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转型与重塑

2021-02-03何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转型路径叙事结构

摘要: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势头强劲,涌现出《朗读者》《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节目,彰显出强大的文化美育作用,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这些节目在内容形态、叙事模式、数字技术等方面实现的创新突破,推动着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文章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转型与重塑之路,以期为未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叙事结构;技术美学;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187-03

一、引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电视节目作为娱乐的载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传统文化的精粹为内核,以综艺的形式为外壳,创造出了一种既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又满足文化价值传承的新形式、新表达。以央视文化类综艺为代表的众多优秀节目,无疑是这种新形式、新表达可圈可点的创新标杆。在技术、文化蓬勃发展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创新表达模式,如何将文化故事与综艺叙事更好地融合,如何把握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转型与重塑,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概述

综艺是指综合各类艺术样式所诞生的一种新的融合艺术。例如,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进行综合再创作,便是综艺。综艺节目也是在综艺创作思维的基础上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组合,以此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电视节目。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核,以艺术加工的娱乐包装为外壳,以解读、传播、传承优秀文化为宗旨,以多元影像技术传播为手段,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进行创新结合,具有时代精神,体现正能量的文艺作品[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文化审美水平的提升,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调动歌舞、表演、朗诵、演讲等艺术手段,纪录片、影视剧、专访、短视频、动画等视听语言以及航拍、水下摄影、延时摄影等拍摄技术,以互动性和时尚性的现代新媒体样态展现中国文化[1]。这些丰富的题材与多元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上下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文化类综艺的发展其实已经经历了探索化、专业化、多元化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文化类综艺节目萌芽期,以《开心辞典》《幸运52》等节目为代表,处于以游戏竞技形式呈现文化内容和元素的探索化创作模式阶段。这个阶段的节目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意识慢慢显现,各个电视台注重文化类节目承担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功能外,也开始注重文化类节目的趣味性表达。因此,不难发现这一阶段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创了竞技形式,用游戏化、综艺化的模式吸引观众。

第二阶段——文化类综艺节目起飞期,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为代表,处于以慢综艺创作模式推动传统文化与人文情感传播的专业化创作模式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传统文化的汉字、诗词、书信为内容元素,并结合其他综艺节目常用的闯关、PK等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娱乐形式、大众审美深度融合,创作出了一批收视神话的代表节目。

第三阶段——文化类综艺节目繁荣期,以《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博物馆奇妙夜》《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节目为代表,处于以多形态节目样式探索文博与时代精神的多元化创作模式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内容更垂直化,也更契合时代内涵,众多节目均对题材进行创新挖掘,拓展节目的文化视角,并融合多种艺术手段与影像技术,呈现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转型——以形态多样与融合叙事表达时代之美

电视节目模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维度,即题材视角、内容形态、叙事结构。创新节目并不容易,随着数字技术与影像技术的进步,传统电视节目在视角选择、内容形态、叙事形态、审美形态的改变反向推动节目模式的变革。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在利用形态创新、融合叙事、技术美学构建观众的“视听惊奇感”,打造出了一批文化精品节目,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一)开拓视角彰显时代之美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植根于传统文化,积极探索选题思路,开拓了众多新的节目主题,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题材及视角,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时代之美,唤起观众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认同。

例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巧手神探》节目,聚焦“手工手艺”主题领域,通过沉浸式情景体验展现手作技藝的魅力,让观众感受对文化执着、对文化坚守的匠心文化。这种“手作人”的匠心文化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品质,也是熠熠生辉的时代精神。

央视制作的《衣尚中国》聚焦中华传统服饰艺术,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精神,通过“历史空间”“匠心空间”“创演空间”多重演绎,唤醒观者的文化记忆,激活受众的情感认同,让美融入生活[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呈现的样式更是千姿百态,如《还有诗和远方》《从长江的尽头回家》《万里走单骑》《我在颐和园等你》等文化类综艺节目以趣味性极强的形式探寻我国的名胜古迹,展现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为让文化类综艺节目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娱乐意义,众多节目制作方都在尝试展现其与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内容视角上的差异。因此,近年来,一些现象级或极具热度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都是在国学热、汉字热、诗词热、文博热等题材之外,深度挖掘全新的题材内容,尝试打造更垂直类的文化综艺,让观众了解中华文化之美,认识中华文化之美的内涵、意义和价值。节目组这种创作思维,无疑是在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精神,同时担起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美育的责任,开拓了全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表达时代之美的视角。

(二)借助科技创新节目形态

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它能够呈现“美美与共”的样态。文化类综艺节目立足于中华文明的精粹,对汉字、诗词、戏曲、文物、时代精神等素材进行充分挖掘,融合情景剧、纪录片、人物访谈、真人秀等多种综艺节目样态,同时,也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强化节目的视觉化表达。

《国家宝藏》用纪录式综艺形态呈现了“数字影像+文物”的文化盛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节目最大的特点便是技术与美学的融合。《国家宝藏》会根据节目主题或故事场景的需要,利用大型的LED开合车台、天轨吊装LED屏柱、全息影像技术等科技手段,让观众感觉文物仿佛就在眼前,极为鲜活,以此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增强沉浸感。

另外,影像技术的运用能构建新的时空场景,也能推动节目表现方式的创新。《唐宫夜宴》这档节目让河南博物院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尤其是“博物馆奇妙夜元宵晚会”颠覆了传统晚会节目的形式,最重要的改变是去掉了传统晚会节目的“固定舞台”,30分钟的6个节目直接在河南博物院等实景地完成拍摄。另外,节目没有主持人串场,而节目的推进是随“唐宫女孩们”的游览表演进行的。与此同时,《唐宫夜宴》使用了先进的3D技术、AR技术、5G技术,能实现表演者跳舞的画面与虚拟影像背景产生交互,使观众可以亲眼看到表演者穿梭于深宫庭院、文物、星空、水墨画之中。通过数字影像技术,使文化类综艺节目更具观赏性。

(三)类型融合创新叙事结构

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能够成功出圈的重要原因,是节目制作方在不断地探寻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模式。创新叙事模式、探寻叙事视角是提升综艺节目叙事能力的重要路径。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单一的叙事空间已不能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而构建多重叙事空间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的突围之处。

“导演在运用影像建构空间、推动叙事的同时,也无意识地传达或有意识地建立了基于空间的权利秩序与价值观念。”[3]故事与人物是叙事文本中的核心要素,而故事、人物的变化都依赖特定的时空环境,若单靠主持人或叙述者进行阐述,很难让观众获得“视听惊奇感”。

目前,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节目演播空间进行多样化重构。例如,《典籍里的中国》体现古人与今人对话的隐喻,用甬道连接节目的表演空间与观众的观看空间。这种多维空间构建的舞台会让观众有更强烈的沉浸式场景氛围的感受,对后续节目故事化呈现有推进作用。爱奇艺推出的《登场了!敦煌》,同样搭建了双重叙事空间,一个是敦煌探索团会客的客栈,一个是实地探索的空间。这有利于多角度探索敦煌的人文历史,从而彰显中国故事与中华文明的光芒。

此外,一档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对叙事功能的建构,要将故事化表达放在首位。当下,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采用两条或多条故事线进行叙事。例如,《国家宝藏》为节目中出现的每一件国宝在现有的史料基础上设置故事,通过“一古一今”两条叙事线完成文物的故事化表达。《上新了·故宫》则是通过实地游园探寻“故宫的秘密”这条叙事线与小剧场表演还原历史故事这条叙事线进行双线叙事结合,共同完成节目主题表达。多重叙事线的搭建,立体的叙事结构,有助于节目完成多重视角内容的表达,使节目内容生动且富有质感。拓展节目叙事空间,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都是一次积极的、有意义的改变。

四、重塑——以媒介融合与产业赋能铸造文化灵魂

社会化传播时代,要想培育专业化品牌,持续产出优质内容,需要打造完整的文化传播产业链。文化类综艺节目完整的产业链是从节目策划阶段开始,到节目生产环节、节目宣传环节,再到最终的文化产业经营落实的链条构建。一直以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文化类综艺节目对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也极为关键。因此,近几年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尝试利用节目IP的影响力对其文化领域进行产业开发,提升节目的可持续附加价值。

(一)利用媒体融合突破传播圈层,发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核价值

例如,《中国诗词大会》有节目专属的APP和网站,观众可在APP和网站观看节目,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进行诗词PK小游戏,以此吸引更多受众。《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与声音创作类平台蜻蜓FM合作,吸引受众,提升影响力。《上新了·故宫》与新媒体平台深度合作,如与内容分发平台今日头条的合作是从今日头条APP国风频道展开的,设置了互动性极强的板块内容和场景感十足的H5动画来调动观众与节目内容的互动。同时,也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多方合作。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借助不同媒介的力量让文化类综艺节目聚集人气“破圈传播”是很有价值的。这类跨平台、多媒体、互动式的融合传播,让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有更好的承载平台,也有利于将中华文明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更广、更深的传播。

(二)利用产业赋能模式,实现外围的跨界合作

近年来,众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与当地文化有深度互动,成为激发当地文旅、文创、文博“三文”活力的有力杠杆,这也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重塑的关键方向——利用节目品牌内容的长尾效应,积极推动相关文化品牌开发。故宫作为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将故宫题材进行电视节目创作的形式以影视剧、纪录片、专题片为主,而故宫的综艺荧屏首秀通过《上新了·故宫》节目呈现给观众,反响热烈,受到广泛好评。同时,《上新了·故宫》节目相关文创产品也受到观众的追捧,尤其是创下综艺周边销售奇迹的“畅心”系列睡衣,约2万人认筹,而众筹额达到1000万元,超出原定目标的200倍,显现出现象级文化类综艺节目自带商业光芒的能量。还有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尝试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如《我爱博物馆》节目尝试创新旅游推广的思路,给观众展现探访博物館的不同方式,让很多小众博物馆被观众“打卡”。《唐宫夜宴》在大火之后,也利用节目IP的影响力,与周边文创产品、郑州旅游联动。此外,还有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借助内容优势就门票销售、文创产品、出版产品等领域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传播产业链。

五、结语

现象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呈井喷式发展态势,这种持续火爆的现象离不开国家政策、受众需求、节目创新等多个因素的驱动。时代在不断发展,文化在不断更新,如何使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造能力与多元内涵更好地延续下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央视为代表的众多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制作方一直坚持秉承文化的理念,不断创新制作理念、丰富节目形式、拓展传播途径,完善产业链,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精神内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在今后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中,我们应该秉承文化自信,积极汲取中华文明的精粹,回归对时代精神、文化灵魂、人文价值层面的深度挖掘,以更多元、更独特的形态重塑文化类综艺节目,提升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价值与意义,为未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丹.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20.

[2] 王桂亭,刘丹.电视文化类节目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EB/ OL].光明日报,https://news.gmw.cn/2021-01/06/content_34520966. htm,2021-01-06.

[3] 陈晓云,袁佳.《野马》:空间呈现与女性表达[J].当代电影,2016(9):119-121.

作者简介 何倩,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视节目创新、影视文化、网络新媒体。

猜你喜欢

转型路径叙事结构
报业融合转型重在整合新闻资源
检验检测机构转型的研究分析
江苏建筑施工企业转型路径选择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互联网+”时代外贸企业转型路径探析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