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旁腺激素和25 羟维生素D 对2 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及筛查价值

2021-02-28谢明卢燕红伍博邝桂梅龙杰文谢颜花

智慧健康 2021年35期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骨质

谢明,卢燕红,伍博,邝桂梅,龙杰文,谢颜花

(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广东 肇庆 526000)

0 引言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糖尿病,是一种受到学术界关注的糖尿病类型,主要特征为高血糖,伴随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骨质疏松是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的高发病,且伴有糖尿病、肾病等合并症[1]。由于糖尿病是因机体胰岛素生成障碍或缺乏引起的蛋白质、脂肪、糖代谢异常类疾病,需长期使用药物调控血糖水平,极易引发骨质疏松症状,进而引起多种病症,对患者生活与工作产生严重影响,降低生活质量[2]。因骨质疏松症发病隐匿,往往在骨折以后诊断疾病,因此,是被骨质疏松症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实施二级预防,具有显著应用价值。骨密度表示单位面积中骨矿物质水平,是评估骨钙含量的客观指标。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时操作繁琐且复杂,且具有放射性,因此需寻找安全、无创、检测快速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近年来600例试验者为对象,探究甲状旁腺激素和25羟维生素D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及筛查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5月-2021年3月以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为对象,视为研究组,选取本院同期体检中心体检无2型糖尿病300例为对象,视为参照组。研究组,女158例,男142例;年龄范围为51~89岁,平均(67.95±4.67)岁;BMI指数是(23.24±2.45)kg/m2。参照组,女155例,男145例;年龄范围为52~88岁,平均(67.42±4.13)岁;BMI指数是(23.53±2.12)kg/m2。两组试验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

纳入标准:研究组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认知正常;资料齐全;均熟知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甲状腺异常患者;有糖皮激素、雌激素等药物服用史患者;骨骼疾病;感染;代谢疾病;不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开展。

1.2 方法

(1)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实施骨密度测量: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生产企业:美国 HOLOGIC,型号:explorer)对患者骨密度进行测量,患者腰椎为测量部位。以《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为依据,T-Score≥-1,表示正常;-2.5<T-Score≤-1,表示骨量减少;T-Score≤-2.5表示骨质疏松。所有患者中,骨量正常者114例,为甲组,骨量减少者132例,为乙组,骨质疏松症者共44例,为丙组。

(2)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抽取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试剂盒的生产厂家是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5OHD的分层定义:按照《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2014 年标准)进行定义,即充足:250HD≥30ng/mL;不足:250HD在20~30ng/mL;缺乏:250HD<20ng/mL。

(3)检测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抽取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正常范围为15-65pg/mL,试剂盒的生产厂家是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并对比试验者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水平。之后,详细分析两组患者不同年龄骨质疏松发生率、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水平。最后,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甲状旁腺激素和25羟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其中参照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18.67%,研究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56.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试验者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参照组比较,其中研究组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13.67±5.09)ng/mL、(69.81±7.95)pg/mL,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试验者甲状旁腺激素、25 羟维生素D 对比(±s)

表2 试验者甲状旁腺激素、25 羟维生素D 对比(±s)

2.3 不同年龄患者的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不同年龄骨质疏松发生率、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年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血清25 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指标对比[n(%),±s]

表3 不同年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血清25 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指标对比[n(%),±s]

注:参照组与研究组比较,Pa、Pb<0.05。

2.4 多因素回归性分析

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甲状旁腺激素和25羟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多因素回归性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我国老年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深入分析后发现,不良的饮食习惯属于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可表现为高血糖症状与血脂代谢异常,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糖尿病发病初期并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患者通常是接受体检后发现的,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普遍缺少对自身疾病的系统了解,加上治疗依从性低,饮食缺少控制,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不容乐观。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其中参照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18.67%,研究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56.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参照组比较,其中研究组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13.67±5.09)ng/mL、(69.81±7.95)pg/mL,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同年龄骨质疏松发生率、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甲状旁腺激素和25羟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为继发性骨质疏松,诱发因素较多,如BMI值、性别、年龄等[3]。分析原因:甲状旁腺激素为机体该磷代谢调节指标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发病机理是因高尿糖造成渗透性利尿,引起钙磷丢失,继而引起甲状旁腺激素反馈性升高[4]。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骨转换增加,骨密度降低,且该水平持续增高可造成慢性骨量丢失,骨折发生风险增加。机体缺乏维生素D可造成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激活成骨细胞,导致破骨细胞分化,继而引起骨密度与骨量减少[5]。维生素D受体基因为骨骼代谢主要调节基因,可调控磷、钙代谢,对骨密度产生影响,增加骨质疏松发病率[6]。因此,应当密切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和25羟维生素D指标,在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识别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7-9]。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参照组比较,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同年龄骨质疏松发生率、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甲状旁腺激素和25羟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指出,甲状旁腺激素和25羟维生素D为负相关,两者以血清离子钙作为中介进行调节,同时两者具有直接作用[10]。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于肾脏1-d-羟化酶,对25羟维生素D生成进行调节,25羟维生素D在甲状旁腺主细胞VDR受体作用下,对甲状旁腺激素基因mRNA表达产生抑制,对甲状旁腺激素 分泌有效抑制[12]。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可造成骨质疏松症,为发病危险因素,25羟维生素D水平升高为保护因素。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使用甲状旁腺激素和25羟维生素D检测,筛查疾病,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骨质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有些骨质疏松可治愈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骨质疏松症采用阿仑膦酸钠联合注射用骨肽治疗的效果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吗?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