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重逻辑

2021-02-13葛世林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

葛世林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33)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P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P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P19)这些话掷地有声、一语中的,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为清晰而深刻的认识,让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自信。

一、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践行和创新,这种坚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维护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就是因为四项基本原则简明扼要地指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如果我们抛弃了四项基本原则也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己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原则,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先富带后富”再到“共享发展”,中国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为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所全面领导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妥善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面临的众多矛盾和问题,克服重重风险、不断经受考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和领导核心作用。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在对外关系上,我们国家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人民的幸福同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倡导“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目标、分阶段的社会主义。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战略安排、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既是对社会主义前途道路的展望与自信,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明确目标和缜密战略的科学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几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曾说过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道路、方向等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不能有半点含糊。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2]邓小平强调:“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3]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丢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了。[4]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的共同规律,但要是想解决中国问题,还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联系实际,那就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根”与“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是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建国后,实践中形成与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使新中国充满活力与生机,迅速发展。产生于近代中国革命与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作用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结论,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共产党人逐渐在实践中意识到在中国搞革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创性地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道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开花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也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我们之所以不选择资本主义或其他主义,就是因为先进的共产党人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真理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国家经济需要快速恢复发展的重要关头,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们选择改革开放,不是投靠其他主义的阵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和开放作为两个手段,最终的目标仍落在生产力的发展上。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集中全党智慧,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指引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围绕这一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八个明确”核心观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总结性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6]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过去不能搞全盘苏化,现在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1](P16)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中国特色而否认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遵循一般规律,又极具首创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别的主义,更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其次才是中国特色,这两点的顺序不能颠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阶段,经历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应当“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没有谁能比开辟这条路、走在这条路上的中国人民更有发言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三、现实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社会主义增添了“中国色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根据中国国情发展了社会主义,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足点在于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生命力,成为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旗帜,归根结底在于它是从中国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对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发达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回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所得到的根本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色”。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认识和中国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正确判断而提出,具有发展阶段上的“中国特色”。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几位伟人都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做出划分。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指出,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发生了新变化。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正确判断,是对自身发展实际状况的清晰认识,为我国制定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防止“左”的或“右”的思潮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避免了急躁冒进或是停滞不前等现象的出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亮色。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儿女悠久的文化底蕴,从《诗经》中第一次出现“小康”一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从“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等传统精华思想的流传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持;从“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全球倡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途中饱含着中国人民独特的民族情怀与文化传统。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和政治发展方面均体现了自身的“特色”。经济上,我国从单一的社会所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变社会主义只能发展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我国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些都不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相矛盾,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而制定的。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了时代特色。时代在变,中国社会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在变化。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清醒认识时代特征,把握社会前进脉搏,洞察历史发展大势,在实践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论断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顺乎时代和人民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是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四、未来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其他什么主义的借鉴、吸收、扬弃和超越。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摒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不充分的国情,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了革新。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开放包容胸襟下追求世界人民共同发展、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社会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会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因为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会改变。[8]与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的日渐衰落和制度衰败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是对上世纪末西方学者所断言的“历史终结论”的有力驳斥。

第二,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给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2019年亚信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封闭的空间只会四处碰壁,开放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9]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制度得以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以满足,中华文明也在借鉴和吸收中不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坚强的领导核心和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是党的正确领导使我们国家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在新时期,党统揽“四个伟大”,始终发挥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不断拒腐防变和进行反腐败斗争,确保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让党的自身优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主要来源。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全人类共同幸福,有着广阔的胸襟。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从“一带一路”建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把中国人民的幸福同世界人民的幸福相连,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同世界其他被压迫被剥削民族、待发展民族的复兴相连,在全球视野下开拓了新的“共同繁荣”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