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传统建筑元素在泉州台商投资区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021-02-12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英琦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2期
关键词:闽南台商泉州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英琦 杨 华

0 引言

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历史上曾有多种思想文化汇集于此传播与融合,从而发展形成如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多元文化特征的泉州地区闽南传统建筑。泉州台商投资区南临泉州湾海域,充分发挥其作为台商投资区的优势,发展泉州老城区所欠缺的城市功能。区域内有洛阳古镇、百崎乡、秀涂古街等传统街区,其间穿插建造技艺精美的闽南祠堂等。新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应提供体现独特地域性表达的设计条件,但目前尚缺乏此类专项成果。

本文着眼于台商投资区新区建设规模较大的居住类建筑,试将闽南传统建筑典型要素在当代条件下进行提取、转译,指导新区居住建筑对当地的文化、气候作出积极回应,找到与之契合的地域性并突显特色风格,使新区避免呈现千篇一律且缺乏标识性的现代大都会风格。梳理闽南传统建筑的界面空间、装饰细部等特色元素,在中观层面对居住建筑进行单体风格引导,从设计三段式角度出发考虑色彩与材质的呼应与适配;在微观层面关注建筑局部与细部的处理,通过研究本地居民生活方式,发掘人文要素,强调当代人居环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出现代居住建筑设计应恰当体现对闽南传统文化的尊重。

1 闽南传统建筑风格

1.1 从“自成一派”到“多元繁荣”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与闽越海洋文化在此相生相融。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对外交通商贸活动在此开展,东西方文化也在此交汇,形成 “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泉州传统民居建筑历经千百年传承衍化,从造型格局到技艺材质均呈现自成一派的天然风韵,当地传统建筑多为红砖民居,建筑形式自明清以后逐渐定型。例如布局严整的官式大厝;沿街巷连缀而列、沿纵深狭长生长的小型住居,俗称手巾寮(见图1);体现南洋、西方建筑风格的华侨民居,俗称番仔楼;前店后屋、外廊为门面的新式骑楼;外观朴素简约,以当地石料为主材的石厝(见图2)。

图1 台商投资区洛阳桥附近手巾寮建筑细节

图2 台商投资区沿海传统石厝

20世纪初,闽南地区出现“中式屋顶+西式墙身”设计手法杂糅且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嘉庚风格”,更注重对地方材料、装饰元素的应用。至20世纪80年代,在传承“嘉庚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居环境作出适应性变化,衍生出沿袭发展“嘉庚风格”的新建筑风格,即“新嘉庚风格”。2000年后,更多新材料及新技术取代石材被运用于闽南地区,基于现代生活需求,愈来愈多具有新闽南风格的建筑通过提取传统建筑片段或符号,采取扬弃式继承手法,既展现闽南传统建筑的现代化设计,又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在闽南地区的体现。

1.2 界面与空间

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界面主要体现虚实结合、凹凸变化、重复有序等典型特征。基于地区气候特点,廊作为遮阳、挡雨的特色空间在传统骑楼类建筑中被广泛应用(见图3)。新建低层、多层建筑以廊为底部灰空间,配合不同建筑类型,设计兼顾交通功能与休闲功能的特色空间。选取适当地段配置易于实现传统界面的建筑类型,体现有层次、有序列、有变化的界面特点,保持与传统文化的呼应[1]。同时注重建筑外部轮廓线设计,保证其与城市街道界面的统一,既与城市整体形象协调,又契合建筑自身的功能要求。新建筑多为中高层、高层,建筑界面的近人部位如裙房首层可采用“架空做廊”设计手法并应用传统比例,强调建筑界面的层次感。

图3 骑楼类建筑特征控制引导示意

1.3 细部与装饰

建筑细部为立面设计的点睛之笔,细部设计通常以人的使用便捷性为出发点,与人的关系密切,适当进行细部设计可增强建筑的感知性,应注重对建筑入口、开窗位置及比例、材料交接处、主要构造节点、装饰元素等方面的处理。在建筑界面近人部分,设计注重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呼应,是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方式。为体现现代建筑设计的时代感,可考虑将传统建筑元素抽象化或使用新型材料进行表达,以适应现代环境氛围,同时保持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尊重。下文列举可应用于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典型闽南建筑传统元素。

1.3.1 燕尾脊的转化与应用

燕尾脊既是闽南传统民居的重要构件,又是闽南建筑屋顶极富特色的部分。建筑设计可提取燕尾脊主要属性,即正面两端向上起翘、侧面分叉的燕尾造型,注意控制其尾部与身段的比例,保持纤细灵动的特质,可采用钢板、铝板、玻璃等现代材质。

1.3.2 墙面“出砖入石”

“出砖入石”做法是将与砖墙同厚的方石块与砖混砌,砖石在较小的面积内交替出现,形成墙面砖石混合的特殊肌理。此种砌法与烟炙砖红黑交混的特征相像,富有装饰性,形成丰富且平整的山墙立面效果。“出砖入石”亦可结合砖饰、石雕形成有趣的装饰效果。

1.3.3 鸟踏的借鉴与应用

鸟踏指存在于闽南传统大厝类建筑下落山墙外面以砖砌成突起约3寸的水平线条,位置约与榉头的檐口同高,起先为防止建筑壁面淋雨,渐变为装饰带,后因鸟雀常栖息于其上而得名,又称“停雀条”,其名称与功能相称,该细部使建筑更具亲切感与人性化。

1.3.4 伊斯兰火焰窗的转化与应用

泉州老城大街小巷传统建筑内各具特色的伊斯兰火焰窗是“海丝文化”印记,该元素中轮廓是主导属性,材质、色彩次之,整个造型使建筑呈现独特异域风格。当代建筑设计通常可对其进行形象抽取、转译,将其应用于廊道等部位,或格构化处理形成表皮构架,或将轮廓符号化用于外墙装饰。

1.3.5 “蜈蚣脚”的运用

在“嘉庚风格”建筑的门楼、角楼的转角处,从白石花岗岩基座以上至转角屋檐,采用俗称“蜈蚣脚”的白石红砖组砌样式:平嵌向内转角以统一规格的长短2种“蘑菇石”交叉叠砌,短石块的留空部分嵌入3层砖与长石块补平取齐,状如蜈蚣,故而得名,可于当代居住建筑转角设计中适当采用此装饰手法。

1.3.6 雕刻、泥塑等元素的借鉴与应用

闽南传统庙宇、祠堂中随处可见繁杂绚美的泥塑、彩绘、雕刻装饰,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的追求。常见装饰技法有砖雕、木雕、石雕、泥塑彩绘、彩雕、剪粘6种。其中手工艺装饰构件轮廓纹路及其所表达的意象是装饰部分的精髓,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了闽南传统建筑及装饰风格给人的最初印象。当代建筑设计可提取装饰形式进行平面化处理以应用于表皮、立面,或采用新型材质及手法模仿其曲线体现装饰感。

1.4 信仰与奉祀

依据闽南传统,泉州于元代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至清代增设北隅,并在四隅下设36个“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铺”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单元,相当于现代社区;“境”相当于村,若干“境”组成1个“铺”。泉州每处村落、街道都奉祀特定神,作为本境内的保护神,俗称境主、社公等。一般建小庙,内置境主神,如泉州城南历史街区富美古渡的富美宫奉祀的就是阿爷公。

随着都市面貌变迁及现代建筑林立,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变,但“铺境”神庙一般均会留于原地,不会随迁流动。此类庙宇会划定自身所辖范围,每逢“铺境”内保护神的“佛生日”,“铺境”老居民会集资请戏班演戏,极富闽南地方特色。

2 “中观”适配——闽南传统建筑元素运用于居住建筑外观设计的建议

居住建筑指提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空间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公寓等。与人们生活起居紧密相连,平面功能性强、布局成熟,立面造型手法固定,简洁规律,主要考虑经济因素,亦与自然气候条件呼应。按高度及层数一般可分为低层住宅如独立式住宅(一户)、联立式住宅(二户)和联排式住宅(多户),以及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等。

受区位及环境因素影响,在台商投资区内的洛阳古镇、百崎民族村、秀涂村等地区的新建居住建筑宜以闽南传统风格、新闽南风格、少数民族特色民居风格等为主,其他现代风格建筑宜在色彩方面有所呼应,简化装饰线脚并淡化风格倾向。依据《泉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年版)》(泉政办函〔2018〕11号)第八十六条要求,50m以下居住建筑应采用坡屋顶形式。

2.1 颜色与材质

对居住建筑进行单体外观设计引导,可从上中下三段式考虑色彩与传统色系的呼应及材质适配,给出不同建议。

2.1.1 单体配色

现代居住建筑的色彩搭配主要遵循常见的三段式及纵向分隔配色手法,如表1所示,采用不同分隔形式进行配色(见图4)。

图4 闽南传统建筑配色示例

表1 居住建筑单体配色

2.1.2 材料选择

建议优先考虑或部分使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如烟炙砖、石材、土坯砖、水刷石、木材、蚝壳、红瓦等;现代造型可配合使用石材、仿石砖、墙砖、清水砖、真石漆等(见图5)。

图5 闽南传统建筑材料示例

3 “微观”推敲——闽南传统建筑元素运用于居住建筑细部设计的引导

3.1 传统界面呼应

在新区现代居住建筑设计中,多层建筑可在街屋基础上进行水平或纵向延伸与片段复制;门窗洞设计应符合传统的样式、比例、尺度;立面可通过窗户单元、其他肌理片段等搭配使用,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呼应。

同时,新区建设过程应对地块中已有境主神的庙宇进行调查并将其记录在案,依据现状对其进行保护维护。庙宇无存区域在新住区规划中应增设可供居民开展奉祀境主神活动的场所,尊重传统居民开展相应的“抬神巡境”等活动,从而延续境主神庙宇以满足居民精神需求、道德感化、承载风俗等功能的传承,唤醒居民的文化记忆(见图6)。

图6 传统界面呼应示意

3.2 建筑细部设计

台商投资区内的当代居住建筑细部设计中可体现传统风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居住建筑坡屋顶适度运用燕尾脊原始造型或简化双曲燕尾脊造型,作为屋面装饰部分;②在别墅等低层建筑侧立面或多层住宅建筑底层山墙面可采用局部“出砖入石”做法,沿海建筑或可体现石质砌筑效果以呼应海洋文化;③居住建筑坡屋顶下方山墙面齐檐口高度可做鸟踏装饰带,使建筑人性化,保持为小生灵考虑的设计本心;④传统开窗比例及轮廓可应用于居住建筑山墙面面宽较小的窗洞,如厨房、卫生间等处的窗洞;⑤“蜈蚣脚”组砌样式可用于居住建筑底层转角处,为特色装饰;⑥传统建筑的特色绿釉瓶式栏杆可沿用于住宅建筑阳台(见图7);⑦剪粘等装饰技法可搭配燕尾脊等传统风格构件使用。

图7 绿釉瓶式栏杆

4 结语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注重将地域文化内涵融入现代人居环境规划,在包容并蓄、吸收外来广义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展示本土特色的建筑艺术及设计理念,从尊重场地环境的历史出发,根植于本土,唤醒及发扬民族身份和地域特色的自觉意识。本文以泉州台商投资区规划建设为例,提出当代居住建筑设计应尊重泉州传统城市肌理及街巷界面,延续闽南文化,凸显并塑造台商投资区的独特风貌。通过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手法的结合点,采用新材料进行表达,形成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使台商投资区对泉州的历史文脉有所传承,成为泉州湾新时代背景下的一颗璀璨明珠。

猜你喜欢

闽南台商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闽南文化传承
台商马景鹏的“老家”情怀
在溧台商讲述创业故事——溧水,一片值得台商扎根发展的土地
台商吕孟哲的剑胆琴心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闽南,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