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麻素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术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效果▲

2021-02-26李志广李文英张艳锋

广西医学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内皮素基底量表

韩 辉 李志广 张 岚 史 婧 李文英 张艳锋

(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省邢台市 054000,电子邮箱:38600083@qq.com)

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分支组成,主要供血部位为脑干、小脑、丘脑、枕叶等[1]。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头晕、肢体无力、头痛等[2]。后循环缺血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介入术、药物治疗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介入术可有效地疏通血管,但对再次栓塞患者无效,药物治疗可持续保护血管功能,但效果有限,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3]。本研究探讨天麻素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介入术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后循环缺血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57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4]中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以眩晕为主诉,存在因体位或者头位改变所致的反复发作的视物模糊、旋转、浮沉感、自身倾倒症状;至少伴有一种后循环缺血症状;存在脑干或者小脑体征;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循环受阻、血管管腔变窄)所致;经DSA证实椎基底动脉责任血管狭窄程度≥70%,均存在介入治疗指征。排除标准:因颅脑外伤、颈椎病、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出血、脑梗死等所致的眩晕;未得到良好控制的高血压、冠心病者;生命体征极不平稳者;颅内动脉瘤者;恶性肿瘤者;精神疾病、沟通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SA介入组79例和联合组78例。DSA介入组男性38例,女性41例,年龄42~61(51.78±9.15)岁,病程8~11(9.5±1.4)周,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2例、冠心病15例、高脂血症10例。联合组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42~61(51.63±9.26)岁,病程8~11(9.4±1.3)周,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0例、冠心病12例、高脂血症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临床常规药物干预治疗,包括常规合并症对症治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等。DSA介入组患者采用DSA介入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麻醉满意后,将6F动脉鞘穿刺置入右侧股动脉,在泥鳅导丝、路径图的辅助下引入球引导管,高压注射对比剂40 mL,注射速度为20 mL/s,采集清晰的脑部图像,调整参数、窗宽、窗位,以DSA灌注图像为脑实质,重建三维成像,多角度观察血管狭窄情况;在最狭窄位置放置球囊引导管,做球囊扩张处理,上述操作完成后撤除微导丝、球囊,之后将支架引入至狭窄位置,观察贴壁效果满意后结束手术。术后对患者行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并做相应的对症处理。联合组在DSA介入组的基础上采用天麻素干预,在患者DSA介入术后1周静脉注射0.6 g天麻素注射液(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46,规格为2 mL ∶0.2 g)+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1次/d,连续静注14 d。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流速度:于治疗前7 d和治疗结束后7 d,采用德国DWL-MDX0628型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

1.3.2 椎-基底动脉管径和长度:于治疗前7 d和治疗结束后7 d,采用双源CT机(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型号:SOMATOM Defination)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观察患者椎-基底动脉管径和长度。

1.3.3 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抽取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4℃下3 000 r/min离心15 min 分离血清后,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内皮素1水平,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一氧化氮水平。

1.3.4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血栓素B2水平:抽取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4℃下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血栓素B2水平,试剂盒均购自武汉纯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200321-6,E02200)。

1.3.5 欧洲眩晕评价量表、头晕障碍量表评分:于治疗前7 d和治疗结束后7 d,采用欧洲眩晕评价(European Evaluation of Vertigo,EEV)量表[5]、头晕障碍(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量表[6]评价患者眩晕症状的严重程度。其中EEV量表评分包括运动错觉、错觉持续时间、运动不耐受、自主神经症状、失衡5个维度,总分为2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眩晕症状越严重;DHI量表评分包括心理状态、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症状等10个条目,总分为4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眩晕症状越严重。

1.3.6 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7 d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将临床疗效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其中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征恢复正常,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恢复至正常水平为基本痊愈;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少数发作,经颅多普勒超声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趋于正常,患者可正常工作和生活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减轻,经颅多普勒超声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有加重现象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7 短期预后评价:在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短期随访,统计短期死亡率、重度残疾率。采用改良Rankin分级量表[7]评价患者残疾程度,其中0~1分为无残疾,2分为轻度残疾,3分为中度残疾,≥4分为重度残疾。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速度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DSA介入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流速度的比较(x±s,cm/s)

2.2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管径和长度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管径、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管径、长度均较治疗前减小,且联合组小于DSA介入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管径、长度的比较(x±s,mm)

2.3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指标水平、PDGF-BB、血栓素B2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内皮素1、一氧化氮、PDGF-BB、血栓素B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内皮素1、PDGF-BB、血栓素B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一氧化氮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的内皮素1、PDGF-BB、血栓素B2水平低于DSA介入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DSA介入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管内皮指标水平、PDGF-BB、血栓素B2水平的比较(x±s)

续表3

2.4 两组患者EEV量表、DHI量表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EEV量表、DH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EV量表、DH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DSA介入组(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EEV量表、DHI量表评分的比较(x±s,分)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9%(73/78),高于DSA介入组的81.01%(64/79)(χ2=5.585,P=0.018),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6 两组患者短期预后情况的比较 与DSA介入组相比,联合组短期死亡率、重度残疾率均较低(均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短期预后情况的比较[n(%)]

3 讨 论

后循环缺血是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所导致的病变,可影响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上段脊髓的血供[8]。研究显示[9],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言语不清、眩晕、视觉障碍、肢体麻木等,其中以眩晕为主要表现,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中最为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会损伤脑血管,导致局部缺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产生过量的内皮素1,进而增加自由基含量,导致内皮素1与一氧化氮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表现为内皮素1水平升高、一氧化氮水平降低[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内皮素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一氧化氮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的内皮素1水平低于DSA介入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DSA介入组(均P<0.05),提示DSA介入术联合天麻素治疗可调节血管内皮因子水平,修复后循环缺血患者损伤的内皮功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PDGF-BB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生成。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多种缺血性疾病中, PDGF-BB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18-19]。唐铁钰等[13]发现,后循环缺血患者血清PDGF-BB含量明显升高,治疗后PDGF-BB含量降低,说明PDGF-BB参与后循环缺血的发生和发展。血栓素B2是一种由血小板微粒体合成并分泌的细胞因子,其具有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评估血管内皮功能[20-21]。李杰等[22]发现,血栓素B2水平与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明显相关,参与此病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的PDGF-BB、血栓素B2水平低于DSA介入组(均P<0.05),提示DSA介入术联合天麻素应用可明显地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体内PDGF-BB、血栓素B2的异常表达。

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短期随访,结果发现,与DSA介入组相比,联合组短期死亡率、重度残疾率较低,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说明天麻素联合DSA介入术可明显地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天麻素联合DSA介入术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效果理想,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血流速度及血管内皮功能,调节PDGF-BB、血栓素B2表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内皮素基底量表
高血压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测定量表的应用考评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探讨丹参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
高血压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内皮素在内耳损伤中的作用
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