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21-02-14王治河

鄱阳湖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罗尔斯伦理学荒野

王治河

用“大名鼎鼎”一词来形容《哲学走向荒野》的作者、国际环境伦理学会创会主席罗尔斯顿一点也不为过。这位“走向荒野的哲学家”被国际社会誉为“环境伦理学之父”。他对荒野的赞美、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感动过成千上万的生态人,激励他们自觉投身于生态事业。

笔者有幸于2018年借助举办第13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机会与罗尔斯顿结缘。他对中国的一往情深感动了听他演讲的每一个中国学者。他认为,中国人在追求和谐美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他们擅长将事物融入到一个美丽的整体之中并使之高度地和谐;中国人喜欢说“家园”,这意味着“家”永远是与“园”、与风景系联在一起的;没有“园”的家不叫家,没有风景的“家”,人如何诗意地栖居?他坚持认为,除非人类确立了某种环境伦理,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地球伦理学,也不会有人类与地球家园的和谐相处。更令笔者难忘的是,他将捡垃圾这种许多人眼中的小事与人品挂钩。“只有当你捡起自己的垃圾之时,你才是真正站起来的人”,他用老家弗吉尼亚的这句谚语阐发捡垃圾和人品的关系,于笔者有醍醐灌顶之感。笔者日后在福建芹洋村的捡垃圾之举就直接源自他的启迪。

在本期罗尔斯顿学术专辑中,我们非常荣幸地收获了柯进华博士对这位荒野大哲的专访《充分的荒野保护是生态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世界著名生态伦理学家罗爾斯顿访谈》和罗尔斯顿特意为《鄱阳湖学刊》撰写的新作《生物多样性与人类世地球:挑战、威胁和希望》,这组文章无疑为读者呈现了一顿精神大餐。在访谈和文章中,罗尔斯顿不仅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而且对当代西方盛行的“气候疲劳”(climate fatigue)提出了批评。他促使我们思考:人类真是聪明的物种吗?如果是,为什么这个聪明的物种却在亲手毁灭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无论是在访谈中还是在文章中,罗尔斯顿都解释了自己为何毕生钟情于荒野,强调了荒野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在他眼里,正是荒野孕育了人类文明,而当前盛行的工业文明却在快速消灭荒野;人类文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始终需要一个稳定和自主运行的荒野来支撑;荒野不仅孕育了人类,支撑着人类文明,而且也拓展了生命存在的深度和广度。罗尔斯顿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神奇之地,它本身就具有自己的价值;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仅我们的福祉根植于自然,而且我们的心灵也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变得充盈。曾经在现场聆听过罗尔斯顿演讲的中国著名生态学者鲁枢元先生认为,罗尔斯顿应该属于“深绿”生态学者,因为他强调荒野是一切生命的伟大源泉,并认为人类只有看护好地球,人生才得以美好、人性才得以圆满,这使他与那些依然执念于“人本”立场的现代环保主义者区分开来。

的确,在罗尔斯顿看来,荒野比任何一所大学都更能教育人们崇尚自然和敬畏生命。大自然不仅支撑着我们的文明,也拓宽着我们的胸怀,使我们远离蝇营狗苟。这种伟大的情怀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对物质利益无休止的追逐中解放出来,而且有助于我们走向生态文明,因为荒野保护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在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这位当世生态大哲的著述无疑值得一读。

猜你喜欢

罗尔斯伦理学荒野
阅读理解两篇
把阳光加入想象
把阳光加入想象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第三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将于山东大学召开
伦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
把阳光加入想象
计算机伦理学的历史与逻辑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