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2021-02-09徐俊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1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文化负载词林语堂

【摘要】翻译和文化密不可分。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很难在英语中找到表达上毫无二致的对应词汇。作者通过研究林语堂先生《浮生六记》的英译本,借助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探索文化负载词最恰当的翻译策略,达到传播并展示中华特有文化魅力的目的。

【关键词】《浮生六记》;林语堂;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1-136-03

【本文著录格式】徐俊.文化自信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1):136-138.

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有了大幅跃升,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沿线各个国家提供了文化传播和贸易流通的平台,也使得我国在国际交流中的角色愈加重要。作为倡议发起者,要有相对的实力,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王沪宁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软实力的力量来自其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软实力才会产生越来越强大的力量。”[1]因此,我国不仅要在经济、政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文化方面也要“走出去”,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以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国家实力。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时强调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由此不难看出,在当前世界大格局下,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源之一就是要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因此,传统文化的外译也成为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将负载文化精华的词语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使得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在跨国交流中显得至关重要。

二、林语堂和《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代乾隆年间沈复描写自己和妻子生活的自传。作者用质朴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清朝文人平凡却又充满情趣的日常生活,以及外出游历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塑造了芸这位纯洁率真且勤俭持家的家庭妇女形象。作者通过质朴的语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期文人的思想道德、生活现实和审美情趣,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林语堂作为跨文化传播者,将其翻译成英语,以向西方世界推荐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智慧。本人以文化负载词作为切入点,探讨在这一翻译力作中,林语堂的文化态度及其翻译策略。

三、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分类

文化之所以能够代代延续,并不断发展壮大,主要依靠的是语言这个重要载体,尤其是其所蕴含的词、词组和习惯用语。这些词汇反映了某一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等。因此,“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3]。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被打上特殊地域和时代烙印的文化负载词,反而为翻译和文化交流设置了障碍。造成文化负载词翻译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因为“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4]

文化负载词的分类要依托于文化。关于文化,很多学者做过大量研究,比如皮特·纽马克、马林诺夫斯基,以及中国学者刘宓庆和邢福义等。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是奈达的文化分类法,即物质、宗教、生态、社会和语言5个方面的文化。本文以此分类为基础来探索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四、《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其音韵优美,词句对仗,语义高度浓缩,又意境无限,因此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尤为重要。林语堂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使其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语言基础,可以自由地行走于中西文化之间。通读《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会发现林语堂主要使用了直译法和意译法。前者为主,保留了源语特别的文化信息,有利于文化传播;后者为辅,便于让目标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具体的使用的方法又是灵活多样的,作者将通过下文中的实例进行讨论,所涉及到的例词和例句均出自外研社1999年出版的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5]。

(一)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中不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囊括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食品、房屋、日用品和交通工具等,都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

“……头巾已揭,相视嫣然。合卺后,并肩夜膳……”(清,沈复,《浮生六记》)

此处,沈复在描写他新婚之夜的场景,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婚礼上新娘头上要遮红盖头,遵照俗规拜堂进入洞房后,由新郎手持秤杆掀起盖头,寓意“称心如意”。林语堂将“头巾”意译为“bridal veil”,而非直译的“tou jin”或“headscarf”。

再比如“合卺(hé jǐn)”,源于上古时期,初为新婚仪式中用一剖为二的葫芦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夫妻一体,后人改用红线相连的杯盏,又称“合欢酒”或“交杯酒”,译本中将此意译为“the drinking of the customary twin cups between bride and groom”。针对物质文化负载词,林语堂采取的策略是意译为主,在目标语中寻找最自然的对等,如此才能让目标语读者领悟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传播中国文化。

(二)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反映的是精神信仰,其词汇通常是和信仰相关的观念、制度、仪式和传说等。我国人民信奉佛教和道教,认为天定万物。在文学作品中多出现“天”“仙”“佛”等字眼。比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七夕”,起源于上古传说,逐渐衍化为星宿崇拜,民众在该节日拜祭“七姐”(即“七仙女”,也称“织女”)来许愿、乞巧、求姻缘,这一文化现象到西汉时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时达到鼎峰。

《浮生六记》一文对此亦有记载:芸和沈复于“是年七夕”,摆上瓜果,燃起香烛,“同拜天孙”,愿老天保佑他们永结同心。

林语堂没有把“七夕”意译为“Chinese Valentine’s Day”,而是将其直译为“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of that year”,并且对牛郎織女的神话故事进行脚注。通过采取这样的策略,将“七夕”这一传统节日及其习俗进行了有效输出,使得目标语读者能够深入理解文章中所体现的宗教文化。

遗憾的是,林语堂在脚注中将“天孙”直译为“the Grandson of Heaven”,并且用来指称“the Cowherd”(牛郎)却为不妥。据《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织女,天女孙也”,唐朝司马贞在其所撰《史记索隐》中注释为:“织女,天孙也”。因此,“天孙”应翻译为“the Granddaughter of Heaven”用来指称“the Spinster”(织女)。译者对“天孙”这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失误,导致指称不对应,未能将该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准确传递,此为一憾。

(三)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是反映某一地区自然环境、地物地貌、气象气候等内容的词汇。如动植物、山河、地名、景点等。《浮生六记 》中包含很多生态文化词,尤其是地名,比如仓米巷、太湖、福寿山等,林语堂主要使用了音译和意译,意译多于音译。笔者选取其中一句做详细分析:

“……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名曰我取……”

“…Luckily,we were next door to the Lotus Lover’s Lodge of the Ts’anglang Pavilion on the east. …called After My Heart”(林,1999,p18-19)

“沧浪”没有特殊含义,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词,译者直接根据源语发音拼出新词,音译更好地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凸显了异国情调。“爱莲亭”和“我取”在古代文人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直接音译会大大降低译文的可读性。亭因莲花而得名,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很多文人会借莲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坚贞不渝。“After My Heart”也贴切地展现了作者的情怀,原文的意蕴跃然纸上。

(四)社会文化负载词

《浮生六记》描摹了清朝末期中国一对普通夫妇的生活,因此涉及到很多那个时期的特有词汇。社会文化负载词和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有着独特的民族和时代烙印,通常译入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林语堂主要采用意译的策略。这类词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惯用称呼、民俗习俗、生活习惯、传统道德等。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只选取“计时”翻译来做讨论,林语堂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已漏三下,……”

“it was already midnight,……”(林,1999,p8-9)

“漏壶”是古代的计时器,可以滴水或漏沙,简称”漏”。旧时一夜分为五更,相当于从晚上七点到第二天的凌晨五点,“漏三下”即“三更”,也就是半夜时分(midnight)。直到现在都有“漏尽更深”和“半夜三更”的说法。

“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

“on the twenty-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林,1999,p10-11)

“丑末归来,……”

“towards three o’clock,……”(林,1999,p12-13)

我国古时农历采用的“干支纪年法”中,以十二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个用来计年、月、日、时的序号名称。如此复杂的计算方式,很难直译,于是根据译入语习惯进行了换算。同时,为了体现我国的社会文化习俗,增加了“the first moon”表明了延续至今的特有的农历计时法,更便于读者理解,感受中国特有的文化气息。

(五)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也是某种语言的特色,这些词主要包括方言、成语、诗句、对联、谚语、歇后语等。《浮生六记》是用文言文写就,古今词义差别和文言句式,都给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来不少障碍。既要保留本土文化,又能使得目标语读者易于理解,林语堂主要采取直译或直译加注的策略。直译保持原文风格,加注是对原文进行解释性翻译,既实现表意明确的目的,又不破坏源语信息。例如,

“……焉得白头偕老哉!”

“……,they would not be able to live together until old age.”(林,1999,p26-27)

“白头偕老”出自《诗经》,其本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在延续使用,相近的词汇还有“白头到老”“白头相守”等。此处采用直译的方法,使得译文既完整传达出原文内容,又保持了原文的风格。

“……,盖以芸名而取如宾意也。”(清,沈复,《浮生六记》)

“如宾”即“相敬如宾”,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举案齐眉的典故。东汉一穷书生梁鸿与财主的女儿孟光结婚。婚后孟光从来没有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就算给正在做工的梁鸿送饭时,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重,每次都会把食盒高举到和眉毛齐平的位置。因此,常用“鸿案相庄”或“举案齐眉”来形容夫妻之间相敬如宾。针对这种富有文化内涵的典故,如果不加解释,目标语读者完全无法理解,因此林语堂紧扣文化信息,将“如宾”直译为“like guests”,再引用梁鸿和孟光的典故“the story of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were always courteous to each other”加以解释。这种直译加注释的策略有效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六)其他

此外,由于文言文的对仗工整,会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但是如果直译,目标语读者很难理解,所以林语堂采取了增译的策略。例如:

“……渐见风扫云开,一轮涌出……”(清,沈复,《浮生六记》)

原文中描述了沈复和妻子芸倚窗吟诗小酌,忽然间阴云翻滚,芸说道,如果老天让我们白头到老,月亮就会再出来。此处的“一轮”中的“轮”是用于形状的物量词,代指“一轮明月”,译本中采用了增译的方法,译成了比喻句,本体“the full moon”,喻体“a chariot wheel”。加之“chariot”专指古代的四轮马车或两轮战车,比单独使用“wheel”更贴近那个时代的文化。如此,在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具有年代感。

五、结语

对外文化传播离不开翻译,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翻译中,既考虑到能够让目标语读者轻松理解,又没有舍弃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在选词时尽可能保持原有的文化元素,采用直译、音译、加注等策略,既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又传递了我国文言文的语言和思想之美。因此,笔者认真研究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具体的翻译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3(3):91-96.

[2]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2017-10-2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 content_5234876.htm.

[3]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包惠南,包昂.2004.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0.

[5]Shen Fu.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 Lin Yutang Tra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作者简介:徐俊(1980-),女,山西五寨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文化负载词林语堂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浮生六记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浮生六记》的人物形象分析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