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赤霉绿色友好型小麦新品种皖新麦5号的选育

2021-02-07房春兴朱万里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选育

房春兴 朱万里

摘 要:该文介绍了皖新麦5号的亲本来源及组合、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并提出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抗赤霉;绿色友好型;小麦新品种;皖新麦5号;选育

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1-0028-02

皖新麦5号系宿州市金穗种业有限公司与安徽省新马桥原种场以郑麦9023为母本、连麦2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的中早熟、抗病性好、早熟、籽粒佳、广适型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皖审麦20200013);同年通过豫鄂两省引种备案,引种编号分别为(豫)引种〔2020〕麦008、鄂引种2020131;并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号:20201005147。2020年8月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安徽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登记号:2020N993Y006168。本文介绍了抗赤霉绿色友好型小麦新品种皖新麦5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

1 育种目标

针对沿淮淮北地区小麦易受病害侵染、容易倒伏、适应能力较差、极易发生倒春寒等问题,在选育品种时一定要充分结合较强的抗病能力和高产稳产2个因素[1]。抗病性要求在沿淮淮北地区中抗赤霉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纹枯病;具有抗倒春寒性以及后期干热风有较好的抵御能力;生态类型上要选择弱春性品种,对播种期及区域适应性范围广,后期落黄好、综合表现较好[2]。

具体育种目标如下:熟期早、弱春性,灌浆的速度快,后期落黄性表现佳,有着协调的成产结构,穗粒数超过36粒,千粒重超过45g,产量9000kg/hm2以上。在实际大田生产中,平均产量7500kg/hm2以上。品质优,标准至少达到国家中筋品种规定的水平以上;具有很强的抗干热风、抗寒、抗倒伏等方面综合抗性能力,抗赤霉病、中抗纹枯病,中抗叶锈病;种植过程中植株长势表现为株型紧凑、茎秆弹性较好。

2 选育经过

2.1 技术路线 根据育种的目标要求,选择郑麦9023、连麦2号作为亲本开展杂交育种,亲本的要求为品质佳、产量高、抗性能力强,在株型、成熟期等性状上互补,以培育成熟期早、产量高且稳定、综合抗性范围广泛、品质优的品种。选育过程中应用的技术集合了株系测产、高代产量比较试验、室内考种、抗病性田间鉴定、决选田间株系观察等[3]。

2.2 亲本材料选配 皖新麦5号是以郑麦9023为母本、连麦2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郑麦9023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单位为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由西农881/陕213为亲本经过选育得到,早在2001年通过豫鄂审定,2002通过苏皖审定;品种表现为产量高、品质优、籽粒饱满度高、灌浆速度快、熟期早,表现出了很好的结实性、抗病性好。连麦2号是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用鲁麦21为母本、鉴94(73)为父本采用系谱法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表现为耐寒抗倒、优质高产、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2005年分别已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05004)和江苏审定(苏审麦200504)。用这2个品种配制组合的目的是使丰产、优质、早熟、抗病等性状累加,抗寒性、籽粒饱满度、结实性等性状达到互补的目的。由图1可知,皖新麦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来源于郑麦9023,籽粒性状来源于连麦2号[5]。

2.3 选育过程 2005年组配杂交组合:郑麦9023×连麦2号;田间编号05014;2005—2006年度F1代:发现05014-1从苗期到抽穗一直表现较好,早熟,落黄好,抗倒伏,确定为重点组合;2006—2007年度F2代:在05014-1选5个单株和8个单穗种成穗行,将其中株高差过大、成熟时间差异过于明显的淘汰掉,选择有较好丰产性特点、株高适宜、落黄佳的品种,选择的单穗数、单株数分别为32、5个;2007—2008年度F3代:种植F2中获得的优良单穗、单株,再筛选出35个单穗;2008—2009年度F4代:05014-1种植35个穗行,其中第5行表现较好,中后期植株整齐,未发现病害,中矮秆、抗倒伏、早熟、成熟活顺,混收脱粒参加所内预备试验;2009—2010年度F5代:种植05014-1小区。叶长宽,色淡绿,从幼苗到成熟表现较好,未发现其他病害。分蘖力强,成穗数多,植株整齐,秆较矮,落黄好。同时,将该小区混收脱粒,参加场品比试验,平均产量9331.5kg/hm2,比扬麦158增产6.4%;2010—2014年度,F6代以后继续场内品比试验,种植穗行,再选单穗。2014年,将05014-1定名为皖新麦5号。

3 特征特性

3.1 生物学特性 属春性品种,幼苗半直立,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整齐度较好,平均株高85.2cm;纺锤型穗、白壳、长芒、籽粒琥珀粒、半角质。

3.2 产量表现 2015—2016年度,皖新麦5号参加安徽省春性组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6097.35kg/hm2,较对照扬麦20增产4.27%,6点汇总5点增产,推荐参加安徽省春性組小麦区试。2016—2017年度,皖新麦5号参加安徽省春性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227.55kg/hm2,较对照扬麦20增产4.61%,增产显著,6个试点全部表现为增产。2017—2018年度,皖新麦5号继续参加安徽省春性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727.45kg/hm2,较对照扬麦20增产5.47%,增产显著,8点汇总7点增产。2018—2019年度,皖新麦5号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746.5kg/hm2,较对照扬麦20增产3.31%,7点汇总6点增产。

3.3 产量三要素 2015—2016年,皖新麦5号田间种植表现为有效穗数442.5万穗/hm2,穗粒数32粒,千粒重47.9g。2016—2017年度,皖新麦5号有效穗数466.5万穗/hm2,穗粒数34.9粒,千粒重44.3g。2017—2018年度,皖新麦5号有效穗数520.5万穗/hm2,穗粒数33.3粒,千粒重38.5g。

3.4 品质 2015—2016年度,皖新麦5号籽粒经品质分析,结果为:蛋白质含量15.6%,湿面筋33.0,吸水率65%,面团稳定时间8.3min,容重782g/L;2016—2017年度,皖新麦5号籽粒经过品质分析,结果为:容重811g/L,粗蛋白(干基)13.78%,湿面筋(以14水分计)27.3,吸水量64.4mL/100g,稳定时间4.0min;2017—2018年度,皖新麦5号品质分析,结果为:容重792g/L,粗蛋白(干基)14.84%,湿面筋(以14水分计)32.6%,吸水量63.8mL/100g,稳定时间4.4min。

3.5 抗病性 2015—2016年度,对皖新麦5号田间种植情况进行抗病鉴定,结果表现为:对赤霉病抗病级别为MR2,对白粉病抗病级别为MR,对纹枯病抗病级别为S2。在2016—2017、2017—2018年2个年度,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对皖新麦5号的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其对赤霉病、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均为中抗,对纹枯病的抗性水平均为中感。皖新麦5号在种植中连续多年表现抗逆能力强,是一个综合性状比较优秀的小麦新品种,推广前景广阔。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期播种 皖新麦5号属弱春性、熟期早的品种,播种时间不宜过早。在安徽省适合种植的区域播种期以10月25日至11月中旬为宜。播种时要求均匀落籽,如遇气候干旱要抢墒将种子播下,并灌透水[3-4]。适播期内的播种量在150~187.5kg/hm2。对于肥力水平中等偏低的地块,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在播期延迟的情况下,按照每延迟3d、播种量增加7.5kg/hm2的要求控制。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

4.2 加強田间管理 加强对田间的施肥、浇水等管理措施,不仅要确保高产,还要兼顾到品质。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中上等地力的田块施纯氮195~225kg/hm2、五氧化二磷90~120kg/hm2、氯化钾或硫酸钾90~135kg/hm2;氮肥的70%为基肥,30%可在2月中下旬小麦返青和拔节期追施,以提高小麦的分蘖成穗率。为防止发生缺苗断垄现象,要及时进行排灌,使小麦形成壮根、壮苗,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小麦生长进入到灌浆期后,及时喷施一些稀释的肥水混合液,如尿素水溶液、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等,为小麦籽粒的增加、饱满打好养分基础。皖新麦5号极易发生倒春寒等问题,尤其在田间肥力水平高的情况下,一定要加强抗倒伏管理。水稻生长进入到返青至拔节前的这段时间,要根据土壤墒情、天气情况等开展田间草害的防除工作。

4.3 适时收获 小麦收获的时间为蜡熟末期,此时小麦叶片、穗部颜色均转为黄色,茎秆有一定弹性,最佳的收获时间为超过95%的籽粒硬度增加。

参考文献

[1]高燕,彭涛,成东梅,等.小麦新品种济研麦7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13):36-37.

[2]李筠,王龙,任立凯,等.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连麦2号的选育及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7(6):37.

[3]阎素红,蔡忠民,杨兆生,等.不同肥力对晚播小麦开花后地上器官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0(3):46-49.

[4]王永军,孙苏阳,李海军,等.小麦新品种淮麦24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15-16.

[5]孙瑞建,潘付红.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3(06):49.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选育
豇豆新品种镇豇2号的选育
早中熟豇豆新品种绵豇8号的选育
线椒雄性不育系金椒2A的选育
松花菜新品种鹿松90天的选育
魔芋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