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林佐胺噻吗洛尔与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比较

2021-02-25黄翠李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14期
关键词:开角视神经眼压

黄翠,李进

青光眼临床发病率较高,属常见眼科疾病,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亦是我国眼科相关疾病致盲的主要因素之一。青光眼发病会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状况,影响其日常生活,给其家庭及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故临床日渐重视青光眼的研究开展[1-2]。青光眼病理机制在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非正常凋亡,患者视神经纤维层出现进行性损失情况,诱发视觉障碍,导致患者眼压升高,视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散光等问题[3-4]。目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较为常见,其典型症状不明显,具有发病隐匿的特点,且病情进展缓慢,早期确诊率不高,会影响后续治疗。青光眼临床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以常规药物治疗为主,其中布林佐胺噻吗洛尔、马来酸噻吗洛尔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对比了布林佐胺噻吗洛尔与马来酸噻吗洛尔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效果差异,以期为临床药物选用提供新思路与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浠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72例(72眼),依据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36眼)。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9~75(51.62±3.55)岁;病程2~32(16.45±3.12)个月;其中左眼18例,右眼1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8~76(52.43±3.92)岁;病程1~31(16.13±3.42)个月;其中左眼19例,右眼1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2)初次、单眼发病;(3)裂隙灯下限时泪液分泌功能、角膜状态正常;(4)角膜中央厚度500~600 μm。排除标准:(1)房角关闭>270度患者;(2)眼内压>32 mmHg者;(3)近3个月接受过眼部手术治疗者(包括激光治疗);(4)合并葡萄膜炎、沙眼等眼科疾病患者;(5)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6)既往有精神病史患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入院后均接受系统检查,嘱患者卧床休息,采取镇静、吸氧等常规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3109,规格:5 ml ∶25 mg)每次1滴,每天2次于早晚给药,持续治疗6周。观察组予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S.A.Alcon-Couvreur N.V.生产,注册证号H20150092,规格:5 ml)每次1滴,每天2次于早晚给药,持续治疗6周。治疗期间嘱患者生活习惯要规律,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用眼卫生,同时缩短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保持充足睡眠。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前1 d与治疗后6周)视力、眼压、散光度以及泪膜破裂时间(BU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

其中眼压采用眼压测量仪(日本拓普康CT-800,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进行检测;散光度则于患者散瞳状态下注视既定位置进行检影;视力水平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BUT检查于裂隙灯下取荧光素滴入患者结膜囊,嘱患者眨眼数次后平视前方保持睁眼状态,使用滤光纸及2 mm光线回扫患者视角膜进行测定;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检测,以常规扫描模式检测RNFLT。

2 结 果

2.1 视力、眼压、散光度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视力、眼压、散光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视力水平较治疗前提高,眼压与散光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提高与降低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散光度比较

2.2 BUT与RNFLT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BUT、RNF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RNFLT较治疗前及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UT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UT较治疗前缩短(P<0.01),与观察组治疗后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BUT与RNFLT比较

3 讨 论

青光眼属眼科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给其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目前我国青光眼发病率不断升高,可能与老龄化进程加快、电子设备普及等因素有关,日渐成为威胁患者健康状况的主要疾病之一,故对临床治疗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5-6]。在青光眼患者中,约80%患者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病情进展缓慢,但会对视网膜神经细胞造成损伤,导致患者眼压升高,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有研究指出,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可能与眼压升高有关,但也有研究证实控制眼压并不能有效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7-10]。说明即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得到有效控制,依然存在眼压反复升高情况。且此类患者发病后容易出现视神经水肿、视盘水肿等状况,进一步增加了眼压控制难度,且易引起机体其他炎性反应,增加失明风险,加大了治疗难度。故在眼科研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措施探究尤为重要,由于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治疗主要以实际情况为准,积极进行滴眼处理,有效控制眼压,促进患者视力恢复,并改善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情况,进而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但就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业内尚无统一标准,需结合既往研究和临床实际需求,做进一步探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视力水平较治疗前提高,眼压与散光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提高与降低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2组RNFLT治疗前后及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UT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但对照组BUT较治疗前缩短(P<0.01),且与观察组治疗后BUT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针对此结果分析原因:首先是针对视网膜神经损伤情况的评估。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患者发病后眼压升高明显,会对视神经造成压迫,进而导致RNFLT变薄,患者视野出现损伤情况。临床上RNFLT是视力损伤患者常用检查项目,能够作为判断患者视力损伤程度的标准。治疗后2组患者此项指标无明显变化,说明视神经损伤程度未明显改变,考虑与如下两点有关:(1)视神经损伤恢复时间较长,本次研究随访时间不足,尚未产生差异;(2)药物治疗后2组患者眼压降低,视神经损伤得以控制,故未出现视神经损伤加重情况。BUT是干眼症监测主要标准之一,能够评估患者泪液分泌功能状况,而泪液是眼内压调节的重要工具,观察组治疗后BUT长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给药后能够促使分泌更多的泪液,缓解神经水肿情况,促进眼压降低。

其次从药物作用机制角度分析,马来酸噻吗洛尔为β受体阻滞剂,在青光眼治疗中应用广泛且临床使用时间较长,给药后可阻断患者眼内组织中β1受体,以此发挥降眼压作用;并促使视神经血管收缩力降低,减少血管输出量,降低眼组织耗氧量;并对交感神经起到兴奋作用,促使视神经、眼内血管收缩,减少眼内血流量;此外还可作用于细胞膜,降低离子通透性,改善视神经、视盘水肿情况,达到治疗青光眼效果,但是此药物治疗受患者个体差异影响较大,控制眼压效果并不确切。布林佐胺噻吗洛尔为碳酸酐酶抑制剂,既往被作为全身性抑制剂应用于临床,但存在酸中毒风险,使用受到限制,近年来被广泛用作降眼压药物,属杂环磺酰胺酸酐酶抑制剂,可抑制水房形成,缓解视神经水肿情况,以此发挥降眼压作用。

综上所述,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开角视神经眼压
爱眼有道系列之四十四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泪液及血清中BDNF的定量分析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使用针灸配合明目汤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视神经节细胞再生令小鼠复明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有些头疼是因为眼压高
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分析
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