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值的是是非非

2021-02-04宦菁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1年1期
关键词:容貌燕窝颜值

宦菁

一方面,商业因为人们对高颜值的追求而获利;另一方面,商业也在用各种宣传与广告塑造人们的颜值标准,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容貌焦虑”的陷阱。

赵薇执导的新剧《听见她说》让“颜值”一词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几年前,“颜值即正义”的口号传遍各大线上媒体平台,戏谑与调侃的背后也在揭示一个事实——颜值真的很重要。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读过的童话吗?善良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姣好容貌,无论是白雪公主,还是灰姑娘。高颜值似乎自带高光,有一种温润的美好。而童话中的反面人物,总是面目可憎。这些童话为我们的审美思维提供了最初的对照模板。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美的就是好的”的刻板印象。当然,长大后的我们也被灌输“心灵比外貌更重要”的道理,然而人们对高颜值的好感更接近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理反应。

“颜值即正义”,颜值也是生意。

前阵子,职业打假人王海的“硬扛”,让快手头部带货主播辛巴团队深陷“假燕窝风波”。事后,辛巴团队发布致歉声明,并召回商品,为消费者办理“退一赔三”。有媒体测算,假燕窝的总赔付金额达到6198万元。

如果没有这场“打假”,辛巴团队的直播无疑是成功的。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带货”两千多万元,成绩颇为亮眼。巨额销量下,直播虽功不可没,市场的需求也是“带货”成功的关键。需求的背后,“颜值焦虑”的魅影渐渐浮出水面。

“美人之前的差距,从一碗燕窝开始。”

“你与肤白貌美,就差了一碗燕窝。”

“一场提升颜值的纯鲜之旅。”

……

燕窝产品的宣传几乎都与颜值相关,不是拿女人对年老色衰的焦虑做文章,便是与容貌的改善挂钩。这些有如“灵丹妙药”般的宣传让“颜值至上”的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

当商业的根茎逐漸蔓延,渗入人们的颜值观时,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对高颜值的理解都有着极高的统一性。“高挑、纤细、肤白”成了高颜值的定义,“高挺鼻、大眼睛、尖下巴”便是网红脸的标配。无论是直播间里笑看风云的主播,还是朋友圈里各种PS的精修自拍,她(他)们美得那么“整齐划一”。如果脱离了这样的“整齐”,她(他)或许会出现“容貌焦虑”,因为这样的容貌不符合标准的审美。

于是,修颜APP诞生并迅速获得市场,直播软件也会绞尽脑汁地加入各种提升颜值的滤镜来讨好消费者。现实生活中,美妆产品不断加深“美白”“滋润”“抗老化”的概念吸引消费者,医美也用各种高颜值的图片“挑逗”对自己容貌不满意的消费者。

一方面,商业因为人们对高颜值的追求而获利;另一方面,商业也在用各种宣传与广告塑造人们的颜值标准,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容貌焦虑”的陷阱。

诚如《听见她说》中所叙述的,“容貌焦虑”的核心是“一定”,是“应该”,是同质化的手段。正是商业世界一遍又一遍地加深与巩固这些概念,人们对容貌的过度关注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社会性本能。所以,《听见她说》中的女主角才会花费两个多小时化妆打扮,直到符合大众审美后才心满意足地外出;人们才会对社交媒体上呈现的那个自我那么在意,才会精挑细选外加精致修图后,谨慎地在朋友圈“晒”出。

“容貌焦虑”既是消费社会的产物,又在不断加强消费社会中的“拟真实”——比真实更真实。无论是人造美女/俊男,还是被滤镜打造而美得不真实的影像,都成为人们认可和追逐的对象。在这里,高颜值实现了系列化生产,人们在消费社会的物化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成了“整齐”的一员。

我们被消费社会摄取走了真实自我,并以狂欢的方式重构之。吊诡的是,我们在容貌上消费越多,我们的“容貌焦虑”却越来越严重。这或许是因为广告和影视等无时无刻地提醒着观者——你,不够美。

所以,荒诞的一幕出现了。在控诉“外貌焦虑”的《听见她说》里,弹幕中依旧不断飘过对角色容貌的指指点点,质疑妆容太厚、皮肤干毛孔大、眼袋明显……

摆脱“颜值即正义”的观念,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猜你喜欢

容貌燕窝颜值
画与理
Perfect is Boring
燕窝虽好假货多,小小火机辨真伪
观察燕窝记
除了颜值 你还会发现的我有趣
颜值高低只是一时的,保湿抗老是持久战
高颜值香氛
感恩节
化好底妆好颜值不再靠Photoshop
燕窝价暴跌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