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创新平台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SSCI数据库的研究

2021-02-04亚,施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年2期
关键词:协同科技建设

盛 亚,施 宇

(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0 引言

随着创新驱动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与互联,集聚与共享多方资源的创新平台顺势演化而来[1]。创新平台不仅可以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也为创新中邻近悖论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创新平台效应凸显的同时,也使得国家各级政府迅速出台系列政策,促进平台建设。但目前,创新平台也存在盲目追求数量、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初期规划不系统、定位不精确以及平台间有效协调发展机制未成型等问题[2]。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创建平台,实现良好的协调发展,已是当下亟需应对的战略性问题。相较于实践发展的新近热度,创新平台相关理论研究由来已久。1999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走向全球:美国创新新形式》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创新平台(Platform for Innovation)概念,将其视为包含创新基础设施及创新过程中关键要素的集合。此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围绕创新平台开展了大量研究。创新平台相关研究或致力于其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建设经验、空间布局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探索[3-10],或将其视为一个实现经典理论深化、整合和繁衍的独特情境。如许强等(2010)基于三螺旋理论,探讨了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方正起等[11]从资源调控理论视角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进行研究;孟溦等[8]在整合资源依赖与社会影响力理论视角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另有研究以创新平台作为切入视角,关注如何借其驱动创新发展、培育创新能力、构建协同创新系统、服务企业需求以及助力经济增长等[12-16]。上述研究在推进创新平台研究深化的同时,也存在对创新平台内涵识别、分类、关键科学问题界定不清晰以及研究分散化等问题。这导致已有研究既未能全面客观展示创新平台研究全貌,也未系统呈现出创新平台研究热点及其演进过程。

知识图谱作为对特定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过程进行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的有效工具,已被应用于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平台研究、云计算等诸多领域。然而,尚未有对创新平台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此类分析的文献。基于此,本研究在甄别创新平台应有意涵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软件,以2000—2019年CNKI数据库中CSSCI收录期刊为对象,从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聚类Timezone视图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创新平台不同历史时段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同时对各个研究热点进行深入述评,以期为确定创新平台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为我国创新平台发展提供实践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类别为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文献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2019年,检索时间为2019年7月10日。首先,以“创新平台”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到1 422篇文献;其次,进行文献摘要阅读筛选,手动删除研究内容与创新平台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如不涉及创新研究的“教学平台”、“社交平台”、“投融资平台”、“工作迈上新平台”、“平台经济”等主题词。另外,剔除征文启事、会议通知以及没有关键词的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756篇,随年份分布如图1所示。

图1显示,我国创新平台研究从2000起步,总体处于上升趋势(2019年数据不全除外)。随着实践的发展,创新平台不断被赋予新的意涵而受到持续关注。2004年之前,创新平台研究多聚焦于单一企业主体,主要关注企业内部产品创新平台构建。而在实践中,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困境、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对接由“转移说”不断过渡至“协同说”[17],以及政府系列创新政策引导,使得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创新平台成为业界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突破创新瓶颈的重要外部力量[18,21],同时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焦点。2008年,创新平台研究出现第一次小高峰。2011—2016年,发文量呈递增趋势,并于2016年达到峰值,说明这段时期是国内创新平台研究的快速发展期。我国创新平台研究发文量大体经历上升→略降→再上升→再略降的波动上升趋势,表明创新平台一直是持续研究的热点领域,且已有较强的研究基础。

图1 国内创新平台发文时间分布(2000.1—2019.6)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科学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应用CiteSpaceⅤ软件绘制国内创新平台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可能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科学知识图谱实现了图与谱的兼得,展示的研究结果同时包含可视化图形与序列化研究谱系,便于研究结果的清晰化展示。CiteSpace软件可在识别搜索文献所提供关键信息点的基础上,探索研究领域关键演化路径和可能的知识拐点,并结合可视化的图与序列化的谱绘制知识图谱,帮助用户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实现对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同时产生新的认识[18]。

2 创新平台研究关键词共线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本研究借助关键词的共现网络与聚类,分析国内创新平台领域的可能热点研究主题。软件初始参数设置如下:Time为2000—2019,Year per slice为1,节点类型为关键词,Top N为50,节点阈值设置为5,即仅显示出现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名称。关键词共现分析(见图2)结果显示,756篇文献共产生137个节点、238条连接。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频次,节点间连线粗细表示关键词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可作为识别创新平台领域研究热点的有效依据。表1列示了国内创新平台研究领域热点关键词的词频统计结果,中心性可体现共现图谱中关键词的地位,其值越接近1,说明其越靠近网络中心位置。对于文献计量分析来说,中心性大于0.1即可视为重要关键词。

图2 国内创新平台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显示,频次排名前20的关键词中,中心性高于0.1的有协同创新、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创新、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和案例研究9个,这可能是近些年我国创新平台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或方法。其中,协同创新是在关注企业及企业间协同制造,以及关注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合作的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发展而来的,是科技创新的新范式(陈劲和阳银娟,2017),而创新平台作为实现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两者必然密不可分(高航,2015)。创新平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激发多元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意愿,并最终提高协同创新效益,推动创新活动进展[11]。出于落实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的需要,关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的架构、功能[19]以及高校科研平台的创新源及其对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等研究[20]引发学者关注。此外,以协同创新作用机理为指引,更有可能剖析出我国创新平台创新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的根源(高航,2015)。

表1 国内创新平台领域热点关键词

3 创新平台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更有效地识别创新平台具体研究领域与内容,本研究进一步基于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生成8类主要研究分类,并按照含关键词的文献数量排序,如表2所示。结合图1与表2可知,我国创新平台近20年的研究热点主题主要可分为两大类:①对不同类型创新平台的具体研究,主要包括对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等;②对创新平台建设原因的研究,主要从创新平台在促进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我国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国际竞争力疲乏等现实状况的应对两方面展开。

表2 国内创新平台领域关键词主要聚类概况

3.1 创新平台类型

3.1.1 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是整合与集聚科技资源,兼具开放性与共享性,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起到支撑作用和服务功能的科技机构或组织的总称[4],现有研究主要涉及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功能、类型、建设及运行状况等议题。实际上,科技创新平台相关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2002年的“科技大平台”及系列政策的推出,使得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受到广泛关注[20]。但是,彼时研究尚未对科技创新平台概念进行清晰界定,也未对平台基本类型进行划分。随后,陈志辉[4]基于平台所属资源、功能作用等,将其划分为科技公共服务、科技基础条件、科技研发实验以及技术创新服务4类,并详细列举每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典型实例,以强化分类的可理解性。进一步地,学者们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建设历程、经验与对策、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以及绩效评价等展开了广泛研究[5-10]。但对我国科技创新平台的分析多基于平台视角,对创新的关注略显不足。如胡一波(2015)认为,促进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的关键是合理规划创新经费使用、加强平台制度管理、明确创新规范等,并未从创新角度触及问题本源。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即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原始创新动力及能力不足,不能匹配企业技术创新需求,而企业创新动机及能力不足,引致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使得科技成果供给难以适应市场需求[22]。因此,对于科技创新平台内各参与主体而言,重要的是激发其创新动力、提升其创新能力(共创)以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共治),从而实现各参与主体互利共赢(共享),最终实现科技创新平台良性发展。

3.1.2 产业创新平台

产业创新平台为应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乏力困境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打破了传统产业即夕阳产业的看法[23],现有研究主要涉及产业创新平台的内涵、运行机制、评价体系、治理及建设等议题。许正中等[24]对产业创新平台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实现创新要素集聚并触发产业革新是产业创新平台的关键内涵,以创新成果外溢促进产业升级是其应有之意。为丰富研究的情境性,黄学等(2013)以杭州市动漫产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模型。进一步地,探究产业创新平台绩效指标及治理成为寻找最佳实践的关键,其中涉及平台运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平台战略地图研究、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领导者与参与者动态治理和互动策略等多个方面[25]。然而,产业创新平台并非天然存在,如何建设或启动创新平台将成为后续研究的关键分支,已有研究仅指出了可能的建设路径或注重对国外建设经验的梳理,并未触及产业创新平台“冷启动”的背后机制。因此,关于创新平台建设如何实现“从0到1”以及对于建设机制的探索可能成为后续的热点与难点。

3.1.3 协同创新平台

协同创新平台是由多个子系统主体和界面构成的层级结构,通过全面释放创新要素,进而实现协同创新的有效工具(唐震等,2015)。相关研究主要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与资源优化配置[11,19],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内在机制与界面管理(唐震等,2015),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发展模式与创新绩效(高航,2015),服务于小微企业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困境与对策[26]以及以协同创新平台作为驱动新兴技术企业协同发展的有效因素(李星宇等,2017)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协同创新平台研究内容。然而,聚焦于协同创新平台本身的研究,与以协同创新平台为视角的研究似有割裂之嫌,前者认为其具有异质性,进而对其内涵、运作机制等进行剖析,而后者将平台打包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忽略了平台间的异质性,这可能导致研究不能与实践形成最佳匹配,也可能为创新平台的盲目建设以及平台定位不精确埋下隐患。因此,后续研究亟需一个能将两者整合的框架,以更好地助力实践与理论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我国创新平台文献关键词聚类的量化分析可知,学者对创新平台的研究主要从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3种类型入手,相关研究概况如图3所示。由表1、2可知,协同创新平台(平均发表时间为2015年)是发表年限相对较晚的聚类,体现了近年来的前沿热点,但其中心性仅为0.04。相比之下,科技创新平台(平均发表时间为2011年)中心性较高,为0.11。自田军等[21]将科技创新平台视为发展现代信息农业的突破口以来,科技创新平台便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其热度至今未减。这说明3类平台中的科技创新平台可能更值得后续学者展开深入研究。此外,为实现对量化结果更精确的解读,本研究对创新模式的演化规律进行梳理,并发现,技术创新有向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演进的趋势(彭纪生和吴林海,2000);协同创新是实现产业化创新的方式之一[27],是对协同制造与开放式创新的发展,也是科技创新的新范式(陈劲和阳银娟,2017)。基于以上文献分析和CiteSpace量化结果,本研究认为,未来创新平台研究可从科技协同视角出发,搭建一个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并进、平台各参与主体协同化、创新资源集聚化与共享化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已有研究将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的思路应用于军民融合领域,关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若干问题[11],也有将其应用于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领域,关注科技服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问题[46]等。但此类研究尚未对创新平台建设与协作机制进行深入探索,有待后续学者进行深耕。

图3 3类创新平台研究发展分支与脉络

3.2 创新平台建设成因

从搭建创新平台的功能逻辑看,创新平台作为克服创新过程资源限制、邻近悖论、变革阻力以及系统失灵等的有效工具[28],现有研究主要从3个层面展开。首先,聚焦企业层面的研究发现,创新平台的服务供给能显著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绩效[13],创新平台的知识供给可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罗巍,2015)。其次,聚焦区域层面的研究发现,创新平台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也存在一定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的创新能力提高也具有一定正向作用(陈洪玮和王欢欢,2020);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也可为区域内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服务支持(王雪原等,2015)。最后,聚焦国家层面的研究发现,从科技创新投入角度看,创新平台驱动型模式是一种有效的中国科技创新新模式[14];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创新平台与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不同类型创新平台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也存在一定差异性[16]。

同时,创新平台也是推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而对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有效应对是我国制造业构筑全球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由于共性技术具有明显外部性、投入周期长等特征,使其易陷入多重失灵困境(郑月龙,2019)。郑小碧(2015)将区域创新平台与经典的双边交易平台进行比较,从供求视角展开研究发现,区域创新平台建设能有效规避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陷阱”,且不同特点的产业集群要有选择地匹配政府或龙头企业主导建设的平台,以实现平台效益最大化。其中,政府的知识技术支持可显著缓解共性技术研发失灵,同时,由于在龙头企业主导的平台中,科技信息流动速度很快,因而其后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与实际需求会具有更高的匹配度。因此,在探究汇聚多方知识、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的创新平台建设问题时,也要关注创新平台主导者的差异性这一因素,而且对于创新平台由哪一利益相关者主导的争论,本质上可能并非孰对孰错的问题,而是因地制宜的选择。

从搭建创新平台的现实逻辑看,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基于市场演化、政府引导而建设用于集聚与共享资源的创新平台,我国创新平台更多属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建设[29]。为应对我国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国际竞争力疲弱的现状,政府于2002年提出“科技大平台”建设计划,相继出台了系列创新平台建设纲要及配套性支持政策。尤其是2012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创新日益成为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须”而非“可选”。然而,要成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软着陆,也必须依托创新平台,通过这个载体,集聚必要的创新要素,充分激活各类创新主体,进而有效促进创新成果的商业化[30]。在上述现实背景下,政府鼓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搭建共享平台,也主导建立了一批国家及地方创新平台,如国家级与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以及科技文献库、仪器设备共享网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综上所述,我国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基于我国当前发展中创新能力不足与科技基础薄弱的现实背景,综合考虑创新平台对我国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可能的促进作用,进而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建立创新平台。

4 创新平台研究关键词演变趋势分析

为考察创新平台热点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参数设置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Timezone命令,列示了国内创新平台关键词共现图谱的时区图(见图4),将相同时间点内的节点集合在相同时区中。结合图4与图1可知,国内创新平台研究可以分为3个演化阶段。

图4 国内创新平台文献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第一阶段:2000—2004年,萌芽期。这一时期的国内创新平台研究多聚焦于企业内部产品创新平台搭建。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竞争,且其竞争已从生产和营销阶段前移至研发阶段,不断创新成为企业的灵魂。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工具,产品创新平台逐步进入业界与学术界视野。

第二阶段:2005—2010年,成长期。这一时期的创新平台文献增长主要是因为政府系列政策的推动作用。2002年,国家科技部组织有关方面提出“科技大平台”设想,并于2004年开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规划与建设;2005年,进一步完善了与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初步形成了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2006年,明确提出将创新平台建设列为国家专项发展计划;2010年,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企业研发与区域科技建设,创新平台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全面发展期。这一时期的创新平台研究已由基于政府驱动视角转向对平台健康发展的关注。国内学者已从创新平台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建设经验、空间布局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3-10]。同时,为了突破创新平台一次资源集成的局限,也有研究开始探索跨平台资源集成的有效模式[31]。此外,这一阶段的研究也出现了大数据、“互联网+”、智能生产等新主题词。其中,“互联网+”代表新的信息技术,能为创新平台中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提供更智能化的支持。如“互联网+”物流创新平台可更有效地服务于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物流需求,助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32]。服务网络体系与智能生产的投入可为我国现阶段创新平台构建注入新要素,助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实施。

整体而言,国内创新平台研究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在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各种类型创新平台及其前因后果研究的具体主题在同一时期内集中出现,百家争鸣。此外,国内创新平台研究有较强的时代性,其演变趋势与政府政策、实践发展密切关联,说明现有研究能及时响应国家政策,顺应实践发展要求。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国内创新平台研究文献梳理与内容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从研究阶段看,2000—2019年,我国创新平台领域的文献发表总体呈上升趋势,结合关键词共现图谱时区视图、高频关键词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情况分析,本研究将创新平台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2000—2004年为研究的萌芽期,2005—2010年为研究的成长期,2011年至今为研究的全面发展期。

(2)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和高频关键词分析看,协同创新、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创新、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是主要研究热点,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是创新平台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如郑小碧[27]从经典的双边交易平台理论视角研究了区域创新平台的供给与定价机制,验证了区域创新平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3)从聚类分析结果可判断,我国创新平台研究主要有两大类:①不同类型创新平台的研究,包括对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等的内涵研究、建设研究、运行机制研究、治理研究、空间布局研究以及绩效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②创新平台建设原因的研究,主要从创新平台在促进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政府政策引导两方面展开。

5.2 研究讨论与展望

通过整理创新平台研究热点,分析我国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对接国家政策,并结合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不足,未来创新平台发展与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构建以创新平台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的整合性分析框架,既关注创新平台间的异质性,又兼顾创新平台的功能定位。Schut等[33]建议,在创新平台建立前,应充分考虑其预期功能与效应,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选择何种类型的平台更为有利。对创新平台类型进行划分,有助于挖掘其间的异质性,也便于创业企业家选择建立或进入更匹配的创新平台[12]。国内学者以创新平台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既注重单个平台特质与内涵的挖掘[3-4],也从整体上对创新平台的发展概况[5,11]进行研究。以创新平台为视角的研究,关注其对创新、创新能力及经济发展等的作用,但普遍将创新平台视为一个同质整体进行研究,对于其间异质性的思考,也仅从平台大的分类,如政府主导、企业主导等进行比较研究[27],尚未关注到各个平台间的差异。然而,即便是同一类型内的各个主体,其间也存在很强的异质性[34],更不必说不同类型平台间的差异。此外,创新平台建设依然存在着盲目追求数量及定位不精确等问题,很难说上述现象的出现,不是因为忽略了创新平台间的异质性,仅关注其可能的功能作用而引致的盲从。因此,建议后续研究将创新平台放到整合性的网络框架内进行研究,以增强研究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2)构建与核心利益相关者适配的创新平台“冷启动”机制。创新平台并非自然涌现,其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挖掘建设或启动创新平台背后的影响机制可能成为后续研究的关键分支。作为一个连接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有效载体,对最匹配或最具积极性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与激励,有利于创新平台功能的有效发挥[35]。国内学者已对创新平台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指出可能的建设路径或途径,并对国内外建设经验进行梳理,从机制建设、运营建设、人才建设与成果建设4个方面探究创新平台的建设成效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有效指引。但上述研究并未触及创新平台“冷启动”的背后机制,如对于“从0到1”的创新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资源限制、合法性障碍等尚未提及,这可能成为后续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研究认为,创新平台建设应首先明确主导者,考虑到政府主导与企业主导的创新平台间具有极大的效应和功能差异,而对于由谁主导的争论,可能仅是多种情境条件组合影响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建议后续研究可采用适合条件组合分析的QCA方法进行分析,以挖掘可能的平台启动机制。

(3)构建创新平台多利益相关者的动力机制(驱动创新)与协调机制(创新驱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可探寻创新平台内各参与主体的创新源动力,基于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则可探索创新的协调机制。创新平台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28],已有研究已识别出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但尚未真正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进行研究。作为分析主体属性、解释关系乃至网络特征的主流理论,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出发,更有可能挖掘出驱动创新的真正因素。此外,激发多利益相关主体的协同意愿并提高最终的协同效益,是创新平台的重要目标之一[11]。仅仅建立多利益相关者集聚的创新平台,并不能自动触发多级协作与创新,要达到创新目的,需要精心开展机制设置,以实现利益相关者的有效连接与协作[25]。目前,国内学者仅针对特定协同创新平台进行协同机制研究,尚未覆盖其它类型的创新平台,因此对创新平台协调机制的探索也可能需要学者重点关注。

(4)关注政府相关创新政策和经济发展新现象。根据国内创新平台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的时区图,国内创新平台研究主要包括萌芽期、成长期和全面发展期3个阶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其演变趋势与一定时期内的时政时事联系密切,体现了中国特色。同时,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和智能生产等新兴主题有可能成为未来创新平台研究热点。因此,本研究认为,未来创新平台研究一方面应关注政府的实时创新政策,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平台理论,为我国创新平台实践发展提供指导。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的重要意义,随后,学界聚焦此类主题的文献便开始涌现。如关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架构与功能[19]、军工类高校科研平台的创新源以及对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20]、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问题[11]等。另一方面,未来研究应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新现象。如黄柯等[32]探究了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创新平台在发展过程中打造数字化供应链对物流企业创新升级的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协同科技建设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