生双选模式选择部分学生在第四学期就提前进入企业,采用师带徒的模式在企业完成部分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共同为行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基于此撰写的“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育人才、助力健康管理产业共发展”荣获2019年卫生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产教融合案例一等奖。近三年来,专业陆续获得了宁波市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浙江省“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项目和浙江省“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等。目前,已接受近30余所院校专业建设的咨询和交流,并指导贵州、福建、江苏等地区的3所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帮助培养师资,为全国同类院校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岗位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