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抑郁症群体的智能家居情感化设计研究

2021-02-10孔梦梦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居住者情感化智能家居

孔梦梦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随着经济实力普遍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市场化、普及化,人们对于家居空间的智能化、人情化、舒适、美感要求愈来愈高;家居环境不再是勒·柯布西耶宣称的“居住的机器”,而更希望像母亲温馨的怀抱或者朋友温暖的肩膀,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感受和体验。新兴智能家电一方面数量上迅速增长,另一方面质量上难以符合和满足当代智能居家的高要求,尤其是情感化需求。

同时,由于生活压力增大和人们更加关注心理感受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有抑郁倾向或者身患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而且因为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封闭,兴趣淡漠,不愿与人接触,一般长时间在家中活动,或者甚至没有活动,所以利用智能家居检测、干预、帮助郁郁症患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一定可行性。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如何尽早发现和及时干预抑郁倾向和抑郁症就成为了智能化家居空间设计中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

抑郁症(Depression),也称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一般表现为持久且显著的情绪低落,具有持久性、难治愈、易复发、自杀率高的特点。它被比喻成“心灵的感冒”,并且没有人对抑郁症有免疫力。大约有8%的男性和15%的女性在他们的一生中会患上抑郁障碍,其中有高达75%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的想法,有15%的患者最终选择自杀结束生命。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显示:抑郁症患病率美国2003年为6.6%,法国2002年为5.9%,巴西2007年为9.4%,澳大利亚2007年为4.1%,2014年我国的抑郁症患病率为2.1%。专家预测,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理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可见加强对抑郁症的发现和治疗意义重大。

智能家居通常是以现代化居住环境为平台,借助网络通讯技术、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安全防御技术等组成一个家庭技术设施集成;通过一系列的现代化设备,如家居环境监测设备、家居安防设备、智能家电设备、家居能耗设备、家庭医疗设备等,为人们创造出绿色节能、安全舒适、便利快捷、注重心理的居住环境。

情感化设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美国设计师唐纳德·A·诺曼将设计分为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本能层次设计是自然的法则,进化的结果让我们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强烈信号非常敏感,形成本能层次的反应;行为层次设计和使用有关,重要的是功能的实现;反思层次设计涉及众多方面,与产品文化、产品含义和产品用途关系密切。以上三个层面互相交织、互相作用。

二、针对抑郁症群体的智能家居的设计现状

目前很多智能家居空间中,由于经营者对经济利益的过分重视,或者由于设计开发者现阶段面临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技术壁垒,以及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使智能家居设计中对抑郁症的关注度、干预度缺乏,现阶段针对抑郁症群体的智能家居环境一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智能化普及度低,抑郁关注度低

目前的大多数家居环境中,对智能家居产品的使用量有限,而且智能化程度低,大多处于家庭电子化阶段,家庭电器之间没有形成一体化网络,很难真正享受到高品质的智能化家居环境。

现阶段国民对抑郁症了解不足,因此对其关注度较低,很少在居家环境中关注到抑郁症,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或者家属朋友身患抑郁症;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人们在家居环境中对抑郁症的关注度。

(二)缺乏统一明确的行业标准

现阶段许多智能家居产品都是基于部分公司局部组建的网络和信息交换协议,限制了智能家居产品使用范围;同时缺乏统一平台,使产品之间不能兼容,不利于产品的扩充升级以及产品之间的协作。

(三)对居住者状态依赖性大,情感化缺失

在现阶段新的体验经济时代,日常生活中不再以产品为中心,转向更加注重用户的个人体验;智能家居系统的情感化体验是个人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家居不应只是物质方面的满足感、生活方式的更新,更应该是带给居住者精神世界的舒适感与愉悦感,满足新时代新家居超越物质层面更高层次的需求和要求。

目前智能家居主要依赖于正常意识和情绪状态的人,依赖于居住者指令命令。由此产生的问题之一便是,当施令者发生意外失去意识或者情绪持续低迷时,智能家居系统便无法正常完成操作,或者不能根据居住者状态进行相应的调整,给予居住者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例如,家中老人突然摔倒或者昏迷时,现阶段的智能家居系统并不能应对这种情况,不能提供扶持动作或通过联网联系相关人员到场帮助;当居住者持续性情绪低迷,陷入抑郁,影响正常生活状态时,也同样不能提供情感咨询或联系专业人员疏导和医治。

三、智能家居空间设计对抑郁症患者实施正向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抑郁症不仅使患者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伴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医疗问题。7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存在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着思维极端、认知僵化、回避现实等不良认知和冲动特点,是再次发生自杀行为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及时发现抑郁症状和自杀行为是防止自杀实施的有效措施。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抑郁,很多患者和患者周围的人只是认为患者想太多,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就医的意识和意愿,导致进一步加重病情,甚至毁灭自己。如果可以及时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健康和生命损失。

(二)可行性

家居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家中度过;而且,抑郁倾向者和抑郁症患者由于情绪和身体原因,社会活动时间减少,居家时间增加,甚至全部时间在家中度过;并且,部分抑郁者在公共空间中,会刻意隐藏自己的抑郁症状,假装开心,出现“微笑抑郁”,但家居环境中,是人们放下伪装和防备的空间,抑郁症状可以较大程度上显露;以上三点原因使得在家居环境中检测抑郁症状极为必要,也体现了在家居环境中发现和干预抑郁症状的可行性。

四、面向抑郁症群体的智能家居情感化设计的方法

现阶段智能家居对抑郁症群体居住者关注较少,且家居环境中情感化设计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在智能家居中更加关注抑郁症群体以及如何提高智能家居中的情感化设计成为当前急需考虑的问题。尤其需要加强对于抑郁症高发人群的关注,如青少年、产妇、老年人、高压工作人群等。

(一)运用环境心理学搭建舒适的居家环境,降低抑郁发作可能性

在结构上,减少或杜绝狭小空间、低矮空间、锐角空间等使人产生不适感和压抑感的空间;在安全性上,增加安全防护措施,减少患者自残和自杀的机会,如加强煤气泄漏检测、高层建筑窗户加铸安全网;在空间颜色上,减少使用黑色、红色等使人产生不舒适感的颜色,多使用米色、奶白等柔和温馨的颜色;在空间光线上,增加室内自然光线的照射,避免无窗空间或者小窗空间;在空间声音上,减少噪音的产生和传播;在空间温度和湿度上,避免剧烈变化,营造舒适温度和湿度;在空间空气流通上,增加室内空气流通性,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尽量增加室外新鲜空气;增加居家环境中自然融合度,增加半室外的自然空间和运动空间,利于居住者心情舒畅。

(二)加强数据监测,采集相关生理数据

人的情绪和人体生理数据密切联系,如心电、血压、脉搏、体温等数据,这些生理数据与人体情绪同时变化,具有准确、实时等特点,适合作为情绪变化的指标;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如门把手、床、地板等节点加入相关数据收集的装置,实时分析居住者的生理变化和情绪变化等,并进行相应及时调整。

(三)及时干预,降低严重后果的发生概率

数据收集和分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及早发现抑郁症状并进行合理适度干预,通知居住者注意身体和情绪变化;在严重时,可通过联网通知其亲人、朋友等的帮助。若患者实施威胁自身生命安全行为时,触发安全保护机制,避免悲剧后果的发生。

(四)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心理疏导

在居家空间中运用人工智能,输入抑郁症状和抑郁治疗相关的大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等技术,尝试积极疏导患者情绪,减缓患者压抑感受,减轻抑郁症状;针对需要服用药物辅助治疗的患者,智能居家可以设置服药提醒和安抚患者服用药物的功能。

(五)完善智能家居相关技术和设施

强化数据分析精度,减少症状误判;加强智能家居系统的数据保护和网络完全,避免和杜绝信息泄露,引起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慌;完善通讯系统,加强帮助人员的筛选,增加帮助人员选择的专业性,避免选择非专业人员到场进行非专业干预,加剧患者病情。

五、结语

智能家居系统繁复庞杂,建立较为完善的系统不仅需要庞大的技术和经济支持,而且需要循序渐进的时间。在未来的智能家居发展中,功能更加丰富,环保、安全、便捷将会成为发展的重点内容,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居住者的情感体验。智能家居空间目前仍处于低水平的起步阶段,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在家居环境中对抑郁症患者的发现和治疗,仍然任重道远。相信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会使智能家居系统营造一个更加科学化、具有更高情感体验的家居空间。智能家居配合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对抑郁症的发现、干预和治疗水平,共同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国民幸福感,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本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2021-zy-050

猜你喜欢

居住者情感化智能家居
儿童玩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乡村儿童玩教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艺术玩具设计方法研究
生态屋V01(Niu Haus)原型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基于PLC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Zigbee的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对我国住宅与社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
浅谈室内装修设计的功能与形式
智能家居发展或将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