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怎样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2021-02-24张延魏金太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7期
关键词:获得感思政课途径

张延 魏金太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大学生思政课有无获得感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当前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获得的失落感、精神获得的疏离感、能力获得的焦虑感等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关注大学生精神内在成长和能力获得、积极探索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切实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关键词:思政课;获得感;途径

思政课的获得感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获得一种内心和行为层面满足的过程,它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理念在转变。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提升高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创新、增强时效性的目标所在,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各种期待。

一、什么是获得感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一词由此而来。2017年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高校调研时指出,打赢这场攻坚战要做好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坚持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效果看满意度、看学生获得感。在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出获得感这一概念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它标志着思政课教学改革开始关注大学生自身需求,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问题,增强政治认同,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它也标志着思政课在评价方面实现了从“供给”到“需求”的转换,它启示我们要以此为基础,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

二、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评价较好,但假如你问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能收获什么等问题时,结果就会令人大失所望,由此带来的大学生的失落感、焦虑感、疏离感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1)没有获得知识的失落感。教育学上的接受理论表明,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前会有一种期待,总是期望或设想能够学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如果教育过程不符合自身的期待就会产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主要表现为:有人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是初高中政治的重复,课堂所讲理论已经过时,对自己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帮助并不大,认为并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精神获得的疏离感。目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与道德成长过程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悖,例如雷锋精神被嘲笑为傻子、共产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每一次回归精神家园的努力总是被娱乐至上的消费行为侵蚀……当代大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和效能不足的思政课上面临着内在精神成长和品德获得的疏离与冲突。

(3)能力不能得到提升的焦虑感。思政课主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社会实践的能力,包括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敏锐见解,对错误思潮、判断和批判等。然而,现实中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对热点时事、重大理论问题回应不足,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不够,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地方很少,导致大学生在能力获得方面产生焦虑感。思政课无法满足学生渴望获得应对复杂大千世界的观察力、判断力、批判力和承担力,焦虑感由此产生,具体表现为有人认为思政课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现实生活中还是听父母的建议更实用,还有人干脆凡事跟着网络意见走,遇到任何事情都去百度搜索答案,这种焦虑感在思政课学习实践中转化为接受疲劳、隐性逃课—上课学习专业课、睡觉、看小说等行为。

三、提升高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思政课要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不断改革创新,走进学生内心、赢得学生的喜爱。

首先,通过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理论内涵,增强说服力,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因此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其它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善于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还要具有业良好的业务能力,用情、用脑、用心、用行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目前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的信息时代,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径很多很广,不可能只学到来自课堂的一种知识。讲好思政课,就必须直面学生抛掷来的“真问题”,老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的追问,这样才能达到解惑的目的。如果让学生把种种疑问埋在心里,结果只能是教书和育人“两张皮”。只有自身政治、专业过硬,我们才能帮助学生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鉴别力。教师也要争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其次,教师要从学生需求出发,滿足学生的理论认知。思政课要满足学生的理论认知,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大学生想要关注的内容以及需要解决的困惑等。思政课教师只有摸清楚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够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思政课的授课内容。例如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心目中的思政课是什么样的,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理论需求,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重要参考。现实中,有很多大学生非常关注国家重大现实、社会热点问题,也非常想要解决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因此,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比如,怎样理解新时代对于自身成长的作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什么等。这些既是我国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是大学生的理论关切所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把这些大学生迫切关心的问题讲清楚、弄明白,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论认知,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吸引力、感召力,提升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让大学通过学习真正获得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思政课理论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开设“课前10分钟”分享时政热点活动,以小组形式在课下查阅资料,在课前用十分钟进行展示。如此以来,学生一方面可通过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了解更多社会热点问题,也满足了自身精神的需要与成长期待。

再次,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线上和实践参与。在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形式让学生自学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发帖、回帖、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进行课程的预习和复习,或者给学生布置与课程相关的微视频、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线上学习,这样才能达到生动鲜活、创新实用的教学目的。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等课堂辅助工具进行线上答疑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政课教学不仅具有知识魅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课的获得感体现为思想上、情感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自觉行动,即“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坚持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功能,可以将思政课理论联系实践,围绕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借助经典诵读比赛、辩论赛、演讲赛、红歌赛、微视频比赛、情景剧表演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使大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自觉学思政、用思政的積极性,让枯燥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知行统一的能力,为大学生迈出校园、提前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知识面宽、交往面广、思想活跃,对生活和人生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思政课也有着自己的期待。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勇担历史责任,努力在理论课的讲授中不断创新、勇于尝试,重视大学生思想理论方面的差异性,努力把准、积极回应他们对理论的关切,着力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使之成为一门有温度与热度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刘军涛,赵纲.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刘贵芹、本刊记者.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 2017(5):4-8.

[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政课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