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释性新闻报道的叙事演变

2021-02-22刘莹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叙事

【摘要】本文通过对普利策解释性新闻报道获奖作品的叙事分析,发现在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工具上都有所改变。本文将新闻报道的“叙事”拆分为主题、结构、视角、工具四个维度,考察解释性新闻报道随着时代的改变(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解释性新闻报道日后的发展方向有何借鉴意义。

【关键词】解释性新闻报道;普利策奖;叙事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4.047

1. 解释性新闻报道概述与研究方法

解释性报道顾名思义是对于新闻事件进行解释性的新闻类型,自解释性报道诞生以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大大拓宽其题材范围以及解释深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到来,传播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显著变化,新的媒介技术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界限消弭,传播业态越来越多的复杂性。而具体地微观地来看这一变化,体现在解释性新闻报道中,那就是引起了解释性新闻报道“叙事”的改变。

本文将新闻报道的“叙事”拆分为主题、结构、视角、工具四个维度,考察解释性新闻报道随着时代的改变(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解释性新闻报道日后的发展方向有何借鉴意义。

1.1 文献综述

1.1.1 解释性新闻报道概述

关于解释性新闻报道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其核心是一致的,那就是使用充分的背景材料侧重解释和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的报道。解释性新闻报道最先在20世纪初的美国诞生,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环境复杂,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紧接着经济危机席卷美国社会。有学者认为解释性报道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沃伦·艾吉,1988),因为新闻记者需要报道战争情况的同时,对局势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来解答受众的疑惑。也有学者认为解释性新闻报道的诞生和经济危机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民众对于公司破产、银行倒闭惶恐不安,而对于其经济危机深层原因是一无所知的,因此这就需要解释性新闻报道深入剖析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1.1.2 关于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研究

西方关于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并且对于解释性新闻报道的具体内涵不尽相同,甚至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深层次报道“、”说明性报道“(麦克道格尔,1982)。最先对解释性新闻报道作出系统且全面描述的是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他寫了一部关于解释性新闻报道的专著,详细的介绍了解释性新闻报道的起源、发展、特点、功能等,这本专著更是对中国的新闻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学者对于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研究也十分丰富,李良荣在《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中对解释性新闻报道做出了简单的介绍,紧接着越来越多的新闻学者们开始研究解释性新闻报道。有学者对其文体功能和语篇结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认为它是”适应现代广大报刊读者需求的新闻报道形式“(端木义万,2002),学者郭亚夫探讨了解释性新闻报道的起源和意义,学者杨卓考察了解释性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肯定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杨卓,2007)等。

综合来看,中国学者对于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追溯,如俞旭、郭亚夫、廖俊玉等;二是对解释性新闻报道的文体、功能进行研究,如端木义万、杨卓等;三是侧重于某个新闻理念来考察解释性新闻报道,如张志安考察了解释性新闻报道的新闻专业主义、朱爱敏考察了其客观性等;四是对解释性新闻报道与深度报道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如欧阳明,李戈等人;五是侧重于解释性报道的实践操作层面,探讨如何建设好解释性新闻报道。以上五个方面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共时性的研究,缺少历时性的对比研究,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业态已经发生了巨变,但是对其的文献研究却很少,特别是近三年来对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研究却仅有5篇。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传播技术、手段以及新颖的新闻内容都是新闻业需要重新思考的内容。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受众的消费习惯和阅读习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更加注重交互性、开放性、可视化等,这在解释性新闻报道中更不例外。业界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在学界的研究却很少。最新的一篇文献论述了”动新闻“成为解释性新闻报道的新形态(王恒,2017),在此之前,有学者探讨了融媒体时代的解释性报道发展之路,认为要”拥抱网络“和改进采编模式(付文雅,2017)等。总体来看,新媒体时代下的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浅显的表面,缺乏系统性,并且提出的一些建设性意见比较空洞,缺乏实践操作性。

因此本文将对解释性报道做一个历时性研究,选取比较有公认性和代表性的普利策解释性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为例,从”新闻叙事“这一维度来分析其是怎么演变的,通过考察其叙事演变来探讨解释性新闻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该何去何从的问题,这对于中国解释性新闻报道的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论框架上采用的是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将叙事分为四个维度,即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工具四个维度;在抽样方式上采取了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普利策解释性新闻报道1985年(第一年获奖作品不可考,因此选择了1986年)到2020年的获奖作品,每个5年抽1年,一共抽取了7年的获奖作品来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2. 叙事主题的演变分析

叙事主题是新闻叙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新闻叙事的主题就是新闻的主要内容、主要思想,即通过报道某些事件所表达出来的主要思想。新闻叙事主题的演变不仅影响了新闻视角、新闻框架,也影响了其行文特征和表现手段。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将新闻内容分为了政法新闻、科教文卫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李良荣,2016),按照这一分类标准,笔者将这7年的获奖作品逐一分析,发现在这些解释性新闻报道中,社会类题材比较受青睐,但在近15年中,科教文卫类题材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是新闻类别越来越清晰,解释性新闻报道更加侧重于解释和分析的特点使得其在经济类、科教文卫类等复杂选题上凸显出了独特性优势。第二个原因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更加复杂的、涉及全球的、深度的共性选题使得解释性报道能够打败电视新闻、社交媒体新闻等类型。除此之外,每一系列作品的篇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选题诸如科教文卫类、经济类等越来越复杂,事态越来越曲折,这就要求解释性新闻报道用长篇幅和多篇幅去揭示一个复杂主题。

此外,在这些主题中静态选题占据大多数比例,深挖静态选题一直是解释性新闻报道最为擅长和明显趋势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解释性新闻报道的选题时效性并不是很强,突发性的热点问题只能反映社会问题的一个侧面(窦锋昌,2016),而解释性新闻报道时从现象深挖到本质,揭示其复杂意义。尤其是2020年的获奖作品,讲述了全球变暖的一系列现象、影响和未来趋势,时效性相对于”突发新闻“、”本地新闻“来说较弱,但是其选题气候变化是从以前到现在甚至到未来随时改变着,这个选题毫无疑问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

3. 叙事结构的演变分析

叙事结构可以理解为叙述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叙事框架和行文方式。在新闻报道中,叙事结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新闻写作文体,二是新闻框架。徐明华在《网络新闻采写》中对常见新闻报道进行了梳理,将新闻报道结构分为章回体、时序体、华尔街日报体、倒金字塔型、多足鼎型五种。无论是哪一种新闻写作结构,都体现了叙事者一定的思想和主旨。而新闻框架更是直接体现叙事者立场和态度,戈夫曼认为,框架就是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以便能”定位“、”感知“、”确认“、”命名“(戈夫曼,1974)。在一个具体的新闻生产中,新闻框架是隐含的,但是表达的意义是明确的,这和新闻文体一同服务于叙事主题。

笔者将叙事结构分为写作结构和新闻框架,对这7年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解释性报道的写作结构以华尔街日报体和章回体为主,其原因大概有两方面。首先,解释性新闻报道一般篇幅较长,并且选题大多数是静态选题,内容性质相对来说比较缺乏趣味性和时效性,因此需要故事化的开头吸引读者阅读。其次,由于选题复杂,篇幅长,解释性报道又需要从现象到本质、从表层到深层的多侧面递进,这就要求采用章回体的结构一章一章铺陈开来。尤其像2020年关于气候变暖的系列报道,每一篇都用生动的人物来开篇,结尾又回到开篇人物上,使得一个枯燥选题变得鲜活有趣,更表达了全球变暖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的主题。另外,从历时性层面来讲,解释性新闻报道的文体越来越注重故事性,新闻框架也越来越隐形,这是解释性报道随着传播生态所必须做出的策略改变,因为趣味性更强的突发新闻类型以及碎片化、浅层次的阅读习惯使得解释性新闻报道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4. 叙事视角的演变分析

在叙事分析中,叙事视角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析维度,也就是文本内的叙事者观察和描绘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叙事视角(何纯,2006),由此看来,解释性新闻报道中的叙事视角其实是与客观性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笔者将叙事视角拆分为叙事人称和叙事焦点,叙事人称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叙述焦点分为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聚焦“是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提出的概念,这里沿用此概念分析解释性新闻报道,其内焦点叙事是以作品中的人物为叙事者的角度,外焦点叙事是新闻记者的角度。据此,考察了这7年的获奖作品的叙事视角,笔者发现解释性新闻报道采用的叙事人称一般都是第三人称视角,内焦点和外焦点结合的叙事模式。首先第三人称作为一个全知视角,符合解释性新闻报道的分析、解释、预测的功能要求,除此之外,内焦点叙事展现出平衡客观的立场,外焦点适合主观态度的藏匿。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叙事视角从历时性上来看是没有变化的,这是因为解释性新闻报道夹叙夹议的必然性使得它必须采取更客观的方式来使自己的解释分析具有某种程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5. 叙事工具的演变

叙事工具指的是承载叙事内容的形式,一般来说,常见的新闻叙事工具大概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随着新的技术的出现,又出现了更多的可视化工具,如交互图表等。笔者将这7年的获奖作品进行了叙事工具(图片、视频、音频、图表、动画)的考察,笔者发现叙事工具随着年份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20年解释性新闻报道,更是增加了很多新的可视工具去更好的呈现主题。解释性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代遇到的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竞争力,因为现代社会很少有人有时间去深度思考一个复杂选题,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融媒体时代进行新闻叙事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2020年的获奖作品讲的是全球变暖的选题,这就设计到對于海量的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呈现的问题,海量数据对于读者来说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解释性报道的数据处理之后才能够将其价值呈现给读者。这也是为什么可视化工具对于解释性新闻报道如此之重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化、时间碎片化、阅读快餐化等产生了一个矛盾,那就是个人有限的注意力和海量数据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要求解释性新闻报道突破以往的报道模式,在报道的呈现方式和叙事工具等方面必须进行创新, 要增加可视化表现形式,注重交互性,利用媒介融合的契机,实现解释性报道方式的与时俱进。

6. 小结

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到来,传播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显著变化,面对这一变化,解释性新闻报道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其实是处于劣势的。信息海量,时间碎片化,阅读浅层次,这些都使解释性新闻报道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解释性新闻报道就需要在叙事策略上与时俱进。本文通过对普利策解释性新闻报道获奖作品的叙事分析,发现在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工具上都有所改变。在叙事主题上,更加倾向于经济类和科教文卫类等静态选题;在叙事结构上逐步形成以华尔街日报体和章回体来将复杂选题趣味化和清晰化;在叙事视角上普遍采用第三人称来保持客观的立场和态度;在叙事工具上,增加了更多的可视化元素来呈现主题。

普利策解释性新闻报道获奖作品的叙事演变,解释性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生存发展指明了一条操作性很强的、经过实践检验的道路,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解释性新闻报道更加需要叙事策略的创新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即越来越朝向融合新闻发展。这对中国的解释性新闻报道的模式创新来说更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和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沃伦·艾吉:《实用新闻学基础》,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224页

[2]杨卓.论解释性报道在新闻舆论引导中的重要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22-125.

[3]付文雅,阚倩.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J].传播力研究,2017,1(05):82.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39

[5]E.Goffman(1974)Framing Analysis:An essay on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Row, p.21

[6]何纯.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J].求索,2006(02):193-195.

作者简介:刘莹,山东淄博人,学历:硕士在读,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叙事
浅谈《红楼梦》叙事风格的特色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美学分析
主旋律影片《开罗宣言》叙事分析
满族说部中的英雄叙事模式
《叫我第一名》的叙事风格探析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