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2016-12-13田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王建民创作特点

田虎

摘   要:在王建民众多音乐作品中,二胡狂想曲最具代表性。作品分别取自云贵地区的民歌素材、 湖南民歌及花鼓戏的特色曲调, 并将这些素材与与自己的理念以及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这些作品既中西合璧又雅俗共赏,得到广泛的流传成为海内外民族器乐大赛制定参赛必奏曲目, 成为民族器乐创作领域中杰出的代表之作。作者以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为例,剖

析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王建民;二胡狂想曲;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134-01

从 1988 年至今, 王建民已陆续创作出六首二胡曲 (另外还有十几首古筝乐曲,也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尤其是三首二胡狂想曲的推出,在当今的二胡界乃至我国的整个民族器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时至今日,以演奏王建民的二胡作品成了一种二胡演奏技术水平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到,从20 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无论是各种类型的国内外二胡比赛,各级音乐院团的考试曲目, 各种大小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几乎都会有王建民的二胡作品。本文试图以王建民的三首二胡狂想曲为例,从二胡创作理念和音乐特质、 二胡创作的技术与风格特点,较深入系统地分析和研究王建民的二胡创作对二胡艺术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一、王建民二胡狂想曲概述

自刘天华第一首二胡曲 《病中吟》 于 1923 年问世以来,二胡现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发展最快、 最有代表性和最具表现力的民族乐器之一。并越来越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和喜爱。回顾近一个世纪二胡作为独奏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大概可以把其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 1923 年到1949 年为初创时期, 其间以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和四十七首练习曲为标志, 并以周少梅 (刘天华的老师) 、 阿炳、 孙文明、蒋风之、 陆修棠等人的出现为代表。第二个时期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文革” 结束。

从 1988 年至今, 王建民已陆续创作出六首二胡曲 (另外还有十几首古筝乐曲, 也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尤其是三首二胡狂想曲的推出,在当今的二胡界乃至我国的整个民族器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时至今日,以演奏王建民的二胡作品成了一种二胡演奏技术水平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到,从20 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无论是各种类型的国内外二胡比赛,各级音乐院团的考试曲目,各种大小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几乎都会有王建民的二胡作品。这种现象促使我们应尽快地对王建民的二胡创作加以认真研究,尤其是处在二胡学科建设前沿的专业音乐院校。本文试图以王建民的三首二胡狂想曲为例,从二胡创作理念和音乐特质、二胡创作的技术与风格特点、王建民二胡创作与二胡演奏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的体现之一便是体裁的选用 。首先他在创作的整体构想中就已经把二胡演奏技术的突破纳入其创作预设 。众所周知 ,狂想曲是在众多的器乐体裁中最能够发挥乐器演奏技术的体裁之一 。对狂想曲体裁的选用正说明了作者其本身用意。

二、王建民二胡狂想曲创作特点

(一)狂想曲体裁结构的运用

狂想曲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由匈牙利钢琴家 、作曲家李斯特首创的一种曲式体裁 。其特点是结构为较自由的多段体 ,即可以是单一的音乐主题进行多段多种形式的变奏 ,也可是多主题的变奏 。有二部曲式也有三部曲式和变奏曲式等构成的 。由于其结构比较自由 ,因此 ,在写作上就可以根据乐器的演奏特点进行不拘泥的大胆创作 ,尤其是在演奏技巧上。一般来讲狂想曲在音乐表现上多偏重于技术炫耀。常会借用各种高难度的技术来表达各种思想和对音乐的感受 。例如 :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钢琴系列 ,拉威尔的小提琴狂想曲《茨冈》等等 。

王建民的狂想曲正是发挥了这一特点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加有利于二胡演奏技术的发挥。任何作曲家都会对自己所要进行创作的作品进行预先的构想 , 并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只是偏重面不同。有的是在音乐的旋律上 ,有的是在音乐的风格上 。而狂想曲题材的选定就预示了将会在二胡演奏技术上进行突破和创新 ,只是如何突破 , 怎样创新的问题。

(二)九声音阶的运用

中西并存是指用我国的优秀民间音乐素材结合一切可用的传统及现代作曲技法来融合、创作。”在此,王建民已对其创作理念做出了精确的诠释。但目前的情况常常是对这两者观念的理解都有些过于偏激,所谓的 “雅” 只强调了新、 奇、 怪,而“俗”似乎就只有老、旧、简。使雅与俗这两者陷于几乎对立到不能统一的境地。一说起作品的艺术性,指的就是有多少创新概念,用了哪些新技术,形式结构有哪些与众不同,声音和演奏用了什么奇特的手法,其作品能够讲出多少 “花头” 来。唯这样的音乐作品才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性, 才算得上 “雅” , 否则,就视其为 “俗”。而王建民在二胡创作中,特别回避了这种对立,努力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例如在《第一二胡狂想曲》 、 《第二二胡狂想曲》 中他自行设计运用了人工九声音阶创作出一种新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语汇, 并由此也给二胡演奏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 而我们对这样一种创新, 既没有感到完全的陌生,又乐意接受,似乎觉得这是二胡创作发展顺其自然的结果之一。这就是作曲家在 “雅” 与 “俗” 和创新度的结合点上所做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在王建民的二胡作品中处处看到新作曲技术、 演奏技术的运用; 时时听到最具中国传统特色、民族音乐风格的旋律音调,从而在其音乐中很好地体现出 “雅俗共赏,中西并存”的创作理念。

(三)快板微分变化的运用

二胡作品中由连续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等节奏组成的快板乐段是很常见的一种表现方式 ,是二胡演奏技术中“硬技巧”的一种体现 ,担当着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的重要角色 。王建民在此基础上给予这种形式以充分的拓展 。利用人工九声音阶本身丰富的音程结构与核心音调的结合 ,调动各种技术手段的组合 ,变化发展出形态各异的快速段落 ,使这一表现方式在各方面有了大步的提升 。尤其是在三部狂想曲中, 更是达到了精彩的程度 ,填补了演奏家近年来对炫技演奏的渴望。有人曾形象地说 : “王建民的狂想曲使人产生一种演奏快感”。说明这也是王建民二胡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尽量回避可预见的重复性乐句结构 ,使音乐始终在种种曲折的变化中前行 ,是王建民所追求的效果之一 。例如《第一二胡狂想曲》第 216 -237 小节 ,( 见《王建民二胡作品选集》第 17 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8 月出版) 。在前面 4 小节相同的节拍节奏中 ,把每小节前 4 个几近相同的音进行前后高低的微小调整 ,使音乐情绪得到了急切的宣泄 ,产生了一种“绕口令”似的技术效果 。而从 220 小节起 ,则是利用切分节奏和“螺丝结顶”式的节拍变化方法把音乐推向了高潮 。虽然 ,从谱面上看所使用的音程和结构并不复杂 , 这些细小的变化也是颇有规律的 , 但实际演奏中在如此快速的情况下 ,要把这细小的变化准确无误地区别演奏出来确实需要很好的训练和适应 。

一件乐器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发展 ,很重要的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作品 ,并且是对演奏技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好作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建民的二胡创作正是起到了这种作用 。同时我们要呼吁广大的作曲家能够关心二胡了解二胡 ,为二胡这件乐器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为发展和发荣我们的民族音乐事业做出更多的努力 。

参考文献:

[1]王建民.源于民间《第二二胡狂想曲》创作札记[J] .人民音乐,2003(01).

[2]茅原.在偏离与回归之剑-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的艺术特色[J] .艺苑,1989(01).

[3]汝艺.论王建民的二胡创作对二胡艺术发展的意义[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7.

猜你喜欢

王建民创作特点
太阳
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演唱风格研究
《红楼梦》音乐的创作特点及风格分析
朱良镇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概述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Last Nomads in China : Notes of the Everyday Life of Kazak Nomads in Xin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