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倪瓒《江亭山色图》考析

2021-02-25谈薇

东方收藏 2021年2期
关键词:题款山色倪瓒

谈薇

倪瓒的《江亭山色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作为“国宝级古物”多次展出,如参加2017年“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等,但另有一件《江亭山色图》为私人收藏,与台北本笔墨、构图相近,即书画鉴定中常见的“双胞胎”。对于这种情况,应进一步探讨以区分真伪。本文从倪瓒的绘画特点切入,进而对两件作品的画面、题跋、印鉴、著录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判断真伪的同时,以期对倪瓒的绘画有更深入的解读。

倪瓒及其艺术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元四家”之一。他的画风天真幽淡,书风冷意荒率,曾在《清閟阁集》中说自己作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也”。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评价他“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人而已”。

因倪瓒性格孤高,又是隐逸高士,其作品风格独特,后人对其大多有较为执著的偏爱。许多画家都喜欢学习模仿倪瓒的画法,但都难得其神邃。沈周曾说:“江南人家以有无云林画为其清浊。”人们对倪瓒的追捧也由此导致了其伪作的盛行。目前倪瓒有大量作品存世,但真伪杂糅。

前人对倪瓒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许多著作都有相关的内容,如徐邦达的《古书画伪讹考辨》、杨仁恺的《中国书画鉴定学稿》、周克文的《中国书画鉴定》、方闻的《心印》等,不同程度上剖析了倪瓒作品的特征及其辨伪要点,并给出了部分作品的鉴定意见;容庚在《倪瓒画真伪存佚考》中,较为详细地列举了目前所存的倪瓒作品及其真伪。还有许多研究成果散见于期刊及硕博学位论文,也有学者以专题形式整理了倪瓒研究的相关文章,如2005年卢辅圣在《朵云》第六十二集推出的《倪瓒研究》,共收录了17篇相关论文,大致梳理了当时的学者们在倪瓒生平、画论、作品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此外,各类中国艺术史、美术史通论中也有论述倪瓒及其作品的篇章。

倪瓒的绘画大致可分为三期:早期(1345年前)、中期(1345—1368)、晚期(1369—1374)。他早年画法董源,但“不独师北苑”,也学习荆浩、关仝、李成等多家笔法。目前流传的倪瓒款作品中,属于早期的作品并不多,有《秋林野兴图》(1339)、《水竹居图》(1343)等。结合文献记载和传世作品看,这一阶段其作品的主要特征是清润详整,构图上前后景距离较近,与后期特色的一河兩岸式构图还有很大的差距;坡石多用披麻皴,横笔点苔,较湿,山气氤氲;有设色作品,且较为精细温润。以《六君子图》为转折点,倪瓒的画风逐渐成熟,进入了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画风特点为萧疏简淡,一河两岸的构图形式,侧峰用笔,多折带皴。主要作品有《六君子图》(1345)、《渔庄秋霁图》(1354)、《竹石乔柯图》(1357)、《溪山图》(1364)等。进入晚期,其画风更趋平淡自然,追求“逸笔草草”,用笔干中带湿,苍润松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倪瓒晚年:“聚精于画,一变古法,以天真幽淡为宗。”夏文彦《图绘宝鉴》形容说:“晚年率略酬应,似出二手。”可见这个阶段的风格与之前不同,画面用笔上都更加天真古拙。晚期的主要作品有《虞山林壑图》(1371)、《容膝斋图》(1372)等。

总体上,倪瓒的绘画风格经历了清润详整、萧疏简淡、平淡自然这三个阶段,但基本的绘画思想没有太大变化,无论是最初的师法自然、学法诸家,中期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还是晚年的率意天真、逸笔草草,总是在追求绘画的“神达”。随着经验的累积、画技的提升,他的用笔可以越来越不拘泥于技法的层面,画作也能够越来越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两图的画面分析

倪瓒的《江亭山色图》,一本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下文简称“甲本”,图1),据《王季迁读画笔记》,王季迁将其定为“神品上上”,可以与《虞山林壑图》相比,认为是“故宫藏倪画之最佳者”;另一本为私人藏品(下文简称“乙本”,图2)。双胞胎作品可能一真一伪,也有可能两本都是伪作。

两图画面内容基本一致,据右上倪瓒年款可知,该画完成于1372年(壬子),属于其晚期作品,这一时期的整体风格特征是平淡自然,一河两岸式构图,多干笔皴擦,枯中带润,折带皴的使用减少,天真简率,逸笔草草。下文选取同为晚期作品的《虞山林壑图》(1371)、《容膝斋图》(1372)进行比对分析。

两本《江亭山色图》的画面构图是一河两岸,河岸的具体分布较为分散凌乱。底部有两处河岸,右侧河岸以石坡为主,其上有五棵树,相映排布,左侧河岸为平地,画有三棵树与一座凉亭。河中有小洲,远山错落分布。

董其昌说倪瓒画山,是“皆依侧边起势,不用两边合成”。此两本《江亭山色图》远山部分,都是自左而起,延伸至右侧。甲本的山体较为温润,勾皴交替进行,干笔中兼有湿笔,但虚实远近的层次感不强,点苔与山体墨色融为一体。另外,左侧山体上方的矾头部分显得有些方而杂乱。乙本较甲本更加干硬一些,山体以勾为主,线条有些犹豫,点苔生硬。两幅画的山体形态基本一致,都偏圆,接近《虞山林壑图》的山体形态:《虞山林壑图》中的山体以勾带皴,线条流畅,披麻皴比较清晰,点苔浓淡结合,错落有致(图3)。相比之下,《容膝斋图》的山体较矮,轮廓方而有角,线条流畅有力(图4)。

在石块的表现上,倪瓒认为要“随手写去”,不能用勾法,石脚画小石块为辅助,不可太多点苔,皴法则兼用古今。他早期的作品受董源影响较大,画石偏圆润;中期开始多用折带皴,石头变得方而有角起来;而到后期,折带皴的使用则变少,用笔更加随意自然。甲本的石块表现较为圆润柔软,轮廓用干笔勾勒而成,点苔不完全是横点,略显凌乱。乙本的石块则较为枯瘦扁硬。而同年完成的《容膝斋图》用笔自然飘逸,表现线的地方侧峰用笔,轻轻带出,表现面的地方则将笔墨层层积染,生动描绘出石块的立体感,随意自然的点苔又进一步完善了这种立体感,使其富有生命力。通过对比也可以发现这甲乙两本《江亭山色图》的石块画法更接近《虞山林壑图》,干笔皴擦,浓墨点苔。

河岸也是体现画技的重要部分,甲本和乙本的河岸处理方式与《虞山林壑图》接近,都是一个小切面,但《虞山林壑图》的河岸明暗关系更加生动,地面有起伏,走势也更自然。《容膝斋图》的河岸较为圆润,与以上三本不同。《虞山林壑图》和《容膝斋图》在河岸处理上的共同点是虽然水面留白,但岸水之间的分界线仍给予了细节上的关注,如恽寿平所言,“苔法、皴法,多于人所不见处着意”,细微之处见精神。

倪瓒在《云林画谱》中对画树时的用笔、用墨、布置等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用墨随意,始见天真;用笔遒劲,乃是得法。”画树时要布置得宜,有将有佐,正侧夹杂,根据布景的不同来斟酌树木的疏密浓淡;通过用笔的老弱来反映树木的嫩古,通过用墨的浓淡疏密来反映树叶的四季变化。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也说,“云林树法,分明如指上螺,四面俱有。”《江亭山色图》甲本中的树,主要分布在右侧河岸与左侧河岸两处。右侧河岸的树看似有所分离错落,但实际观感是它们似乎处于同一平面,没有错落有致的感觉。树根浮在石面上,缺乏生长感。树干仅以两条线条描绘,不具有立体感。而左侧河岸的三棵树堆簇在一起,略显局促拥挤。乙本的树在位置和形态上与甲本是一致的,存在着和甲本相似的问题,用笔上又不如甲本。

这两本《江亭山色图》的树与《虞山林壑图》的树丛形态十分接近,位置经营也比较相似。而《虞山林壑图》的树前后距离对比更大,空间的纵深感更强。叶片与枝干的处理上疏密有致,疏的地方枝叶伸展,密的地方叶片重叠但不模糊,每棵树都各自表现。从细节上看,这四幅圖的点叶方式都较为丰富,有横点、圆点、介字点叶等。《江亭山色图》甲本点叶自然,但有几处缺乏墨色的浓淡对比,而乙本有部分较浓的墨点堆积在了一起。《虞山林壑图》的点叶层层堆积,层次感分明;《容膝斋图》的点叶瘦劲有力,与其他三本较为不同。

通过上文对画面内容的分析,可知甲本笔墨较好,但比同期真迹稍弱一些,暂时存疑;乙本的用笔较差,应是伪作。

题跋与书法分析

两本《江亭山色图》的倪瓒题款内容相同,断句换行、字体的间距行距也都基本一致,倪瓒的《清閟閣全集》中未收录这段题款内容。由题款可知这幅画是倪瓒在娄江画给“焕伯高士”的,据《倪瓒年谱》可知壬子年春天倪瓒确实在娄东(今江苏太仓),夏季返回笠泽(今江苏吴江一带)。但焕伯高士具体为何人,笔者未能找到明确的文献资料,很有可能确实如题所说,“不求知于人”。

倪瓒早年书风较为挺拔,晚年小楷精致苍润,用笔遒劲,结字略扁,隶意浓厚。徐渭曾评价他的书法“古而媚,密而疏”,何良俊说是“无一点俗尘”。对比两本《江亭山色图》的题款字迹不难发现,甲本通篇较自然流畅,乙本有些过于工整,呆板笨拙,一些字的连笔处也较为拖沓。

再将两本《江亭山色图》与写于同年的《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自题比较(图5),可以发现一些字形区别,例如“瓒”字的“贝”、“写”字的“灬”等;还有用笔习惯上的不同,例如“云”最后一笔的收势、“江”字右半“工”的结构、“风”字中“?”的点和横折钩的写法等,不过这些细节写法并不能完全作为判断依据。整体上看,《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的题款结字较扁,重心向右倾,左低右高,两本《江亭山色图》的题款右倾则不明显,且《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题款非常遒劲有力,相比之下两本《江亭山色图》都显得有些孱弱。尤其是乙本,更为僵硬无力。

著录、印鉴与流传问题

《江亭山色图》见著录于《书画记》卷六、《石渠宝笈》卷十七、《故宫书画录》卷五。《石渠宝笈》的记载题款文字与甲乙两本一致,其中所录的印鉴情况及画幅大小与甲本一致。

吴其贞《书画记》记载该画“画法秀嫩,为云林上等妙画。惜纸张暗黑,墨色惨淡,了无精神,望去不见有远近之分。题有歌行一首,识曰:焕伯高士,嗜学尚义,笃于友道,于医尤精,隐居养亲,不求知于人也。余过娄江踰月,与仆甚相好,戏作江亭山色并作长歌以留别。二月廿五瓒壬子。诗塘上有徐髯仙题跋,语言不切,宜汰之。”吴其贞所录自识部分的文字内容与甲乙两本《江亭山色图》一致,但落款有一些区别,《书画记》记载为“二月廿五瓒壬子”,而甲乙两本画作的落款有两处,自识后落款时间和名款“二月廿五日瓒”,相差一“日”字,题诗后落年款“壬子”。且就其描述而言,该画纸张暗黑、墨色惨淡,有徐髯仙题跋,这与甲乙两本的情况均不相符,甲乙两本的纸张保存情况较好,甲本纸张偏黄,乙本偏白,画面墨色都比较清晰。显然,甲乙两本《江亭山色图》均非吴其贞《书画记》中所记载的那本《江亭山色图》。

另外,《书画记》所录《江亭山色图》的诗塘有徐髯仙题跋,徐髯仙是明代的戏曲作家,工书法,兼善绘画,吴其贞说此则题跋“语言不切,宜汰之”,那么显然不是他为这幅作品写的题跋,应当是时人伪造或配凑,由此可知明代就已经有原迹的摹本了。

结合著录情况来看,甲本最早见于清代著录,曾入清内府收藏,乙本流传不明,除甲乙两本外,明代已有其他摹本,且有至少一本笔墨较好而保存情况差的《江亭山色图》流传至清代,即吴其贞《书画记》中所录的这一本。

《江亭山色图》甲本共有鉴藏印25枚,主要来自于耿昭忠父子、索额图以及清内府收藏。结合《石渠宝笈》的记录可知,甲本经耿昭忠、索额图收藏,后入清内府,收录至《石渠宝笈》。但清代以前流传情况不明,不仅没有印鉴,也不见于清以前的著录,来历较为可疑。乙本共有鉴藏印5枚,主要为梁清标和王鸿绪的印,没有清以前的流传依据,从这一本较拙劣的用笔来看,应是假托梁清标与王鸿绪之名。

结论

通过上文对画面内容、题跋与书法、印鉴与著录等方面的分析可知,《江亭山色图》甲本的笔墨和书法较乙本好,但比倪瓒真迹稍弱些,经耿昭忠、索尔图收藏,后入清内府,但不具备清代以前的流传依据,因此存疑。乙本的内容与甲本基本一致,笔墨较差,书法也更差一些。由吴其贞《书画记》可知明代已有《江亭山色图》的摹本出现,结合乙本《江亭山色图》的笔墨表现和印鉴情况,推测可能为明清之人所作。

猜你喜欢

题款山色倪瓒
宋徽宗:“天下第一”还是“斜杠青年”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浅谈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图说书法
图说书法(155)
夏日雨后
秋行
南沟朝阳坡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