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漠蝗灾会蔓延至中国吗

2021-02-03

中外文摘 2021年1期
关键词:飞蝗蝗灾蝗虫

□ 赵 斌

2020 年年初,肯尼亚发生了70 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入侵,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也经历着25 年来最严峻的蝗灾,农业生产已完全停滞。随后,沙漠蝗又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亚洲国家造成一定程度的灾害。科学家预测:如果蝗虫持续破坏,将有10 亿人口受灾。

蝗虫为何不再独居

说起蝗虫,其实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平时称为“蚂蚱”的昆虫就是蝗虫。不过大家看到的是一只一只独居的蝗虫,性格温和,几乎对人类没什么危害。也就是说,在食物充足的时候,蝗虫往往是独居的。

由于气候导致食物匮乏时,独居的蝗虫迫不得已开始外出寻找食物,最终都集中到同一个有食物的地方,这样就开始发生聚集了。蝗虫的聚集,一般始于荒无人烟的地方。区区一棵矮树丛上,就能爬满几千只蝗虫。聚集之后,蝗虫群慢慢壮大,整体行军。

然而,一旦它们聚集到一定数量,不仅身体颜色发生变化(由绿色变为黄色),性情也随之大变,变得异常暴躁,特别有攻击性。而且,食欲大增的蝗虫开始成群飞行。

一个普通的蝗虫群可由多达4000 万只的蝗虫组成,覆盖的范围可达长约60 千米、宽约40 千米,一天之内可移动150 千米。在这一天的迁徙过程中,蝗虫群可以吞噬掉足够养活3400 万人的食物。

蝗虫群的行军方向与环境温度、湿度和风向等天气状况有关,随时可能发生改变,这使得人们对蝗虫群的追踪变得非常不易。

蝗灾来势汹汹

蝗虫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破坏力的迁徙害虫之一。对付蝗虫,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蝗虫的生殖能力非常强,一次产卵60~80 个。产卯时,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松软的土中,然后用土把卵盖住,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受松土保护的卵很少有被天敌发现的风险,得以安全孵化。

近两年来,非洲许多国家经历了降雨严重不足、干旱后又迎来了大量降雨等气候状况,这可能导致了蝗灾的暴发。

由于第一波沙漠蝗来势凶猛,所产的大量卵和孵化幼虫并没有及时被消杀,2020 年3 月,随着非洲雨季的来临,雨水增多为蝗虫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沙漠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复的世代重叠,一个蝗虫家族可以变得异常庞大。因此,2020 年4 月,非洲很快又迎来了第二波蝗灾侵袭,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据新闻报道,2020 年2 月,超过1000 亿只来自非洲的沙漠蝗杀到了巴基斯坦、印度。2020 年6 月,遮天蔽日的蝗虫已蔓延印度9 个地区。印度部署了一架直升机和十余架无人机喷洒杀虫剂,以阻止沙漠蝗的蔓延。

此蝗非彼蝗

蝗虫群的到来,对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不仅事关粮食安全,更事关农民的艰辛付出。那么,非洲沙漠蝗是否会对我国构成威胁呢?

其实,这次在非洲致灾的沙漠蝗,与我国历史上造成蝗灾的飞蝗不是同一个物种,它们的地理分布区也是不同的。从沙漠蝗的生活习性来看,沙漠蝗的生存和繁殖必须依托于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我国气候条件不能满足其繁殖。

沙漠蝗的分布区,一般是从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延伸到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横跨阿拉伯半岛1600 万平方千米的地带,进入印度西北部。在生态和气候条件最优条件下,其分布区最北至西班牙和俄罗斯,最南至尼日利亚和肯尼亚,最东至印度和亚洲西南部。也就是说,我国根本就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这个物种应该不会进入我国。

虽然在20 世纪初,曾有科学家声称在我国云南发现了沙漠蝗,但未被观测证实。从路径上来看,沙漠蝗如果要迁飞到我国,路径有两条。一是西线通道,从印度、巴基斯坦进入西藏南部,但这里明显受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天然屏障所阻隔,沙漠蝗是难以逾越和存活的。二是东线通道,经印度、孟加拉国从缅甸进入云南南部,但蝗虫从这里又难以穿过雨林。退一步讲,即使出现强季风等极端天气,使沙漠蝗被吹入我国,它们也难以建立有效的种群。

我国有成熟的灭蝗经验

正如我们前面所描述的,蝗灾的发生,其实门槛并不低,需要有非常合适的气象条件配合,也就是生态学中所说的生态因子。我国的飞蝗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湖滩、河滩、荒地或耕作粗放的农田,也就是典型的湿地中。这些地方生长有大量的芦苇、盐蒿、稗草、荻草、莎草等,它们都是蝗虫喜欢吃的植物。

我国的主要蝗区是在黄淮海平原,包括滨湖蝗区、沿海蝗区、内涝蝗区和河泛蝗区等多种类型。如果这里某年恰逢大旱,之后就会造成河滩、湖滩裸露,荒地面积增加,形成适合飞蝗产卵的场地。因此,在干旱年份,蝗虫的越冬产卵量高。

如果大旱之后恰好遇上暖冬,第二年又有合适的气象条件,比如春季雨水充沛、气温回升较快等,蝗虫种群密度就会迅速增大。因此,我国发生的蝗灾是与这些区域性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

历史上,我国一直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中国救荒史》统计:20 世纪以前,我国差不多每3~8 年就会暴发一次蝗灾,元朝更是达到间隔1.6 年就要暴发一次蝗灾的高频率,从受灾范围和受灾程度来看,都堪称是世界之最。

幸运的是,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国高度重视蝗灾治理,在对黄河、淮河和海河的治理过程中,将大部分蝗区进行了彻底改造,使我国的蝗区面积明显缩小,飞蝗的种群密度一直被控制在较低水平。

任何物种的生长,都离不开适应其生态位(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的环境。直接破坏蝗虫的生存环境,是直接打击其发展壮大的根本。

最近的40 多年来,虽然我国局部地区时有蝗灾发生,但这些蝗灾都没有形成迁飞危害,也没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可见,我国的蝗灾治理是非常成功的,这是一代代生态学家的巨大贡献。

目前,我国除了对蝗灾发生区进行环境改造外,还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蝗虫种群数量,并在小范围的发生区内利用化学药剂消灭高密度的蝗虫群。因此,沙漠蝗不会对我国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猜你喜欢

飞蝗蝗灾蝗虫
危害中国农业几千年的蝗灾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制毒师
制毒师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都2020年了,人类为啥还拿蝗虫没辙?
意大利撒丁岛遇严重蝗灾两千多公顷农田被毁
蝗虫
马达加斯加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蝗灾与社会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