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歌剧《红珊瑚》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艺术特征

2021-02-10张余

雨露风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艺术特征

摘要: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是中国民族歌剧《红珊瑚》中的一个唱段,主要是以浙江台州为故事背景创作的一部歌剧作品,作曲家广泛汲取了河南地方戏曲的音乐元素,从音乐语言上,大胆创作出以梆子腔体为主要旋律的歌剧唱段,对当时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文章主要从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创作背景出发,并重点对其创作特点、演唱特点进行分析,以求可以更加深层次地去演绎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

關键词:演唱特点;创作特点;艺术特征

一、中国民族歌剧《红珊瑚》的创作背景

中国民族歌剧《红珊瑚》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歌剧团集体艺术工作者所创作的一部歌剧作品。195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剧团初演于北京,并获得成功。歌剧《红珊瑚》借鉴了板腔体戏曲的板式、旋法、韵白等创作手法,汲取了河南地方性戏曲和民间歌曲的元素,创作出一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这部歌剧讲述的是我人民海军解放沿海岛屿的故事。

二、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创作特点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特有的音乐风格,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对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想要表达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此部分主要是对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音乐的戏曲化风格、故事的戏剧性特征及歌词的口语化特点进行分析。

(一)音乐的戏曲化

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是曲作者王锡仁先生为了增强该歌剧的表现力,在河南学戏曲梆子等民间音乐时创作完成的唱段,经几番修改后获得好评。这部歌剧主要是以戏曲音乐为主,同时与大板唱腔、豫剧音调、语气相融合,将这部歌剧发挥得淋漓尽致。豫剧对语言的要求较为严格,需要具有鲜明的音调、节奏等,同时还需要演唱者对于语速的控制有一定把握,情感表达要深情合理。而《海风阵阵愁煞人》正是歌剧《珊瑚颂》的经典选段之一,其吸收了河南豫剧音乐的元素,将主人公“珊妹”的艺术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歌剧唱段《海风阵阵愁煞人》是渔家姑娘珊妹初次出场的唱段,由引子加三个段落组成。剧中珊妹的人物形象鲜明饱满、性格刚强,是一个对社会现象表现得爱憎分明、充满正义,且多情、孝顺的渔家姑娘。作者通过“甩腔”“拖腔”等戏曲元素,对珊妹的艺术形象进行形象地描述。比如,引子部分“海风阵阵愁煞人”中的“海风”两字运用了拖腔的表现手法,在气息的推动和情感的渲染下,在作品开始就将珊妹对地主的悲愤之情展现出来[1]。

(二)故事的戏剧性

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开篇以自由的散拍进入,钢琴伴奏运用颤音、震音、倚音等技巧来描述海面波涛汹涌的场景,以此来烘托“珊妹”对地主的憎恨之情。比如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引子部分是全曲的中心句,其中首句在散拍子的节奏下运用延长音来烘托“珊妹”的无奈、痛苦,这给演唱者的节奏控制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进而间奏以4/4拍子衔接,将引子与首部完美地连接起来,旋律由对地主的悲愤转为对生活的诉苦,加强了对戏剧场景的描述,阿青哥被逼逃离珊瑚岛、父亲病重等一系列遭遇。中部音乐与首部形成鲜明对比,拍子由4/4拍变为进行曲风格的2/4拍,节奏简洁有力,伴奏织体也轻快明朗,表现出主人公情绪的突然变化,以期盼为主要情绪,烘托出对旧社会的痛恨,形成鲜明对比。尾部音乐节奏型发生改变,主要是以切分节奏为主,打破了常规的强弱规律,表现了主人公为救爹爹而“登豪门”的勇敢面对现实的勇气[2]。

(三)歌词的口语化

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歌词运用了长短句的节奏形式,歌词通俗易懂,较口语化,以传统的句法结构为主,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为辅,在演唱的过程中旋律朗朗上口,且衔接过渡十分自然。例如“海风阵阵愁煞人”运用散板的唱腔特点来表达女主人公珊妹哭诉内心的苦楚。“风声紧,浪滚滚,风浪它不怜打鱼的人”更好地反映出故事发展的背景是被渔霸欺凌的时代。“汪洋大海隔断音信、哪年哪月他能回家门”此句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未婚夫阿青哥的惦念和焦急等待的感情。而“爹爹染重病,他卧床昏沉沉”表达了珊妹痛恨渔霸的欺凌以及民不聊生的生活状态。“大龙山上来了解放军,杀渔霸,救穷人”附点的节奏音型轻快有力,表现出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解放军的殷切期盼。

三、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演唱特点

众所周知,“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在审美方面的两大旗帜。在演唱时首先要将汉字的字头、字腹、字尾演唱清晰,从而使听众能够无障碍地理解歌词。其次要以情感表现为演唱的最终目标,演唱者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来诠释主人公的心境,对提高整首作品的完整度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依字行腔”的唱腔特点

在演唱民族歌剧的过程中,对声音的把握首先要建立在扎实的演唱功底上,这是对歌唱者演唱最基本的要求。与传统的声乐作品相比,歌剧的演唱技巧要求更加严格,更要用自己扎实的演唱能力去表现戏剧的矛盾冲突,对演唱者的表现力要求较高。

歌剧的戏曲化是这部作品突出的特征之一,这部作品运用了河南地方戏豫剧的音乐,咬字吐字清晰准确,行腔字正腔圆。所谓“字正腔圆”是指人们在说话和歌唱过程中吐字要准确,唱腔要圆润。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不仅要咬字吐字清晰准确,还要与乐曲的节奏、旋律相呼应[3]。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要求把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三部分只有达到完美的衔接,整个字才会更加圆润,在演唱的过程中字头要有力地咬准,在演唱过程中,嘴巴要时刻保持“咬”的口型。引子部分中的唱词“海风阵阵愁煞人哪”一句就颇具戏曲音调的特征,例如“海风”“阵阵”“人哪”运用了拖腔的表现手法,旋律中的颤音、波音、倚音等加剧了音乐的戏曲化风格。在演唱“海风阵阵愁煞人”时,演唱者需将气息下沉至丹田,保持低位置的呼吸支持和头腔共鸣高位置的饱满充盈,强调每个字的字头与喷头的运用相结合,“海风”二字是八度音程的大跳,在演唱过程中,“海”字的音量稍稍压低,在气息的支持与情感的压力下,将“风”字爆发出来。“阵阵”二字是在散板上的拖腔演唱,气息要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愁煞”二字是本曲表现的点题之笔,声音要坚定有力,“煞”字后有休止音符,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收尾应该干净利落。“人哪”二字在演唱的过程中是由钢琴伴奏先发出,后人声演唱,在演唱的时候气息应该保持在低位置的基础上,随着钢琴伴奏的渐强的推动下,声音由弱渐强,在“sol”音推向高潮,情绪达到高潮。

(二)“宁静致远”的情感特点

歌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通过个人对作品的理解,用歌声带给听众心灵上的共鸣。当拿到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这一曲时,需将自己代入到珊妹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设身处地地站在珊妹的立场来演唱,为了更完整地演绎这部作品,在演唱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4個环节:

1.形象的塑造

在演唱一部新的声乐作品的时候,应该着重了解作品的内涵,主要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演唱的基础。在演唱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过程中,切勿着急去演唱旋律,而应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反复地朗读歌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珊妹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作词者想要表达的内涵,为我们演唱该作品做好前提准备。有些声乐作品确实很美,但应该尊重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为演唱该作品找到一个完美的风格。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在音乐风格上的主要特色是大量吸取了河南戏曲音乐的特点,整部歌剧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

2.戏曲化风格的演绎

要把握好一部作品的风格,其实就是要把我们如何演绎这首歌曲与这部作品的思想保持一致,这样就能将这部作品演唱到近乎完美的效果。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是一部极富有抒情性的歌剧作品,演绎的是封建地主阶级时代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部歌剧主要吸收了河南地方性戏曲和民间歌曲的元素,具有地方戏剧的音乐风格,其创作手法借鉴了板腔体戏曲的板式、旋法、韵白等,从而创作出一部别具一格的中国民族歌剧。为了在演唱过程中更加接近“珊妹”这一人物,演唱者在遵循“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原则外,还应对戏曲音乐中的拖腔、甩腔等唱腔进行深入研究。

3.意境的处理

“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演唱效果也不尽相同。意境是演唱者演唱的基础,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画面感,在表达一首作品时,可以运用想象的手法来描绘歌曲的意境,将每个句子划分为一个场景,这样在演唱的过程中,歌唱者就会很容易进入自己所想的意境,使歌唱者的演绎更加放松,仿佛自己就是曲中人。在演唱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自己融入到角色中去,深入体会女主人公“珊妹”在阶级压迫下被渔霸收取昂贵的租金,吃不饱穿不暖;父亲病重时,没有钱给父亲抓药,只能“登豪门”赊药救父;当我们真正的站在“珊妹”当时的立场上,那份愤恨,那份苦闷,那份坚强才能被我们淋漓尽致的演绎。

4.音色的运用

在演唱歌剧作品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故事的矛盾冲突,运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对于角色的扮演具有重要的意义。声音色彩变化越丰富,整首作品才不会显得单一无趣,所以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故事情景来改变自己的音色。比如我们在演唱战斗歌曲时,要运用坚定有力的音色来表达;在演唱山歌、民歌的时候,要运用明亮的音色来演绎。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也是如此,在演唱引子部分的“海风阵阵愁煞人”时,运用了拖腔、甩腔等演唱技巧,在演唱时应该坚定有力;在演唱首部“风声紧,浪滚滚,风浪它不怜打鱼的人”时,要用叙述性的音色来演绎;在演唱尾部“珊妹赊药”时,要用含蓄、坚定的音色演绎;在演唱尾部“登豪门”时,要用圆润的音色来表达“珊妹”的坚强。

四、结语

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歌剧《红珊瑚》从开演至今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而其中著名的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在中国歌剧史上也占有较高的地位。一方面,该选段从正面描写了女主人公“珊妹”的人物形象,对渔霸欺凌人们的愤恨,对父亲病重的担忧,对阿青哥的思念,对解放军来临的期待,将一个有血有肉的珊妹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该选段广泛吸收了河南地方戏曲的音乐元素,运用多种唱腔元素来描写珊妹不同处境中的不同心理环境,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者简介:张余(1997—),女,汉族,山东诸城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江婕.歌剧《红珊瑚》中珊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唱分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2〕杨晓丹.歌剧《红珊瑚》的艺术特征——以《海风阵阵愁煞人》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王春萌.谈民族歌剧的演唱——以歌剧《红珊瑚》选曲《海风阵阵愁煞人》为例[J].音乐创作,2012(4):186-187.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艺术特征
《红楼梦》音乐的创作特点及风格分析
朱良镇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概述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