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成长

2021-02-21辛泊平

椰城 2021年2期
关键词:伊人男孩儿火车站

作者简介:辛泊平,70年代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人民文学》 《诗刊》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并入选数十种选本。出版有诗歌评论集 《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 《与诗相遇》, 随笔集《怎样看一部电影》等。曾获 《诗选刊》 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读到李景泽的短篇小说《伊人》的时候,我正在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的《缓慢的归乡》。这是一种奇特的平行阅读:《缓慢的归乡》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阅读必须缓慢,因为小说的主体不是情节,而是难以把握的思绪,是超越时空的哲学观察;而《伊人》虽然也不重情节,但却是流畅的,这倒不是因为小说的篇幅和容量,而是因为叙事的节奏和清晰度。在我看来,这两部作品都是关乎记忆和心灵的,只不过在汉德克那里,空间上的物理移动承载着时间上的心理分割,生命的体验是流动的;而在李景泽这里,他关注的是时间的流转并未改变空间的定格,生命的体验是相对凝固的。

《伊人》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会有的一种记忆。它连带着每个人的生命经验和远方期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传达出来,它必须经过作家的凝视和打磨,用恰当的语言在合适的时间说出来。但普通人却可以通过文字再次唤醒曾经的自我。这也是文学价值的应有之义。我一直说,记忆是所有文学样式的母体,它是乡愁的一部分。不论是伟大的《追忆似水年华》还是《喧哗与骚动》,它们都是普鲁斯特和福克纳以不同的言说方式呈现出来的记忆文本。而《伊人》就是李景泽的记忆文本,是作家对生命过往的凭吊与挽留,是生命回应记忆的诗意表达。

我之所以说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是因为它没有那么多的叙事枝桠,更没有人性纠葛的深度探索,而是一个线性的人生推进,极容易复述。我可以用最简洁的话语这样转述:一个小男孩儿和一个小女孩儿,他们两小无猜,但在去看火车站的时候,女孩儿的父亲从一棵树上摔下来死了;于是,那棵牵扯了许多传说的大树,成了男孩儿心中瞭望远方的坐标,就在他去探寻大树的时候,女孩儿却跟着母亲永远地离开了这里,没有解释,也没有告别。而正是这种缺乏因果延续的人生断裂,让男孩儿始终无法忘掉这种类似错位的人生际遇,对那种怅然无法释怀。多年过后,男孩儿已成为男人,但对女孩儿的记忆并未消散,而是如影随形,成为他心中无法抹去的生命擦痕。

一切都因为火车站,因为一棵树,因为童年的一个印象。

是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但简单的故事并不意味着生命的苍白和记忆的虚无。当我们把故事放在一边,聚焦于人物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记忆的打捞。这是一篇不折不扣的成长小说。无论是“我”和“伊”的情感萌芽,还是“我”心灵的波澜,无不烙着成长的印记。当然,这种成长不是身体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身体上的成长是物质性的变化,而精神上的成长,则关涉更多的是心灵秘密与生命细节。然而,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总是用显而易见的身高和体重的指标来指认成长,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孩子心灵的成长轨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这种忽略,让孩子的精神成长变得模糊不清,让孩子的孤独变得无可分辨,让孩子的痛苦变成了一种隐秘的自我疗伤。

在小说中,“我”对“伊”的关注和感同身受的伤心,既是少男少女最初的性别确认,也是最原始的爱意流淌。对于孩子而言,这种懵懵懂懂的爱意,只能是极端私人化的体验,它无法向对方明确,也无法告知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说,它无法通过世俗的语言来表达,只能用反常的形体方式来传递,不管人们能不能理解,不管世界会不会同情。所以,“我”明明可以跑过所有人,但就是喜欢慢下脚步,让“伊”捉住自己;所以,“我”才会在“伊”的父亲死后一次次想靠近悲伤的“伊”,才会在母亲的不解中哭得一塌糊涂,才会一个人带着干粮上路,只为寻找那棵传说中的大树。

小说的另一个纬度,是大树引发的远方。在小说中,不论是少年的“我”和“伊”,还是“伊”死去的父亲。他们都不是单一的现实存在,而是具有精神属性的远方隐喻。不管是哪种传说,那个从树上摔下来的父亲确实是爬到了比这个村落更高的地方,从而具有了更为高远的视野。不管是哪种猜测,那个死去的人都比这里的大多数人拥有言说新鲜事物的资格,因为他曾经修过火车站。而那两个孩子,他们确实是要相约着去看火车站的。在这里,火车站是一个重要的价值指向,它象征着外面的世界,指向的是心灵的远方。我们可以略过“伊”的父亲与远方的过往,那可能是另一个关乎理想与节操的人生经历。但我们无法忽视孩子们对远方的态度。

“我”和“伊”没有看到火车站,但“我”并没有放弃对远方的猜测和惦念。尽管“我”第一次的上路以失败告终,但“我”还是走出了少年的视觉疆域,在心灵深处种下了一棵可以瞭望远方的大树。而且,这棵大树并没有在岁月的流逝中枯萎,更没有消失,而是有细密的年轮,并在暗中支撑着“我”,一点点完成了心灵与记忆的意义构建。所以,在小说的结尾,我看到那个“我”突然发现了“伊”破败的家里闪出一道绿色,我并没有觉得突兀,而是觉得这恰恰是他必须要发现的奇迹。那棵树,它必须生长,以现实和理想的姿态;它必须出现,以传说和具体的形状。因为,它不仅仅是少年的“我”长成男人的精神支点,也是小说向前推进的潜在力量。说实话,在这篇小说里,我最看重的就是这棵自始至终都未曾清晰的大树。它不仅实现了故事的局部推进,还完成了小说的主题打造。它的存在,让这个简单的故事有了虚和实的合理对称,有了物质和心灵的完美平衡。

可以说,这个短篇的意义就在于此。它写出了有别于尘世模样的成长,写出了容易被忽略、被遗忘的记忆。而这种成长,是比身体成长更有意味的成长,这种记忆,是比身体变化更具哲学关照的灵魂存根。因为,这种对死亡、对情感的自然回应,对远方、对未知的憧憬和追问,也正是生命由对自然事物的好奇转向对自我凝视的开始,是个体生命意识自觉的开始,是立体生命逐渐确立的开始。从对外部世界的描摹到对心灵世界的叙述,是生命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这不仅仅是故事里的形象塑造,也是故事之外的写作探究。从这个层面看,这篇小说完成得相当不错。

然而,具体到某些情节,我还是看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在一些地方,作者可能想刻意留白,以增加故事的神秘感,但却忽略了伦理上的细节,因而让人不明就里。比如,“伊”的父亲死后,“我”的母亲的反应让人怀疑,而“我”的父亲的反应更经不起推敲。在我看来,母亲的悲伤和父亲的淡然都超出了正常的伦理反应。母亲当然可以为他人流泪,这是女人的天性;父亲当然也可以对他人的死亡无动于衷,这或许是男人的深沉。但两者发生在同一个时空,且对象相同,就难免让人产生误解。尤其是,恰恰是从父亲嘴里,“我”听到了关于死者最丰富的信息。那么,父亲应该是死者某段历史的见证者,无论是小说逻辑,还是人情世故,都不应该让他有这样的漠然。在这个前提下,母亲的悲伤也就有了让人怀疑的理由。不是说这种反差不可以并存,而是说在这篇小说中,这种缺乏人物关系暗示的设计太过随意。如果这是个中篇,这可能会开启另一个记忆,打开另一个故事。然而,这是个只有几千字的短篇,这种让人费解的人物设定显然不够准确,不够干净。

又比如,“伊”是故事的叙述者的儿时玩伴,然而,作者并没有赋予这个“伊”一个具体的名字,而是选择了一个带着古意的人称代词。我推测作者有意让这个形象既有《蒹葭》的互文意蕴,又与当下的人间烟火产生某种程度的疏离感,让故事从印象开始,也结束于印象,形成一种圆形的情感结构。应该说,这种设计还是很有技巧的。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个别地方,我并没有感受到这个“伊”与故事的浑然一体,更多的还是一种语体的不适感。毕竟,这篇小说不是纯粹的古典抒懷;毕竟,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老四”;毕竟,这个形象还是与“我”有那么近距离的肌肤印象,有可感可触的泥土色泽,而不是纯粹虚构的、遥不可及的在水一方的伊人。

猜你喜欢

伊人男孩儿火车站
长相思·相思
蓝衣小男孩儿
Train Station火车站
看事
繁忙的火车站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你是对的
热闹的火车站
我要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