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美好

2021-02-03阿比盖尔马什张岩编译

中外文摘 2021年1期
关键词:消极陌生人大脑

■ [美]阿比盖尔·马什 □ 张岩 编译

以世界捐助指数为例,它综合了多项针对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人的大规模的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2016 年,它记录了140个国家的居民对下列3 个问题的答案,这3 个问题涵盖了多种利他行为:1.你上个月是否给慈善事业捐过款?2.你是否参与过志愿工作?3.你是否曾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施以援手?这3 种形式的利他行为的动机可能会有许多种,不过第三个问题涵盖的那类行为,最有可能是因其他人的苦难和需求而自发产生的关爱反应。这个问题瞄准直接的利他行为,比如说给迷路的陌生人指路,帮陌生人捡东西,或者给请求帮助的人捐钱捐物等。世界捐助指数显示,帮助有需要的陌生人其实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行善形式: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都称自己每个月至少会帮助一次陌生人。捐赠财物和提供志愿服务也很常见,每个月有超过10 亿人给慈善事业捐钱,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也超过10 亿。

以上述3 个指数来衡量,仅以美国统计数字为例。每年捐献给慈善事业的财物价值高达数千亿美元,并且投入70 亿小时参与社区服务(这个数字只统计了通过慈善组织正式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根据世界捐助指数的统计结果推论,美国人每年会为数亿名陌生人提供各种帮助,包括直接捐助、拾金不昧、换零钱等。其实,他们还做了许多世界捐助指数没有统计的事,比如无偿献血。每年为陌生人捐献的血液超过1.3 亿单位,许多人都是因为了解到陌生人的痛苦和不幸而自发去献血的。每当发生悲剧,比如群体枪击事件或者恐怖袭击的时候,献血量一定会激增。“9·11”恐怖事件发生之后的两个月内,献血量增加了50%。每年,数千名捐献者会捐献骨髓给需要的陌生人,还有数百万人表达了在有需要的时候捐献骨髓的意愿。当然,每年还会有几十个卡内基英雄基金奖章获得者,以及几百名利他性肾脏捐赠者冒着生命危险拯救陌生人的生命。

这些数字反映的仅仅是对象为人类的利他行为。2007 年,美国野生动物保护者协会做了一项关于动物营救的调查,仅在这年,受调查者就总计救治了6.4 万只鸟、3.9 万只哺乳动物、2300 只爬行和两栖动物。这些数字说明,在任意一天,都会有数百人救助其偶然遇到的需要帮助的弱小动物。在一个记录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活动的网页上,你会发现一长串国家的名字,总共有153个国家。这些地方有各种组织无私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动物们。我的亲身经历也证明,许多人在救助小动物时是要冒一定风险并承受一些损失的,他们自己从中也得不到什么利益。

所有这些数据都表明,如果有机会助人一臂之力,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做,至少是有时候会这么做。大部分人(通常都是多数人,甚至有时是绝大多数,并不仅限于少数精英)无意间展现善良和美好品质的频率是令人惊讶的。这绝对令人叹服。

人们不但是善良的,还在变得更加善良。考察利他主义的各种定义,从各种时间轴来看,人们扶危济困的情况越来越多了。世界捐助指数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其衡量的3 类助人行为(为慈善机构捐款、志愿服务、帮助有需要的陌生人)的数据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他数据也能够支持上述结论。在全球范围内,无偿献血的数量增幅显著:相较于2008 年,2013 年自发无偿献血人次多了1070 万次。美国的无偿献血量和骨髓捐赠量也在持续增长。相较于1995 年,2005 年得到陌生人骨髓捐赠的数量增长了两倍多。假如在相对久远的过去也存在可以推行大规模捐赠的技术的话,目前的捐赠量跟过去相比情况如何?对此,我们只能猜测了。不过,美国是从20 世纪70 年代才开始施行全面无偿献血的。在此之前,血液捐献是有偿的。换言之,今天100%的血液捐献都是无偿的,而在50 年前,许多甚至大多数捐献都不是无偿的。在20 年前,利他性器官捐赠根本不存在,而且大家普遍对此讳莫如深,尽管从医学角度而言它是可行的,而且存在非常迫切的需求。也就是在最近20 年里,大部分人才开始考虑这种非常规善行的可行性。

人们不但更乐意帮助彼此,对他人的伤害也减少了。史蒂芬·平克在其杰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几个世纪以来,各种形式的残酷和暴力行为都稳步减少。不管设定什么样的时间区间,考察哪一种暴行:国际战争中的死亡人数、内战中的死亡人数、谋杀、依法处决、虐童、虐待动物、家庭暴力等,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所有这些数字都是减少、减少、再减少,虽然并非直线下降,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欧洲,今天的凶杀案发生率只是中世纪时的1/50。蓄奴以及严刑拷打等酷刑几千年里一直是全球范围内非常普遍的行为,现在这样的行为几乎绝迹了。

1980 年,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废除了奴隶制,至此,奴隶制在全球范围内不再是合法行为了。如今,即使是对最邪恶的罪犯,严刑拷打也是会受到广泛谴责的行为,过去它曾经是全世界惩戒犯罪的通用做法,而今天这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了。最近我才了解到,直至20 世纪30 年代,在美国对嫌犯进行刑讯逼供还是被警察广泛接受的做法,这让我非常震惊。

2015 年,是欧洲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执行一例死刑。2016 年,这个纪录再次被打破(白俄罗斯执行死刑的数量最少),这一年,随着哥伦比亚人公投通过了与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的最终和平协议,西半球实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无战事。

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只要制定的参照系是合理的,就能够发现现代人类社会是宽厚、和平、富有同情心且越来越美好的社会。只有在将现今社会与完全不存在暴力或者残酷行为的乌托邦社会进行比较的时候,才会觉得我们所处的社会充满了自私或者暴力的行为。而这样的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样的社会曾经存在过。更加公平的比较是与几千年来真正存在过的各种人类社会形态进行比较。无论与已有人类社会形态中的哪一个进行比较,当今社会都是其中最具人文关怀和慈悲心的社会之一。

但是,如果对大众进行民意调查,他们也许不会这么认为。尽管所有统计数据都说明事实并非如此,但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地方,大多数受调查者都相信,总体而言,人们是自私的、最关心自己的利益、不值得信任,而且还越变越坏。尽管过去20 年里英国的青少年暴力和犯罪行为大幅减少,但大部分英国人都坚信其比例上升了或者持平。

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与真正的现实之间有这么大的出入,这说明人类的大脑不太擅长反映世界的真实状态。不过,本来大脑的作用并不在于此。没错,大脑是需要对周围世界的属性进行足够准确的判断,这样我们才不会撞墙上或者跌落悬崖。但是,即便是面对一堵白墙、粗糙的地面、锋利的刀刃等最简单的事物,与其说我们的认知反映了现实,还不如说它只是一种错觉。其实,世界是没有颜色的。只是一锅打着旋儿的原子微粒浓汤,原子微粒主要是由空荡荡的空间构成的。我们体验到的那些丰富且有质感的色彩、声音和触觉,比如说固体、白色、粗糙和锋利等感觉起来很真实,其实都是虚空。它们都是我们大脑加工的产物,进入大脑视觉处理区域的光线中,有80%来自大脑的其他部位而不是眼睛。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大脑对现实的扭曲阐释,而不是“现实”。而这样的不准确其实散落在人类认知的每个角落。对现实的不准确认知导致我们的记忆失真,当然也会影响到我们对未来的预测。

既然我们对墙壁或刀刃这样的具体物件的认知都会被大脑扭曲至此,那么,大脑对“人类本性”这样抽象的概念又会有什么样的扭曲认识呢?答案是:非常严重。

如果这种扭曲的认知只是随机的,导致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如果不是随机的,那么实际的情况会比这更糟。人类大脑对坏事情的认知、记忆和预测还存在系统性的偏好。原因是,大脑反映现实世界的指导原则不是准确而是有利于生存。结果就是,相对于那些最多只能逐渐改善生存状况的好事情,大脑会更加关注那些会威胁生存的坏事情,这种现象被称为“消极偏见”。

因为消极偏见的存在,我们一般会对坏事情更加关注,对其细节的编码也更加逼真,事后对此的记忆也更清晰。这种关注度的不平衡不但在社会领域非常普遍,在其他领域也一样。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对我们的影响通常比正面评价更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关系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估计,恋爱要想成功,甜言蜜语跟恶言冷语的比例至少要达到5 ∶1。消极行为也比积极行为的影响更加深远。行为越是恶劣,越容易被记住,而且还会成为评价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依据。特别极端的消极行为,比如说公然施虐的行为,影响力更是巨大。自相矛盾的是,消极行为之所以会被记住,部分的原因就是它们不常见且常常出乎意料,这使得它们在真正出现的时候更容易引起注意并被牢牢记住。结果就是,即便是在一个大多数人善良美好(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的世界里,那些极少数非常残暴、自私和不值得信任的行为也会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并被我们记住,而且我们还会认为这些事件比真实的状况更能反映现实。

雪上加霜的是,我们对自己熟悉的小世界之外的“人”的世界的认识,并非来自我们的亲身经历,甚至不是我们从亲朋好友那里得来的二手信息,而是主要来自媒体。这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媒体的报道动机也不是毫无偏见地如实反映世界的真实面目。我这里说的偏见并非政治偏见,而是最普通的消极偏见。大部分的媒体归根结底都是追逐利润的,需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需要售出报刊、直播时间和广告。再加上人们具有关注坏事的倾向,希望我们能够读、看或者听他们的报道的记者们就更倾向于告诉我们坏事情。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因此,有些研究估计,大众新闻媒体当中负面新闻与正面新闻的比例是17 ∶1,而现实世界中消极事件和积极事件的比例绝对不是这样的。而且,不是任何坏消息都好卖。新闻报道箴言说,“狗咬人”的新闻价值远远赶不上“人咬狗”。坏消息越是不寻常越是出人意料,就越有可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并被媒体报道。因此,正是因为残忍和暴力的事件越来越少见了,反而变得越来越有新闻价值了。

结果就是,尽管客观上暴力和虐待事件已经非常罕见了,铺天盖地的关于它们的报道却让我们更加坚信这个世界上的坏事比好事更多,也让人们普遍持有的那个错误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让我们认为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而且越来越危险,人们不但冷酷无情而且还越变越坏。天生的认知偏见再加上有偏见的媒体煽风点火,人们对人性的认识怎么能不错得离谱呢?!

因此,请努力抵制关于人性的最悲观的观念的诱惑,认真考虑我呈现给你的证据,以及你的双眼发现的证据。下一次,当你看到、读到或者是听到某个人(群体)做了什么残酷可怕的事情,或者抱怨的时候,请不要不假思索就被消极意见支配。停下来想一想,人与人不一样,并问问自己:这件可怕的事情真的就能够代表全人类吗?这件事情本身就足以让我们对这个人(群体)的性质下结论了吗?

我们在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出发点,就是信任!这种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方式看起来要比以不信任为基础的方式更容易引发积极地互动。而且,信任强化了利他主义者关于人性本善的认知。又有谁不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呢?!

猜你喜欢

消极陌生人大脑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